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

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

歷史教學中,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不能離開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既不能置具體史實不顧而進行空洞的政治說教,也不能客觀主義,自然主義的陳述歷史事實,而應以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去感染學生,在教學中還要貫徹形象直觀的原則,用鮮明的形象去激勵學生,這樣才能收到加強思想政治素質的最佳效果,具體的可以概括為寓教於史、寓教於情、寓教於理、寓教於形。

一、寓教於史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學史使人明智。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也說過,史之有關於國者至大,…… 朝鮮亡後,日人秘其史籍,不使韓人寓目。這些話從正反兩方面說明歷史對啟迪智慧,促進民族覺醒的重大作用,所以歷史課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一致,科學性與思想性抑制的特點,決定了寓教於樂式的方法的正確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定要通過祖國歷史悠久,連綿不斷,文化燦爛輝煌,歷久不衰,保衛祖國疆土,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傳統,代代相傳等具體史實來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一定要通過歷代治亂興衰的演變,歷史人物,功過是非的評說,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關係,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階級和階級鬥爭等具體史實來說明。離開具體史實來進行思想教育,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生命力就會枯竭,戰鬥性就會削弱。

二、寓教於情

在思想教育中,重視情感的觸動,感染陶冶的功用,發揮情感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愛憎分明的敘述歷史事件和評價歷史人物,如講述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要對這些人物傾注全民族的愛,褒揚、讚頌、謳歌他們,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學習的楷模,而且到民族敗類,賣國賊,則要噴洒全民族的恨,揭露斥責、鞭撻他們,教育學習鄙棄憎恨這些醜類。一部中國近代史,交織著愛國與賣國的鬥爭,鴉片戰爭中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的林則徐與穆彰阿、琦善的「撫夷」、「寬大」;中法戰爭中,馮子才,劉永福的奮勇抗敵與李鴻章的不許輕言戰事,「敗固不佳,盛亦從此多事」的投降嘴臉,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世昌的浴血奮戰,壯烈犧牲與葉志超,方伯謙的貪生怕死,臨陣脫逃;辛亥革命中,孫中山黃興,奔走革命,艱苦奮鬥與清王朝的寧贈友邦,不與家奴。忠奸、美醜,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歷史教師就是要在善惡中間的對比中,給學生以愛憎分明的情感熏陶。

三、寓教於理

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發揮理論修養的作用,在教學中要重視說理,即人們常說的曉之以理。在歷史教學中要重視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共產主義基本原理的教育哲理的啟示是,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皓首窮經,讀書窮理,概括了我國古代的教育方法,雖然經合理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然而群里的方法是值得借鑒的,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理直氣壯地大講共產主義之理,大講馬克思主義之力,不能含糊,不應迴避,有人認為共產主義前途渺茫,共產主義理論沒有經過實踐檢驗,因此在講堂上閃爍其詞,迴避過去,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失職。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觀點鮮明,說理透徹,用正確的觀點統率教材,理論聯繫實際,文藝復興為什麼首先產生於義大利我國封建社會內部資本主義萌芽為什麼出現在明朝中後期的我國東南地區,我國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國運動力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為什麼都失敗了?在這些歷史現象背後都深藏著里,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揭示這個歷史學生明理、服理。

四、寓教於形

寓教於樂形式,以形象感人,及在學生的心靈中,樹立學習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迹,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為國忘家的形象,以及「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所表現的為真理而獻身的共產黨人堅貞的形象,都會在學生的思想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油然而生的敬意。而反動人物如一抔黃土,幾株衰草,學生必然鄙棄,為了達到形象感人的目的,描繪歷史人物形象要鮮明敘述戰鬥場面和其他情景要生動,具體,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