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消失的技藝和記憶——桐油
民間流傳的歌謠
「家有千根桐,子孫不受窮」
油桐在彭水的栽植歷史悠久
清末及民國成為全縣人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解放初期迅速增長
產油量居全國之冠
1960年全國桐油生產現場會在彭水召開
油桐栽植持續增長
八十年代桐林面積高達35萬畝之多
那時的桐油更是遠銷蘇聯、日本、美國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家
桐油具有乾燥快、比重輕、光澤度好、附著力強
耐熱、耐酸、耐鹼、防腐、防鏽、不導電等特性
用途極為廣泛
是製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
大量用作建築、機械、兵器、車船、漁具
電器的防水、防腐、防鏽塗料
並可製作油布、油紙、肥皂、農藥
和醫藥用嘔吐劑、殺蟲劑等
而今,桐油卻風光不在
隨著歷史的長河慢慢消退
民間僅留極少數的榨油小作坊
一條條青石路
青石被腳步磨去了菱角
變得光滑發亮
一個個背桶
裝滿了桐油
在一杵杵的歇氣中背到萬足場
背進蕭芳政的「蕭源順」
然後銷往全國
......
在其油桐榨油中也是工藝多樣
有吊杆榨、滾龍榨、天地榨、撞榨、機榨等
撞榨
而民間現存較多為撞榨
其實在工序原理上都是大同小異的
要經過「曬子」「破子」「制餅」「裝料」「打油」等多道工序
以前人們普遍使用桐油
榨桐油的技藝也因此傳承至今
如今萬足仍有村民在榨制桐油
油桐去殼取籽
油桐籽打碎成粉
將打碎成粉的桐籽放入甑子蒸
加稻草製成餅狀
放入機器榨油
榨完油的油餅
這些技藝和記憶都將漸漸消失
曾何幾時
你會知道很多古建築的木料就塗了一層桐油
如壯觀的九黎城
木頭上就噴了一層桐油
關於桐油的記憶你都有哪些?
是而是爬過的桐子樹?
還是摘過的桐子花?
或是摘過桐子?
小編先說
小編上學的時候
摘桐子來將前面的尖尖扣掉
然後用流出來的油粘過書
你們呢?
發現彭水原創發布,未經允許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發現爆料及轉載授權請聯繫
GIF
關 注 我 們|一起 發 現


TAG:發現彭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