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為還追的上小米嗎?

華為還追的上小米嗎?

1969年出生的雷軍,今年49歲了。

以國人傳統的年齡觀來看,這顯然已經快到「知天命」的年紀了。到了這個年紀,很多人都會拼盡全力,來完成自己的畢生心愿。

對於雷軍來說,解局君想應該沒有什麼比把小米送上資本市場更為重要的事情。

前段時間,小米被媒體曝出將在2018年內以2000億美元的估值於香港上市,據說這個估值還得到了部分投行的認可。

如果這一傳言屬實,以國內目前的互聯網上市企業市值來看的話,小米將超越市值716億美元的京東,440億美元的網易,902億美元的百度,成為僅次於4800億市值的騰訊和5224億的阿里巴巴,從此邁入中國互聯網TOP1梯隊。

那麼問題來了,在手機出貨量上全球排名第六,中國排名第五的小米市值都達2000億美金了,那手機出貨量全球第二,中國第一的華為呢?

1

不同的花,結不同的果

華為和小米是中國國產手機廠商中,最容易被我們拿來做對比的兩家公司。無論是從市場規模,還是品牌知名度,這兩個手機廠商在國內一直都不相上下。

但實際上,從目前它們的業務模式上來看,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家公司。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華為;這幾年,華為手機在手機硬體市場呼風喚雨,在國內市場上,華為依靠榮耀和METE系列手機穩定的市場和出貨量,一直牢牢佔據著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的頭號龍椅;在國外市場上,歐洲、非洲也少有華為「軍旗」沒駐足的地方。

在手機出貨量實打實的數據支撐下,解局君曾產生這樣的一種認知——「華為這家手機廠商真牛啊」,不愧是「中國製造」的代言人。

但事實上,華為真的是一家手機廠商嗎?

目前,華為有三大業務體系,分別為消費者業務、企業業務以及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即我們熟知的華為手機及其電子產品;企業業務主要是為企業提供企業解決方案等;而運營商業務則是華為的傳統核心業務,主要是為電信運營商提供設備和網路服務。

如解局君前面所說,華為的看家本領其實並不是我們熟知的消費者業務,其真正的殺手鐧是運營商業務。在這一領域,之前具備話語權的是美國的愛立信,而這幾年,華為一直在加大這一領域的業務布局,才實現了彎道超車。

今年上半年,愛立信完成營收1063億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819億元;華為實現銷售收入2455億元人民幣超出愛立信三倍。在前輩愛立信面前,華為已經真正做到了這一領域的全球第一。

要注意的是,運營商業務的收入佔據了華為總體營收的一半。

華為的企業業務雖然說不被我們所熟知,但其也早已走到了世界前列,目前華為的企業業務已經遍及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500強企業有149家選擇了華為的企業服務。這也使華為成為了僅次於美國思科的第二大企業服務商。

這一業務目前的營收是華為業務體系中最少的,但因為其增長前景的廣闊性一直備受任正非重視。

而我們熟知的手機業務,在華為總體業務規模中其實不過只佔其1/3的業務規模。儘管華為目前在手機市場已經位居全球第二,中國第一,但其實它的業務本質是面對企業和運營商的,是toB的。

小米則不同,它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是toC的。以現在的小米的整體業務來看,它也不能說是一家單純的手機製造商。如果要解局君說,如今的小米更像是「電子產品界的百貨商超」

百貨商超的特點是什麼?

產品種類多、齊、全。

顯然,這些都是符合我們對小米的認知的。從雷軍從金山離開後創立小米起,小米的定位就是互聯網手機。但雷軍說的互聯網手機不單單是在互聯網上賣手機這麼簡單,而是它整個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化。

無論是華為,還是OPPO、VIVO、魅族、鎚子,這些國產手機廠商都是靠硬體來賺錢,小米則不同,它是靠軟體服務及整體的生態模式來賺錢的。

而關於小米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當時雷軍有過一個解釋:「硬體+軟體+服務」。在這其中硬體其實是不賺錢的,小米這些年來一直講究高性價比,其產品的配置相比於同價位的機型來說,配置相對來說還算可以的。

但是在高配置下它的售價卻比較接地氣,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成本的急速上升,所以說它的硬體其實並不賺錢,甚至算上人力、營銷等方面,它還是虧錢的。

但它的核心又是在硬體,通過手機來獲取粉絲和用戶,之後在通過給用戶提供服務來賺錢。這是它的運轉模式。

到了今年,小米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又進化了,成為了「硬體+新零售+互聯網服務」,之所以將軟體改成了新零售,很大的原因是新零售門店下,給小米自身帶來大量的流量和營收。

據雷軍自己說,小米零售店的坪效比是普通門店的34倍,僅次於蘋果的專賣店。另外,門店也帶動了大量硬體的銷售量,通過新零售門店將手機和智能硬體送達到用戶手中之後,這個用戶就成為了小米的互聯網用戶。

而硬體的用戶量又是小米提供互聯網服務的核心,如此看來,新零售門店幾乎重新再度激發了小米的整個生態模式。

這種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將自己變成一個平台或者說是中央系統,而非是一家簡單的手機製造商,這一手學的其實學的就是蘋果,真正賺錢的點在軟體而非硬體,不然你以為雷軍憑什麼被叫做是「雷布斯」。

2

生逢盛世,誰稱雄?

其實,不管是華為的以大企業、大客戶為主的發展方針,還是小米心心念念的互聯網生態發展模式。雖然說兩者的業務模式和發展路徑截然不同,但是在國人的潛意識中,總喜歡將華為和小米分個高下。

那麼在未來10年,究竟誰能引領時代風潮呢?

如果一定要分個勝負,就個人而言,解局君更看好小米。

很多人喜歡來手機出貨量和市場佔有率來對比華為和小米,那我們就從出貨量開始來分析。

2017年

華為、小米的全球手機出貨量分別為1.53億、9000萬

國內市場的出貨量分別為1.0255億、5094萬

海外出貨量約為5045萬、3906萬

據數據推算

兩者在海外出貨量的市場佔比分別為33.0%、43.4%

從出貨總量來看,華為可以說是毫無壓力的碾壓了小米!

而在前年,也就是2016年

華為、小米的全球手機出貨量分別為1.39億、5800萬

國內市場的出貨量分別為7660萬、4150萬

海外出貨量分別為6240萬、1650萬

推算下來

兩者的海外出貨量佔比分別為44.9%、28.4%

在國際化業務的市場佔比上,華為一年增長了11.9%,小米增長了15%;而在海外出貨量同比增速上,兩者的高下就立見了,分別為-19.2%、136.7%!

從國際化進程的角度的來看,小米無疑是領先於華為的。

華為的國外市場集中於歐洲與非洲,而這兩個地區蘋果和傳音一直獨佔鰲頭,華為在上述地區還處在一個「挑戰者」的地位之中;反觀小米今年成功在印度地區把三星擠下神壇,穩坐第一;在華為的地盤——俄羅斯甚至還搶下了11%的市場份額,位列俄羅斯第三大手機出貨商。

在之前解局君說過,中國的人口紅利因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正逐步褪色,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趨向於飽和,智能手機換機潮也已經逐步冷卻,未來誰先在國際化市場中先行一步,誰就多一分勝率。

然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兩家企業在生態構建上的建樹。

華為之所以能這麼快的成長起來,除了自身產品過硬,管理風格強悍之外,自然也少不了上下游供應商們的支持。據統計,華為的全球供應商已經超過了2000家,頂級半導體公司26家。

其中既有鼎鼎大名的高通、富士康、墩豪、比亞迪、博通,也有眾多默默無聞的中小型供應商。

但是這些公司和華為都是合作夥伴關係,在商業活動中,華為佔據的不一定是主導地位。

小米不同,小米對自身整個生態系統的產業公司更多的是投資、控制關係。

據媒體數據顯示,截止至2017年7月,小米一共投資了89家生態企業,其中16家年銷售額過億,有4家估值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

這些企業都烙上了小米系的標籤,對小米的依賴程度也比較高,所以在話語權上,小米無疑是佔主導地位的。而佔主導地位的好處就是在執行上,效率很高很多。早幾年,我們都習慣性的吐槽小米老是搞飢餓營銷,但是這幾年呢?這個大家心裡都是有數的。

最後,就是解局君前面說的,小米的商業發展模式從未來的可期性來說是優於華為的。

前面說過,小米發展的核心就是將每一個小米手機客戶發展成它的互聯網用戶;雷軍之所以老是喊新零售、建生態;就是想把用戶圈在他的產品圈裡,試想一下,你用了小米手機,手機沒電了要充電寶充,手機還可以控制旗下的智能音箱,電視,數據可以和小米電腦相連等等,總而言之你圍繞手機產生的需求,他都能滿足你。

就是所謂的互聯網服務,通過滿足你的一切需求來賺錢!

華為不同,它的發展重心在產品,通過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去科研,用產品去贏市場。這也是其在產品在國內外一直備受稱讚的原因。

一個是以人為核心,一個是以產品為核心;這不能說誰好誰差,而是在解局看來,小米的商業發展模式更適合於未來的商業社會。畢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核心是人,而非產品!

當然,要肯定的是,華為是當前「中國製造」的代言詞,它通過強大的科研實力,為國產品牌賺足了門面;而小米則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浪潮下,迎風而上,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走出了一條獨特發展道路。

這兩者都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是從創始人的年紀來看,60後雷軍顯然比40後任正非更有幹勁和活力,畢竟「IT勞模」可不是浪得虛名,這無疑也是小米值得我們期待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局 的精彩文章:

TAG:解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