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是造成唐朝藩鎮割據的禍首嗎?

安史之亂是造成唐朝藩鎮割據的禍首嗎?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而大唐西域是一個讓很多人魂牽夢繞的名詞,但是隨著李唐王朝的衰退,其對西域的控制力也在減弱,直至消失殆盡。不過,當我們重新審視唐朝對西域的羈縻制度時,我們會發現它失去西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為了增加西域的人口,歷代都想盡了辦法,不過對西域土著來說,最多的還是關內的流放犯。如赫赫有名的李白就是流放者的後代,因此沒有地方官能推薦他去當官,只能終生流浪,想辦法結交大員。類似李白這種有不少家資的還算好,更多的是家產被剝奪的罪人或者充軍者,說白了就是古代版的勞改犯,這對唐朝政權對西域的影響是極其不利的。因此想要長久地統治西域僅靠來自關內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必須和當地人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制度才有可能做到。

唐朝對西域的做法依舊是傳統的羈縻制度,對於習慣了中央集權的中國人而言無疑是個極大地負擔。因此,在長壽元年王孝傑再度收復四鎮之後,狄仁傑和崔融關於是否放棄鎮守四鎮展開了爭論。狄仁傑《請罷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鎮疏》就寫明了:「西戍四鎮,東戍安東,調發日加,百姓虛弊。開守西域,事等石田,費用不支,有損無益。」

玄宗時期全國的鎮兵已經達到了49萬,而戰馬達到了8萬。僅僅是戰馬,每年就需要消耗的糧食898.91萬石,過於巨大的消耗再加上漕運時不時地阻斷,讓長安選擇將越來越多的權力下放到地方,藉以節省開支。事實上唐朝被後來人詬病無數的藩鎮制度就是用來治療這個問題的。

所以,即便時候沒有安史之亂的發生,唐王朝也無法做到對西域的長期控制,安史之亂並不是唐朝失去西域的罪魁禍首。一個國家擴張到了這個地步,必須要將權力下放,不可能再維持過去那套集權制度。成吉思汗的帝國最後一分為四,大英帝國的總督權力幾乎等同於國王,都是為了治療大帝國的「肢端肥大」。只可惜這個問題一直到唐朝滅亡那天都沒能想明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唐朝安史之亂借兵的回紇族,你絕對想不到,他們竟然這麼強!
一件見證了「安史之亂」動蕩前夜的文物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