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名人被黃芪所救

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名人被黃芪所救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送別》詩里,是這麼寫道: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詩中的「王孫」不是人名,而是一味中藥的別名——黃芪。

黃芪,又名王孫、百藥棉、箭芪,為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黃芪的乾燥根,主產于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等地。中醫學認為,黃芪的性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的作用。

自古以來,黃芪都是補氣良藥,最開始並非普通人家所用的藥材。也正因為有這些名人用過,逐漸推廣開來,成為百姓家裡常用的保健中藥材。

最初有記載大量使用黃芪的是柳太后。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手下做官的時候,柳太后突然患中風說不出話來。新蔡王自然心急請遍名醫,可是均不奏效,眼看這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這時候精通醫藥的許胤宗獻上一方子:黃芪、防風兩味葯煮湯數十斛,採用熱湯氣熏蒸法。結果當天晚上柳太后就能說話了,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太后便康復了健康。

柳太后中風,體制不僅虛弱,而且氣血失調,氣血無法推動而導致不能說話、行動。黃芪性溫,善補氣昇陽、固錶行滯;防風性微溫,善散風勝濕止痛。二者力量合二為一,既能補氣固表而健體,又能散風行滯而調氣血。再加上熱蒸氣既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又能潤肌膚、開毛竅,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較短時間內收效。

後來,在宋代,黃芪的葯補作用進一步發揮效果,黃芪粥已經久負盛名,蘇東坡有詩云「白髮欹簪羞彩勝,黃耆煮粥薦春盤。」,詩中所稱讚的黃耆就是大家說的黃芪。

1920年秋天,胡適先生因體弱得病,吃了不少西藥,怎麼也不能全好。名醫陸仲安先生診看後,用遂以黃芪為主葯醫好了他的病。後來,胡適對黃芪情有獨鍾,每逢他講課之前或者深感疲倦時,總要喝幾口黃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講起話來聲如洪鐘,滔滔不絕。

隨著時代進步,現代醫學也開始用新手段來發現黃芪的秘密。不過,百盛健康需要提醒各位的是:感冒、生理期女性都不適宜吃黃芪,而且身體燥熱的人也不適宜吃黃芪,春季主生髮,也要減少黃芪泡茶喝的次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對抗流感,試試這些中藥方
日企稱中國中藥資源10年後恐枯竭 加速推進大陸化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