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打油詩是怎麼來的?有什麼代表作?

打油詩是怎麼來的?有什麼代表作?

微信公眾號「詩會」(shihui-01),請打開微信搜索「詩會」,與董卿做朋友。

打油詩是怎麼來的?有什麼代表作?

打油詩如一叢五彩繽紛的小花,長期以來開放在歷代文壇最不顯眼的角落,盛開並傳播在廣大人民群眾以及文人學士的口頭與筆端。自從唐代一位只留姓氏的張打油做了一首《雪》:

打油詩是怎麼來的?有什麼代表作?

此詩遂成打油詩之鼻祖。打油詩問世至今約一千四百年中,它在達官貴人輕蔑的目光中,在高雅鴻儒冷嘲熱諷中,在文人學士自謙否定中,逐漸成長發展起來。可以肯定地說,唐代偉大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樂府詩《靜夜思》能吟詠的人固然不少,卻未必比得上能朗誦「江上一籠統」的人多。

提到打油詩,往往有人不屑一顧地說:俚俗粗野。這實在是一種偏見,我們讚賞咖啡,就一定要貶斥大蒜嗎?

1

唐以來的漫長歲月中,打油詩雖然出現了一些糟粕的東西,但瑕不掩瑜,曾產生了不少內容健康、成情成趣、富有新意的好作品。它來源於生活,植根於群眾土壤中,不作無病呻吟,直接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歡樂與痛苦、喜愛與憎惡、希望與要求,它同人民群眾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在打油詩發展過程中,不少文人學士也相繼製作了許多好的打油詩,或詼諧戲謔,疾民所話,或欣喜高歌,愛民所愛,同民間無名詩人的打油詩合為一壁,相得益彰,推動了打油詩創作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的發展和變革。然而文人的詩作有的仿效俚語,保留「油」味,有的保留文言,攙進「油」味。打油詩如果沒有「油」味,否則又怎麼能榮獲此芳名呢?

語言俚俗,富於風趣,「油」味橫生是打油詩的一個明顯特點。打油詩的「油」,在於能引田間地里、街頭巷尾的俚語習俗入詩,使詩歌語言表達別開生面,人們讀著親切新鮮,即便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聽別人誦讀,也能很快地領會詩歌大意。張打油的詩,今天我們向從未聽過的人誦讀,那他必定先是開心一笑,隨後指出說的是天下大雪時情景,只不過有些誇大。「江上一籠統」,「籠籠統統」分辨不清,的確抓住下雪時長空同大地渾然皆白的特徵,而這種景色一定是大雪。後三句則運用井、黃狗、白狗進一步寫出近處景象,用來印證漫天風雪。這「籠統」、「窟窿」、黃狗的「白」、白狗的「腫」,都是俚話常用的語詞,愛打的比方,既通俗易懂,又調皮詼諧,令人覺得「油」味頓生。這便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詩風。

打油詩是怎麼來的?有什麼代表作?

而這種獨特的詩風,則又是同詩中富於風趣的語言聯繫在一起的。確乎一切文學作品中訕笑幽默、冷嘲熱諷的話語全都可以融匯於這類詩中,更使「油」味濃烈,妙趣無窮。朱元璋的「雞叫一聲撅一撅」,唐伯虎的「一上一上又一上」,徐文長的「一堂弔客賀新郎」,魯迅的「我只有『而已』而已」,郭沫若的「口水流來萬丈長」,僅止一句便能顯出「油」味來。有的則要兩句,有的從全詩才能顯現出,有的又須同整個事件聯繫方能會意出詩中「油」味。文映江《詠針詩》後兩句「眼睛生在屁股上,只認衣裳不認人」。它的「油」味在於語意雙關,明的說針,暗裡罵某些以衣冠取人的勢利小人。而張獻忠《詠慈恩塔》則要讀罷全詩方悟「油」味:


好大慈恩塔,又高又海大。

要是倒下來,地都著一下。

「油」在粗俗淺露中,使人無端地駭了一大跳,但單獨一二句並不顯其氣魄。再如安祿山的:

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

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

詩情淺露,連韻也未照顧到。原來安祿山有一個固執的看法:兒子安在緒就是比周贄高一等,在詩中理所當然要擺在周贄前邊,管它押韻還是不押韻哩!讀了整個故事,剛愎自用、蠻橫專斷的安祿山的形象便瞭然於心了,「油」味當然也橫溢於紙了。用語的「油」,表現的「油」,當是打油詩的必具風格。集民間俚語與文官話、更兼古今妙語之大成,是打油詩的特點,也是它的優點。

2

鋪陳其事,直抒胸臆,是大眾最習慣的表達方式,反映在詩作里便順乎自然,如行雲流水,質樸自然,宛然粗磨碧玉。陳毅的打油詩:


我陳毅,請年飯。

請的都是莊稼漢。

先來一支太古煙,

再開幾聽牛肉乾;

莫客氣徠,

都是東條英機幫我們會的餐!

詩語如素,質樸無華,一氣呵成,文意暢達,表現了一位胸有雄兵百萬的無產階級將帥的勝利豪情和必勝信心,自然是作者詼諧達觀性格的反映。打油詩的這個特點我們不應忽視。

打油詩是怎麼來的?有什麼代表作?

人們喜愛打油詩,歷時不衰,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富於智慧,機變敏捷。周漁璜「碧波洞聯詩」故事說:一個自命江南才子的書生,根本沒有把身為江南主考的周漁璜放在眼裡,當周面吟起詩來,卻只吟出兩句:


一窩兩窩三四窩,

五窩六窩七八窩。

思緒戛然而止,再也不能接下去。周漁璜順勢接著道:


九窩十窩都是燕,

鳳凰何少爾何多 ?

四句聯成整體,天衣無縫。周的聯詩文思敏捷,告誡教訓全織其間,「油」味汪汪而出,彼時彼地再恰當不過了。像這樣閃爍著智慧火花的詩句,能給人啟迪,人們怎麼能不喜愛呢?

又如宋湘讀無字祭章的故事說:乾隆後期,皇太后逝世,宋湘參加京城祭奠儀式,當祭奠開始時別人才叫他去讀祭章,給他的卻是一張白紙,宋湘急中生智,立時編就,「讀」道:


東邊一朵雲,西邊一片月,

南邊一枝梅,北邊一堆雪。

雲散雪消,花殘月缺,

天子悲哀,士民泣血!

好歹對付過去了。所言得體,機變敏捷,因而被人傳為佳話。打油詩,從語言中顯出智慧,從對話中顯露智慧,從文思機變中顯現智慧,使人覺得在當時當地簡直無可更換,這便是智慧的成功之作,雖然它或許還有明顯的瑕疵。智慧鋒芒畢露,文思敏捷機變,讀之成情成趣,這可以說是打油詩的一個顯著特徵吧。

由此看來,打油詩不是里巷俗語的堆砌,也不是以假痴不癲的噱頭興味為趣,它是詩,是有其獨特風格的詩。因此,打油詩也不容易寫作,寫得好,也很值得欣賞。

打油是詩。不言而喻,對於它也應像對其它詩歌一樣有相似的要求,如語言精練,生動形象,這才更有利於它的普及和提高。

「詩言志」,打油詩亦然。言志之打油詩,比比皆是。

打油詩是怎麼來的?有什麼代表作?

3

張打油沒有做過轟轟烈烈的事業,僅因一首別具一格的俚俗詩得以稗史留名,而此種俚俗詩的出現並不止是唐代,當上溯到西漢,乃至更早時間。大家熟悉的漢高祖《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也是俚語寫作的詩歌,只不過無人叫它打油詩罷了。其實又何嘗不是呢?

張良是劉邦的謀臣,傳說他寫過一首詩:


皆言天更高,人心比天高。

清水作酒賣,還嫌豬無糟。

蜀北陳倉附近有香酒溪,傳說漢高祖劉邦同張良從那兒經過,見一老人在泉邊愁苦悶坐。劉邦問老人,老人答生活窘迫無以為炊,劉邦指著清清泉水說是酒,叫他汲去賣。老人嘗一下果然是酒,因此這地方人們便稱此溪為香酒溪。後來,高祖同張良又路過此處,老人喜氣揚揚,劉邦問他生活怎麼樣,老人回道:「無糟餵豬!」張良大為感慨,因作此詩。詩諷刺貪婪者,得寸進尺,慾望簡直無法滿足。這同張打油詩有近似處,五言四句,俚俗易懂,富於幽默。此詩是比較成熟的五言詩,後人偽托的可能性極大,又源於民間傳說,本不足信。

那麼,西漢長安歌謠《城中謠》,則是確實的,有據可查的: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大眉,四方且半額。

城中好廣袖,四方全匹帛。

詩里說京城的時裝往往被各地仿效而且加甚,比喻上行下效,「改政移風,必有其本」。我們為什麼不可以說它是打油詩呢?它五言六句,全詩構成詼諧幽默情調,使人發笑,有些「油」味,其表現手法比起張打油來,尚且略差一籌。

打油詩是怎麼來的?有什麼代表作?

南北朝時,南朝陳亡於隋之際,流傳著「破鏡重圓」的故事,說的是徐德言同妻子樂昌公主(陳後主之妹)在陳亡之時,夫妻相約各執銅鏡半面,以為失散後尋找的信物。果然,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徐德言後來趕到京城,憑著半面銅鏡尋到了妻子下落。其時樂昌公主已落入越公楊素家中,楊素知道後,頗為同情。於是召見徐德言,把樂昌公主還給他,又置酒為夫婦送行。酒間楊素令樂昌公主作詩,公主詩云:


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

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

公主即席賦成的五言詩,感情真摯,道出一個女子當時當地所處的惶恐處境與尷尬心情。夫妻團圓本應當高高興興,又擔心因此而得罪主人生出變故,所以結尾只好慨嘆「方驗作人難」了。要說它是打油詩,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淺顯明白,樸素無華,細細琢磨,「油」味十足,詼諧自喻,自我解嘲,誰也不用得罪。

任何一種文學樣式的形成與出現絕不會是偶然為之,必定有蹤跡可尋。顯而易見,打油詩的問世,漢魏六朝早有此詩風,民間詩人同文人學士創作之涓涓細流到唐代已匯成長長流水,使張打油來個「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委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功勞,難怪後人要把他尊奉為打油詩的鼻祖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會 的精彩文章:

王皓琳:感謝上天,今生將我生做女人
芊芊素手,為你而留!體驗古詩詞中緊握的萬種風情的玉手

TAG:詩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