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槍】經典美劇《太平洋》里的「經典主角」:勃朗寧M1917A1水冷式重機槍!

【槍】經典美劇《太平洋》里的「經典主角」:勃朗寧M1917A1水冷式重機槍!

原標題:【槍】經典美劇《太平洋》里的「經典主角」:勃朗寧M1917A1水冷式重機槍!



《 太 平 洋 》宣傳劇照


2010年3月,繼《兄弟連》之後又一部二戰題材的美劇大片開始熱播——這就是長達10集的《太平洋》。太平洋戰爭中,美軍與日軍逐島爭奪的艱苦和殘酷一點不亞於歐洲戰場的任何戰鬥。但是,因為海陸空協同場面宏大,島嶼、叢林實景不易拍攝等原因,繼《細細的紅線》後,10年來一直未能出現類似能夠真實還原太平洋戰爭的影視劇。《太平洋》顯然填補了這一空白,它的內容與《兄弟 連》一樣,都是來自於親歷過這些戰鬥的老兵的回憶錄。 劇中有一個「角色」不可忽略,它就是勃朗寧M1917A1水冷式重機槍,其在這場戰爭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軍事愛好者們除了被《太平洋》劇 情吸引之外,更關注劇中出現的各種武 器。其中,該劇前幾集頻繁出現了一種 帶有粗大冷卻水筒的重機槍,其在戰鬥 中橫掃日軍的熾烈火力,給觀眾留下了 非常深刻的印象。這種機槍看起來與德 國的馬克沁重機槍非常相像,甚至有人 會誤以為是製片方的「張冠李戴」。其 實不然,這種名為勃朗寧M1917的武器 是正宗的「美國造」,它是美國著名槍 械設計大師——約翰·摩西·勃朗寧的 經典設計之一,曾在美軍中服役長達30 余年,其改進和衍生型號至今仍是多國 軍隊的現役裝備……


勃朗寧M1917A1重機槍


誕生背景:機緣與努力的結合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在軍事 方面仍整體落後於歐洲國家,軍用步槍 落後於德、英、法等,機槍的發展也同 樣停滯不前。這主要歸結於當時美軍高 層對輕武器的發展認識不足,特別是美 陸軍堅持認為槍械沒有速射的必要,只 要精度高就可以了,自動武器只會讓士 兵浪費更多彈藥。儘管早有加特林機槍 成功在先,但該槍的實際裝備量不多,甚至美軍最早採用無煙葯槍彈的步槍都 是選擇了裝彈速度較慢的丹麥克拉格— 約根森步槍。直到經歷了1898年美西戰 爭中聖·胡安山戰役的慘烈後,美國軍 方才逐漸認識到自動武器的重要性。不 過相比之下,槍械設計師和廠家覺悟得 更早一些,其中柯爾特公司在1895年就 推出了一種由勃朗寧設計的綽號為「柯 爾特土豆挖掘機」的M1895氣冷式重機 槍。該槍採用導氣式動作原理(與現代 槍械中活塞向後運動推動槍機後坐的方 式不同,該槍的活塞向後下方擺動,並 通過槓桿傳動系統推槍機後坐——編者 注),由帆布彈帶供彈,在當時算是一 種比較先進的機槍,在參加軍方測試時 表現尚好,但由於高層對速射武器根深 蒂固的偏見,M1895氣冷式重機槍最終 並未大量裝備部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 發,德軍裝備了當時綜合性能最好的 MG08 7.92mm馬克沁重機槍,給協約 國軍隊造成重大殺傷。而準備赴歐參戰 的美國卻發現此時卻無多少可用的機 槍,在西線作戰的美軍不得不裝備英、 法等國的同類武器,前後採購了4 600挺 維克斯Mk.I和5 255挺哈奇開斯M1914 重機槍,此外還有部分M1915紹沙輕機 槍。但這些機槍口徑不同,給裝備和使 用帶來很多方便。


面對戰場的巨大需求,美國軍方感到迫切需要一種自行研製的重機槍。 1917年,國防部終於啟動了新槍選型工作。勃朗寧送來了兩種自動武器樣槍: 一種就是後來的勃朗寧M1917水冷式重 機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另 一種是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的勃朗寧 M1918自動步槍(實際上是輕機槍)。 水冷式重機槍樣槍在接受測試時,首輪 2萬發槍彈全部順利發射,沒有出現任 何故障。但評審委員會對它仍心存疑 慮,認為這只是個特例,因此勃朗寧又使用了加長彈鏈,進行了長達48分鐘零 12秒的持續射擊,在這種超常規的破壞 性測試下,樣槍依舊沒有出現任何故 障。美國防部終於對該槍表示了滿意, 並正式將其命名為勃朗寧M1917重機槍,列入部隊制式裝備。該槍隨後獲得了1萬挺的加急訂單,到一戰結束時, 該槍共生產56 608挺。一戰結束後,針對在部隊使用中發現的問題,M1917重 機槍進行了多次局部改進,主要包括: 改良機匣結構,加強機匣底部強度,簡化機匣頂蓋的外形以改善射擊視界,同 時換用新設計的三腳架。通過改進,整 體性能較先前有較大提高。該武器最終 在1936年再次定型為勃朗寧M1917A1重 機槍。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軍火商一共向軍隊提供了5.4萬挺這種重機槍。



戰鬥狀態下的M1917A1重機槍,冷卻水筒通過前下方的橡膠軟管與冷卻水箱連接,木製彈藥箱已安裝到位,槍身上還安裝了瞄準鏡。圖中可以看出,M1917A1上使用了較多的黃銅部件,因此質量較大



早期的M1917A1重機槍冷卻水筒上帶有活動提把


勃朗寧之子——小勃朗寧(右一)正在為軍方作M1917重機槍的射擊示範


設計細節:簡約而不失巧妙


M1917A1重機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卡鐵起落式閉鎖機構,只能連發發射。該槍的供彈方式為單程輸彈、雙程進彈,發射美軍制式7.62× 63mm M1/M2步槍彈(又稱0.30-06英 寸槍彈),由250發帆布彈帶供彈。該槍主要由槍身和三腳架組成。 槍身又可以分為冷卻水筒和機匣兩大部件。在《太平洋》劇中就可看到,一名機槍手扛著槍身,另一名負責攜帶三腳架,再由第三人帶上水桶和備用彈藥, 每人分擔的質量都在25kg以下,兩、三個人就可以將戰鬥狀態下的整個重機槍迅速轉移。


槍身


冷卻水筒 冷卻水筒是M1917A1 外觀上最引人注目之處,這也使得該槍看起來與馬克沁機槍有幾分相似.M1917A1的水筒內可裝3.3升冷卻水, 如果需要更持久的射擊,還可通過橡膠 軟管將冷卻水筒與外帶的鐵皮冷卻水箱相連接,以便將筒內的水蒸氣導入水箱中。


冷卻水筒內部包含有槍管組件和密 封件。只有槍口露在冷卻水筒外面,在 冷卻水筒前端上方裝有準星。和馬克沁 重機槍一樣,M1917A1的冷卻水筒為光 滑的圓柱形,筒體後上方有一個注水閥 門,筒體前下方有個連接軟管用的連接 座,通過軟管可以把筒內沸騰的水蒸氣 導入水箱內進行冷卻,冷卻後的水可以 繼續使用,以提高水的利用率。這種節 水措施在乾旱缺水地區顯然十分有用, 但要避免在寒冷地帶使用,因為水蒸氣 外泄會凝成白霧從而暴露機槍陣地。為 轉移陣地時更加方便,軟管和水箱並不 一定隨時連接在槍身上,即使連著軟 管,為了防止下垂的軟管妨礙行動,可 以把它纏在筒身前端,這樣到了新的陣 地,只要接上水箱就可以繼續射擊了。 由於槍管完全包容在水筒裡面,只要筒 內冷卻水位置高於槍管時,射擊時槍管 溫度就不會高於100℃,即使暫時不連 接軟管和水箱,機槍也能維持數百發持 續射擊。當然,需要持續射擊更多槍 彈,就要連接水箱了。


M1917A1和馬克沁重機槍一樣, 都採用了槍管短後坐式自動原理,在水 筒的構造設計上也比較接近。由於發射 時槍管在冷卻水筒內需要做前後運動, 槍管不能固定死,同時考慮到密封性要 求,槍管與筒身的間隙也不能大,這個 問題是通過在槍管兩端外圍開設密封槽,同時在密封槽內纏繞浸油的石棉線 來解決的。如果石棉線磨損過度,機匣 或槍口部有漏水現象時,則需要重新纏 上新線以提高密封性能。


與馬克沁重機槍不同的是 , M1917A1既沒有槍口消焰器,也無槍口助推器和擋焰板等附件,所以其槍口看起來十分簡潔。這種水冷式原理雖然火力持續性好,但卻增加了水筒和冷卻水的額外質量,使得武器體積和質量過大,在缺水地區使用也不夠方便,而在寒帶使用時還要考慮水筒凍裂的可能。


一旦戰鬥開始,連續發射一兩條 彈帶之後,水筒內的冷卻水就已經沸 騰,如果此時需要轉移陣地,機槍手就 會更加麻煩,因為這時的水筒就是一個 「開水壺」,一不小心胳膊和手掌就會 被燙傷,所以負責攜帶槍身部分的機槍 手隨身帶有一個石棉製隔熱手套,專門 用來在轉移時從下面墊著滾燙的水筒來 攜行。但在作戰中,石棉手套很容易丟 失,像《太平洋》第二集中約翰·巴斯 隆就是因為在夜戰中找不到手套,同時 情況又十分危急,只好赤手抱著灼熱的 機槍轉移,導致左手被嚴重燙傷。在 《太平洋》的前兩集中,這些細節都有 十分真實的展現,體現出製作方對細節 的重視以及對武器的充分了解。

早期生產的M1917在水筒後半部分 有個帶有提把的環形鋼箍(舊中國根 據M1917仿製的三十節式重機槍上就有 這個提把),本意是方便攜行,但由於 筒身上沒有開設箍槽,鋼箍容易滑動, 而且單手提著總質量超過18kg的槍身 很容易疲勞,因此實際列裝的絕大部分 M1917上看不到這個提把。









《太平洋》劇中出現的與M1917A1重機槍配套使用的石棉製隔熱手套


M1917A1重機槍輸彈板打開狀態,可見此時槍機已將彈帶上位於進彈位置的一發槍彈抽出



《太平洋》第一集開頭羅伯特·萊基的部隊登島時就出現了M1917A1重機槍。上圖可見萊基的攜行方法是將槍身橫擔在背包上方,這是長途行軍或攀登時機槍手常用的一種方法;下圖為另一名士兵肩扛三腳架攜行


機匣 與馬克沁重機槍相比 , M1917A1的機匣表面十分平整,看起來 就像個長方塊,只在機匣右側有突出的拉機柄,上膛時只需前後拉動拉機柄,而馬克沁重機槍的拉機柄是旋轉式的。 M1917A1機匣由左右兩塊厚鋼板,加上機匣尾座、上座和下座構成,各部分之間通過鉚釘鉚接,機匣前上部還裝有受彈機蓋。其機匣本身相對比較簡單,但內部零件數量較多,勃朗寧則通過巧妙的設計,保證了內部自動機構整體運轉的可靠性。


與馬克沁重機槍的另一個區別是, M1917A1機匣尾部沒有採用「D」形雙 握把設計,而是採用了一個單獨的手槍 式小握把,小握把裝在機匣尾部緩衝座 尾端,扳機則設在機匣最尾端的下方, 沒有護圈。射手正確握持小握把後,食 指正好方便扣動扳機。這種握把設計比 較簡潔,可以單手使用,但在機槍左右 來回掃射時,不如雙手握持的「D」形 握把來得方便,所以後來有些歐洲國家 仿製的勃朗寧機槍都將手槍式小握把改 為 「D」形握把。


M1917A1機匣前部設有槍管和槍管 座,兩者通過螺紋連接成一體,發射時 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後坐。在槍管座尾部 設有閉鎖卡鐵,閉鎖卡鐵在槍管座內可 上下移動。機匣後下方內部裝有發射機 座,內裝扳機和加速子等零部件。發射 機座前部左右各有一個帶斜面的突起, 當槍管座後坐時,帶斜面的突起壓迫閉 鎖卡鐵兩側的突出部,使閉鎖卡鐵下 降,脫離槍機底部的閉鎖槽,解脫槍機 的閉鎖狀態。而加速子則專門用來將槍 管和槍管座的後坐力傳遞給槍機,進一 步提高槍機後坐速度,提高槍機動作的 可靠性。在機匣底部中間位置用螺釘固 定有一個楔塊,在槍機復進、推動槍管和槍管座向前運動時,楔塊與閉鎖卡鐵 上的斜面作用,使閉鎖卡鐵上抬,與槍機形成閉鎖狀態。由於槍機前行閉鎖過程中,閉鎖卡鐵會反覆衝擊這一楔塊,而早期型號的楔塊在機匣上固定得不夠牢固,容易造成機匣破損,因此後來的 M1917A1改進了這一缺陷,強化了機匣 後下部與楔塊連接部位的強度,大大提高了機匣的耐久性。


機匣內部的運動部件主要是槍機。M1917A1的槍機結構相對複雜,其採用擊針式擊發機構,閉膛待擊的發射方式,可以明顯提高首發命中率。


M1917A1槍機系統可細分為槍機體、復進簧、復進簧導桿、拉機柄、取彈器、擊針待擊桿、擊針限位銷簧、阻鐵、擊針和擊針簧。槍機在前後運動時,通過擊針待擊桿使擊針處於待擊狀態。而扳機則可以控制槍機尾部的阻鐵,扣動扳機時,阻鐵釋放擊針,擊針前衝擊發槍彈。該槍機系統雖然略嫌複雜,但是非常緊湊,總體說來還是比較成功的一種設計。不過該系統無法調整彈底間隙,如果要調整彈底間隙,只能通過調節槍管安裝到槍管座上的位置來實現,因此該系列機槍在更換槍管後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通過一個叫「塞規」的工具來檢測彈底間隙,保證其在合格範圍內,否則就容易發生膛炸事故。


M1917A1在多處設計上體現了巧妙構思,如擊針限位銷簧除了限制擊針外,同時還兼作阻鐵簧。還有就是,槍機頂部加工有曲線槽,用來驅動受彈機蓋內的撥彈槓桿,當槍機前後運動時,使撥彈槓桿左右運動,將彈帶上的槍彈送到供彈位置。後來以M1917A1為基礎發展的各種車載和航空型號,考慮到左、右雙向供彈的需求,在槍機頂部加工有「X」形滑槽,通過改變中間的圓形轉換塊的位置就能控制撥彈槓桿的供彈方向,這一設計思路相當巧妙,至今仍舊被許多雙向供彈的機槍所借鑒。該槍受彈機蓋頂部還設有立框式表尺,其結構較為複雜,但可調整的範圍很大。由於該槍的受彈機蓋是通過轉軸連接的,不免存在一定的安裝間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瞄準射擊精度,所以後來的M1919就直接將照門固定在機匣後部了。


安裝在早期試驗型M1917三腳架上的M1917A1重機槍



採用M1918三腳架的M1917A1式重機槍



M1917A1重機槍安裝在專為其配用的M1917A1三腳架上




M1917A1三腳架托架細節呈現



帶有加長高射桿的M1917A1三腳架,可使機槍轉換為高射狀態

三腳架 M1917系列所配用的三腳 架種類較多。早期所用的是帶有試驗性 質的M1917三腳架。最先實用化的型號 稱為M1918三腳架,三個架腿為「前二 後一」式樣,其大量使用了鍛造和鑄造 件,比較笨重。三個架腿均使用圓鋼管 製造,架腿頂端焊有駐鋤,每個架腿均 有獨立的鎖緊手柄。在三腳架的上端中 心位置,設計有左右掃射定位盤和鎖緊 手柄,而與槍身連接的托架後部還有高 低射界調節手柄。總體說來,M1918三 腳架結構較為複雜,生產和使用均比較 繁瑣,特別是調整高低射界時比較麻 煩。


後來出現了專為M1917A1配套的 M1917A1三腳架,此物在《太平洋》 中也得到了展現。這種三腳架同樣采 用「前二後一」的設計,架腿也是由 鋼管製成,駐鋤焊接在架腿端頭上。 但 M 1 9 1 7 A 1 三 腳 架 的 結 構 進 行 了 很 多簡化,同時採用了部分鋼板衝壓和 焊接件,質量由原來的30.5kg減輕至 24.1kg,另外專門增加了俯仰射擊鎖緊 裝置,更加適合在山地使用。該型號的 最大特點是可以加裝高射桿,將三腳架 的架腿和槍架通過一個獨立的高射桿連 接在一起,使機槍可以迅速轉換為高射 狀態,用於對付低空目標,這也是老式 M1917、M1918槍架不能做到的。





M1917A1重機槍配用的供彈具。上圖為早期使用的木製彈箱;中圖為後期使用的鋼板衝壓的金屬彈箱;下圖為彈藥箱內盛裝的250發帆布彈帶


彈箱


M1917系列所使用的彈箱也不是一 成不變的。前期生產的該型機槍配用的 都是木製彈藥箱,只在轉軸部位有部分 金屬件進行加強。彈箱內裝250發帆布 彈帶,這種彈帶為一次性使用,特點是 沒有黃銅定位片,裝彈比較麻煩,而且 如果保存不當的話,特別是在熱帶叢林環境中受潮和或被樹枝等扯掛後,就 可能造成槍彈錯位,進而對機槍的供 彈可靠性造成影響。所以後期生產的 M1917、M1919重機槍都廣泛使用了鋼 板衝壓彈箱,並且有的還使用了金屬可 散彈鏈,大大提高了供彈可靠性。《太 平洋》前幾集中出現的恰恰是前述的木 制彈箱,如實反映了戰爭初期美海軍陸 戰隊裝備落後的情況。


M1917系列機槍發射的M1/M2槍 彈具有存速強、精度好的優點,加上冷 卻水筒的設置,使得該槍比當時的氣冷 機槍有更好的火力持續性,在防禦作戰 和固定火力點中使用相對更有優勢,從 美軍保留下來的太平洋戰場時期的影像 資料來看,M1917系列機槍的確也是當 時壓制日軍火力點的有效武器,這也是 為什麼直到朝鮮戰爭時美軍仍未徹底舍 棄M1917系列機槍的原因。


M1917的改進型之一——M37坦克機槍



1920年代中期,舊中國奉軍裝備的三十節式重機槍,其仿自於M1917重機槍



1944年,比亞克島的美軍M2HB大口徑機槍陣地。由M1917發展而來的M2HB至今仍是美軍以及40多個國家軍隊的制式裝備


續寫傳奇:後續及仿製型號


在一戰結束後不久,因水冷式機 槍在便攜性和勤務性上的缺陷,加上裝 甲車輛和飛機上機槍應用的需要,對 M1917A1進行了重大改進,取消了冷 卻水筒,改為空氣直接冷卻,大大減輕 了全槍質量,這就是著名的M1919系列 機槍,共包括A1到A6六種型號,其中 最後一種M1919A6是裝有兩腳架的輕 機槍版,於1943年2月定型。該系列中 M1919A4和M1919A6美軍裝備得相對 較多,而M1919A4更是美軍二戰中重 機槍的主力。除了這些型號外,還有在 M1919A4基礎上改進的M37坦克機槍等 等。這些改進型號一直到1960年代後期 M60通用機槍大量投產後才逐步退出美 軍裝備序列。


波蘭、挪威和瑞典都曾仿製過 M1917,並根據自身情況分別進行了改 進。比利時也以FN30的名義大量仿製 生產M1919A4,並有多種口徑和改進型 號,曾是1930年代歐洲戰鬥機上最常見 M1917/M1917A1主要諸元 的一種輔助機槍。而南非在將M1919A4 改進為發射北約標準的7.62mmNATO 槍彈後,至今仍在作為車載機槍使用。 舊中國也生產過7.92mm口徑版本 的M1917。最早仿製的是漢陽兵工廠, 於1921年10月10日仿製成功,因當年是 民國成立10周年,故稱為「三十節」 式,全稱是「漢造三十節式七九水機 槍」。此外,華陽、上海和赤水等大小 兵工廠都製造過三十節式,但零件不能 通用,質量也差別很大。在最常見到的 一張關於平型關戰鬥的照片中,八路軍 戰士操作的就是一挺三十節式機槍。抗 戰中後期,根據租借法案,美國向中國 遠征軍和駐印軍提供了大批輕重武器, 其中就包括大量原產的M1917系列機 槍。


而另一種由M1917發展而來的著名 武器,直到今天仍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續 寫著勃朗寧大師的傳奇,那就是勃朗寧 M2HB大口徑機槍。一戰末期,為了對 付新出現的裝甲目標,勃朗寧在溫徹斯 特、柯爾特兩大公司協助下,將M1917 的各部分按比例放大,發射新設計的 12.7mm大口徑槍彈,僅用了一年多的 時間便造出樣槍,並於戰後不久定型了 勃朗寧M1921水冷式大口徑機槍,在改 為氣冷方式並換用重型槍管後,於1933 年再次定型為M2HB。1980年代以來, 通過在材料和彈藥上不斷挖掘潛力,使 該槍依然煥發新的生命力。目前,該槍 仍然在役並有全新生產,有望成為歷史 上列入現役裝備時間最長的槍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輕武器小講堂 的精彩文章:

斯洛伐克RM-70式多管火箭炮,現代化升級改造的急先鋒
【視頻】美國老爺爺實彈射擊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笑聲好魔性!

TAG:輕武器小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