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題分享-痤瘡(一)證治

專題分享-痤瘡(一)證治

前言:「痤瘡」專題分享,是「基層中醫之家」首次「立足基層、共同分享、互相提高」的嘗試,以「證治」、「雜談」兩種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來辨證治療,也是本次聯合分享的精彩所在。

導讀

首講以病例為中心,從證到方,從方到葯,詳細地分享了辨證治療「痤瘡」的思路。

分享地點:基層中醫之家

分享時間:2017-10-26

分享醫生:湖南省寧遠縣關松中醫館 關松

痤瘡是西醫的名稱,中醫叫做「粉刺」,雖然稱呼不同,基本上都指的是同一種病,只是大家習慣了這樣叫。西醫講痤瘡的發生主要與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和炎症反應等因素有關;從中醫來講,病理因素有風、熱、濕、毒、瘀,病程久了又會隨著出現氣機郁滯、正氣不足等證,有的與月經周期有明顯關係,經前加重,經後減輕。

病案一

范某某,女,23歲,未婚,來自外地,2017-09-01診,兩顴以下痤瘡發作三年余,丘疹大,色黯紅,有膿皰,結節大,瘡印多,面色偏黃,面部油膩,體質偏胖而壯實,口渴喜冷飲,無口苦,咽部有異物感,有時刷牙可吐少量痰,質稠,無乏力,精神可,汗出正常,胃口可,大便素偏干,日一次,近兩年來月經量減少(可能與多處治療痤瘡有關),色紅、塊多,有時腹痛,無乳脹,少量帶下,色白質中有臭味。LMP:7月底。舌體偏胖、質 紅黯、苔稍厚潤,脈三部皆稍滑,左關偏虛;腹診:肌力中上,臍兩側壓痛,臍左壓痛明顯。

辨證:

六經:陽明太陰合病。八綱:里證、實多虛少,熱多寒少;病機:瘀熱互結,血虛濕盛。用方:二陳湯、歸芍散合桂苓丸加味。

法半夏12g 茯苓12g 陳皮 10g 甘草6g 當歸(無硫)10g 白芍10g 川芎6g 蒼朮10g 桂枝10g 丹皮10g 桃仁10g 赤小豆30g 浙貝母10g 皂角刺10g 敗醬草 15g20劑。

2017-10-10微信告之,服藥後痤瘡未再發作,仍有痘印,面色好轉,丘疹及硬結基本消散;月經量色及經期推遲仍如前,準備下一步調理。(11月6日複診痤瘡已凈,再作月經調理。)

方葯分析

本方實際包含了:二陳湯、歸芍散、桂苓丸、赤小豆當歸散,又加了浙貝母、皂角刺這對葯。至於處方用藥,以病機為中心,用二陳加浙貝、皂角刺——化痰散結,用歸芍散合赤小豆當歸散加敗醬草——養血利濕,桂苓丸——活血化瘀;以上方劑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就不再詳解,這裡來談談浙貝母和皂角刺兩味葯:

貝母,《本經》中:「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乳難,金創,風痙。」在《金匱要略》中有治:「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具體運用,在當歸貝母苦參丸中,即取貝母治「淋瀝、邪氣」,且可用於妊娠小便灼痛、淋瀝,說明貝母這味葯是安全無毒的;貝母按品種來講,又分為了川貝母、浙貝母和土貝母三種,最常用的是前兩種。貝母最主要的功效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就是化痰止咳,而浙貝母則兼有解毒消腫之功,還有主治痰火凝結之瘰癧痰核的名方——消瘰丸,就以浙貝母化痰消腫,解郁散結,故可以做為痰火凝結所致囊腫痰核的主葯。

皂角刺《本草匯言》說:「皂莢刺,拔毒祛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於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又泄血中風熱風毒,故厲風葯中亦推此葯為開導前鋒也。」本藥味辛、性溫,具有消腫托毒、排膿、殺蟲的功效;於癰疽未成、將破、已潰三種情況都可以運用,不拘於癰疽的哪種時期,從而可以看出皂角刺作用廣泛,可用於外科很多疾病的治療;另外本葯還有穿山甲之消腫潰癰的功效,而其價格相對便宜,然而兩者性味不同,故而在選用本葯時可配以寒涼之葯,使他的性味趨於平和,廣泛用於瘡瘍癰疽諸疾;仙方活命飲中用皂角刺也是藉此以托毒排膿、消腫散結。

從上面兩葯的性味和功效來看,浙貝母和皂角刺兩味葯,都有化痰軟堅、消腫散結之功,其性一寒一溫,相互配合,性味平穩,用於一切因痰濕瘀阻引起的各種囊性結節、腫塊、囊腫,臨床效果很好,所以在辨證的方中可以適時加入以提高療效。

病案二

陳某某,女,44歲,本縣人,2017-09-02診,近十來天面部痤瘡發作加重,色黯無澤,下巴部明顯,丘疹約2-3MM,高突,部分有膿,色黯多紅少,面色亦黯黑無澤,於他處服清熱解毒藥致腰腿稍有不適(7月下旬因腰腿痛不能行走在本館服中藥後疼痛失),無口渴,大便不暢,食慾一般,經行將凈、色紅有塊,經前有帶、色白清稀無異味,腹部壓痛明顯,脈左關虛、尺稍緊,舌淡紅黯苔薄。

辨證:

六經:太陰病;八綱:里證、虛多實少、寒多熱少,病機:營血虛瘀,下焦寒痹。方用:溫經湯加味。

吳茱萸10g 麥冬20g 法半夏15g 當歸 10g 川芎6g CW阿膠2包 生薑3片 丹皮10g 党參1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杜仲10g 懷牛膝10g 狗脊30g 白芍 10g10劑。

服藥三天,腰痛未能緩解反而加重,原方再加附子20克

10月4日,述服上診葯後腰痛未再加重,因來往不方便,在當地配合針灸治療,腰痛如失,面部痤瘡已愈,面色仍黯黑,本次因經來延期不凈周余,再予膠艾湯加味治之而血止。

方葯分析

本案選用溫經湯來治療痤瘡,屬於自己的經驗性用方,對於以太陰里虛寒,又有營血虛瘀的患者,用溫經湯來治療基本上是有效的,特別是女性患者,有痛經,經來有塊,皮膚黯淡無澤,又唇周黯淡明顯,唇口乾燥,基本上都與瘀阻有關,後面的加味不外補肝腎,壯腰膝之葯,當時在辨證時,其腰痛已現,為少陰表虛證,因未能及時加附子以溫陽,導致腰痛加重,這是辨證時的疏忽。

溫經湯對於大部分醫生來講應該都比較熟悉了,也是我在婦科臨床中最常用的處方,下面談談我對方中兩味葯的理解,就是麥冬、丹皮;在眾多辛溫藥味中,唯獨用了兩味性涼之葯,肯定有其組方道理的;

麥冬:《本經》:「味甘平,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

從其性味來看,此葯平和,將麥冬列為養陰潤肺的上品,而且親口嘗嘗就可知道味甘多汁,可見本葯有補益的功效,那它補什麼呢,補哪裡呢?它補的就是津液,補的是胃絡,說明有補津健胃的功效;而血的生成主要是通過脾胃的吸收運化,所以講在溫經湯中用麥冬健胃生津,且重用一升之量,與人蔘、炙甘草、生薑共行健胃補益的功效;同時還可以制約吳茱萸的辛燥之性,麥冬與吳茱萸的用藥比例,我一般都是以2:1的量,取潤燥相濟之意。

丹皮《本經》:「味苦辛寒。主寒熱,中風,瘈瘲,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創。

教材: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退虛熱等功效。

我一直以其「入血分而涼血化瘀」為用藥的方向。眾多名方中都用到了丹皮,如腎氣丸、桂枝茯苓丸、丹梔逍遙散、良方溫經湯等,其用藥目的基本一致——清血分瘀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瘀血阻滯,最容易瘀阻化熱,且其味辛而動,性微寒而可祛熱,從瘀血的變動性來講,用丹皮最為合適。特別是婦科疾病,在我治療婦科肝腎不足的病例中,也常常在補肝腎的葯中加入丹皮,特別是見到既有肝腎虛損一面,又見舌質黯紫者,加用丹皮很符合病機。婦科名家黃繩武老先生,在傅青主先生的養精種玉湯中常常加入丹皮、龜甲治水虧火旺的不孕症及月經過少,又取其涼血清虛熱之功。所以講,溫經湯治療此類痤瘡,其中丹皮清血分之瘀熱,配合麥冬的生津潤燥,應該是治療這類營血虛瘀夾毒痤瘡的原因之一。

我一直以其「入血分而涼血化瘀」為用藥的方向。眾多名方中都用到了丹皮,如腎氣丸、桂枝茯苓丸、丹梔逍遙散、良方溫經湯等,其用藥目的基本一致——清血分瘀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瘀血阻滯,最容易瘀阻化熱,且其味辛而動,性微寒而可祛熱,從瘀血的變動性來講,用丹皮最為合適。特別是婦科疾病,在我治療婦科肝腎不足的病例中,也常常在補肝腎的葯中加入丹皮,特別是見到既有肝腎虛損一面,又見舌質黯紫者,加用丹皮很符合病機。婦科名家黃繩武老先生,在傅青主先生的養精種玉湯中常常加入丹皮、龜甲治水虧火旺的不孕症及月經過少,又取其涼血清虛熱之功。所以講,溫經湯治療此類痤瘡,其中丹皮清血分之瘀熱,配合麥冬的生津潤燥,應該是治療這類營血虛瘀夾毒痤瘡的原因之一。

病案三

李某某,女,28歲,2017-09-10診,本縣人,面部痤瘡年余,脫髮嚴重半年來診。診見面部痤瘡細小丘疹樣、色紅,從今年三月份後經量較前減少一半,經色紅略黯稠,有血塊,無經前不適,帶可。面色偏黃,壓力大,心情不佳,近期眠佳,正常汗出,正常口渴,無口苦,二便可。脈左弦,右尚可,舌質偏淡、尖略紅、苔薄潤。LMP:8月15日,近幾個月來月經先後不定,相差一周左右。

辨證:

六經:少陽太陰合病;八綱:半表半里兼里證、虛多實少;病機:氣鬱血虛,兼上焦鬱熱。用方:逍遙散加味。

柴胡12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乾薑3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側柏葉10克,川芎6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0克。(超微免煎中藥)14劑。

服藥一周微信告知面部痤瘡即愈,同時介紹痤瘡患者來診。

複診:葯後脫髮減,面部留有少量痘印,原方再進以資鞏固。

病例

03

本案病機主要是血虛郁滯;又精血同源,故在逍遙散的基礎上,加菟絲子、枸杞子填精補腎;川芎行血中之滯,更取側柏葉涼血烏髮,與薄荷的發散,治上焦之鬱熱,合用則郁疏、熱散而對痤瘡有治療之功。這也是從六經八綱辨證入手,指導時方運用的一案,逍遙散證我理解為少陽病兼血虛,故為少陽太陰合病方,與當歸芍藥散合四逆散證病機接近,而本案用逍遙散,因為考慮取方中既可疏理氣機、又可發散鬱熱的葯——柴胡和薄荷;在本方中,側柏葉的加入,不僅針對脫髮,同時也針對了痤瘡的治療。

總結:

1、以上都為女性患者,基本在月經方面有些異常;

2、治療上都配合了養血的藥味,這一點也是治療女性患者各種疾病需要注意的;

3、在寒涼藥物的選用上,還是我以前說過的,清熱不可過於苦寒,故所選清熱藥味相對比較平和,多考慮以性味平、或微寒的藥味。

葯分析敬請關注下期:專題分享—痤瘡(二)雜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貫基層 的精彩文章:

基層微課堂-流感與經方

TAG:醫貫基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