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扼住《命運》的《悲愴》,是一場精神領域的搏鬥!

扼住《命運》的《悲愴》,是一場精神領域的搏鬥!

鏈接為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

用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等等等等,哪一個概念來定義貝多芬,都是不夠完整又失去敬畏之心的,他甚至早已經超越了大音樂家的標籤,成為了靈魂的作曲家、命運的指揮家、生命的哲學家。

貝多芬4歲開始學習鋼琴、小提琴演奏,8歲與自己老師同台演出。單從進度上講,同是天才,但與莫扎特比起來,他沒有能夠被歸為神童的行列。貝多芬的父親一直將其按照莫扎特的成長模式去培養,並嚴厲又苛刻地強制其進行各方面的訓練,直至17歲的貝多芬在見到31歲的莫扎特時,被譽為技術上的巨匠。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成長方式,造就了貝多芬倔強、敏感又自尊心極強的性格,既影響了他之後一生的音樂風格,又決定了他的命運。

貝多芬一生作品題材廣泛,僅交響曲就有九部之多,5首鋼琴協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眾多管弦樂曲和聲樂作品、歌劇等等。在第十部交響曲未能完成時離世。常被我提及的作品有:

《英雄》是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命運》是c小調第五交響曲

《田園》是F大調第六交響曲

《歡樂頌》是d小調第九交響曲

《春天》是F大調第6鋼琴奏鳴曲

《悲愴》是c小調第8鋼琴奏鳴曲

《月光》是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

《熱情》是f小調第23鋼琴奏鳴曲

眾所周知,貝多芬一生深受耳疾困擾,在1796年他創作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時候即開始出現短暫耳聾的現象,直到1802年在他在創作第二部交響曲之前,由於完全失聰,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囑》。

生來就具有激昂的、活躍的性情,甚至易受社會的娛樂活動之影響,但我很快就不得不遁世,過孤獨的生活了。當我欣然想要與你們交往,而你們卻又看到我退回來時,請原諒我吧。對我來說,沒有娛樂,沒有優雅的談話,沒有思想交流可言,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摘自《海利根施塔特遺囑》

貝多芬的作品,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能夠用音樂把憂鬱困頓起來,然後讓自己脫身。他有別於莫扎特的細膩玲瓏,也不太過於追求夢幻流利,他從年紀上比莫扎特起步要晚,卻在音樂上比莫扎特早熟的多。正如他的遺書中所及,命途多舛,使他外表冷漠,即使內心渴望交流,耳聾限制了他的社交,只能把更多的想法存於內心,表達在音樂上。

JO站長曾把莫扎特比作神性的孩子,而貝多芬卻早就有著外人猜不透的成熟靈魂。

我們常常對貝多芬的讚美,是因他失聰後的作品,帶著堅毅的力量,帶著戰鬥的色彩、帶著輝煌的勝利。然而,人們往往輕信一瞬間的印象,認定音樂上的聾子一定是個偏執的瘋子,其實,貝多芬並不是那個暴風雨中的李爾王,他卻是個控制情緒的高手。如果我們有幸能夠從這些音樂「戰場」中尋找大師的心理痕迹,其實,既沒有龐大的陣容,又沒有勇猛的攻勢,有的卻是發號施令的精神與至高至尊的理智,這是一場精神領域的搏鬥。

當人們聽到他「詩的激流」一般的音樂,忍不住將潛藏在內心的精靈浮現在雲端。

演奏會結束,觀眾席上的人們都帶著淚痕,貝多芬卻聳肩大笑:傻子們,你們不是藝術家。藝術家是火造的,不應該流淚。

——《貝多芬傳》

貝多芬一生鄙視憂鬱、鄙視脆弱、鄙視無知,他在藝術上無視著摧殘自己的折磨,認為實力才是道德的標準。精神層面的一切對立因素,保持了他無懈可擊的平衡。即使他酷愛即興演奏,他的音樂洶湧如激流,華麗如錦衫,炙熱如烈火,而他卻要求自己始終有著清晰的目光,嚴峻的意志甚至一生都在固執的靈魂下穩定旋轉。

假如我肯這樣犧牲自己的生命力,還有什麼可以獻給更高貴更美好的呢?

——貝多芬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在這場精神搏鬥中,貝多芬早已將自己化作一縷風,煽氣了命運的火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Jo站卻潮 的精彩文章:

TAG:Jo站卻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