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四大名旦:世人只知蓄鬚明志梅蘭芳,殊不知另三人亦鐵氣傲骨

中國四大名旦:世人只知蓄鬚明志梅蘭芳,殊不知另三人亦鐵氣傲骨

我們常說的四大名旦指的是京劇四大名旦。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發起了選舉著名京劇旦角的活動,最後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位旦角得票最多,於是遂有四大名旦之說。

他們是我國京劇旦角行當中四大藝術流派的創始人,分別創立了梅派、尚派、程派和荀派,各派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對京劇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京劇煥然一新,迸發出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多樣性。其中屬梅蘭芳梅派取得的成就最大,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

京劇大師梅蘭芳,蓄鬚熄影明志

梅蘭芳與卓別林

梅蘭芳,出生於北京的京劇世家,原籍江蘇泰州,八歲學戲,九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表演,攻花旦。後又求教於秦稚芳和胡二庚學花旦。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獲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梅蘭芳集京劇旦角藝術的大成,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特點,創造出自己獨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聞名於世的代表作有《玉堂春》、《黛玉葬花》、《嫦娥奔月》、《貴妃醉酒》、《天女散花》等。

1932年冬,"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梅蘭芳偕全家告別了北平故居"綴玉軒"故居,在上海定居。期間,梅蘭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戲,宣揚愛國主義。

梅蘭芳蓄鬚明志

抗日戰爭爆發後,梅蘭芳罷歌罷舞,息影舞台,並留起了鬍子。期間汪偽政府與侵華日軍數次登門要求梅蘭芳重新登台,均遭拒絕。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梅蘭芳才在思南路的寓所剃去了留了8年的鬍子,重返舞台。

停演明志程硯秋——「菊壇杜甫」,「狷介之氣」

程硯秋,北京人,幼年家道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十一歲登台,十二歲開始營業性演出自幼學戲,曾授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舞台表演唱腔講究音韻,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怨婉轉、起伏跌宕、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人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著名曲目有《英台抗婚》、《梅妃》、《鎖麟囊》、《春閨夢》等。

程硯秋

程硯秋,被譽為「菊壇杜甫」,有「狷介之氣」。

日本人佔據北平後,程硯秋出於民族氣節,多次拒絕登台演出,不為日本人粉飾太平。一次,日本人指使梨園公會邀請程硯秋為日本捐獻飛機進行「義演」,程硯秋義憤填膺的說:「叫我們中國人演戲,得來的錢他們拿去買飛機炸彈,再來殺害我們中國同胞,決不能做這種助敵為虐、屠殺自己同胞、沒有人性的罪惡勾當。」程硯秋堅決辭演。

惱羞成怒的日本人開始對程硯秋處處刁難,不準電台播放程硯秋的唱片,日偽特務尋機對程硯秋進行報復。程硯秋寧死不從,最終他下定決心停演。

「停演」後的程硯秋離開了喧囂的市區,來到了北京西山的青龍橋,開始了務農生活。他住的是土屋茅舍,吃的是粗茶淡飯。此時的程硯秋雖然身處艱苦的環境中,但是避開了日偽特務的威逼利誘。

寧變賣家產也要桃李滿天下——尚小雲

尚小雲和程硯秋

尚小雲,自幼入科班學習,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尚小雲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洒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世稱尚派。代表作有《梁紅玉》、《昭君出塞》、《祭塔》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俠女烈婦的形象。

1937年創辦「榮春社」。不惜家產辦學,培養了「榮」、「春」、「長」、「喜」兩科學生,以及三個兒子,他培育後輩時力求既專又博。尚小雲治藝嚴謹,無論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中對人十分熱情,慷慨仗義,傾囊相贈。「榮春社」共培養學生200餘名,遍布全國,在京劇演出和京劇教育崗位上發揮重大作用。

1957年,陝西省戲曲學校成立,他受聘到陝西省戲曲學校,不久後變賣了北京家產到了陝西。1959年剛到陝西的尚小雲,把自己珍藏了大半輩子的字畫、玉器共六十六件,無條件捐獻給了陝西省博物館。五六十年代物資匱乏的陝西,為了培養學生,尚小雲自掏腰包、能變賣房產等,晚年生活也極為樸素。

窮屌絲逆襲成獨領風騷的名旦——荀慧生

荀慧生

荀慧生,幼年家貧無以生計,1907年父親將他賣給小桃紅梆子戲班學戲。後被賣給河北梆子花旦龐啟發為私房徒弟,荀慧生淪為家奴,吃盡苦頭,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與毅力堅持每天練功。夏天穿棉襖,冬天穿單衣,頭頂大碗,足履冰水,點香火頭練轉眼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苦功練出了硬本領,唱、念、做、打無一不精。

荀慧生擅長表演天真、活潑、溫柔的女性角色,他的唱腔委婉動聽,俏麗多姿聲情並茂,感人至深。創造新腔,廣采博收,他汲取棒子戲旦角藝術之長,溶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代表作《紅娘》、《釵頭鳳》、《金玉奴》等。

與楊小樓、尚小雲、潭小培一起稱為「三小一白」。1919年同楊小樓赴滬演出,1927年和1931年兩次當選「四大名旦」,有「無旦不荀」的美譽。

荀慧生先生在藝術生涯中,十分尊敬喜愛自己的觀眾,即便偶爾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也堅持為熱情捧場的戲迷演出;生活中他是一個直爽率真的人,唱戲之餘偶爾揮毫作畫,對於家人、同事和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他都以真心對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威言史話 的精彩文章:

周恩來與鄧穎超:那個年代的愛情,來自中央的「狗糧」
為什麼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TAG:威言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