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起看看春秋戰國時的幾個成語典故

一起看看春秋戰國時的幾個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最古老這些成語典故你都知道嗎?

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

repeated orders and injunctions

三令五申

是古代軍事紀律的簡稱,指多次命令和告誡,多指上級對下級,領導對群眾。

而所謂「三令」,一令觀敵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三令舉斧,以宣其刑賞。

所謂「五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三令」與「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將士應該在點陣中或軍事行動中明確作戰守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退避三舍

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是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楚王問重耳:「如果有一天你當上國君,怎麼報答我?」重耳略一思索說:」 最後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

The old horse knows the way back 老馬識途

老馬識途,途:路,道路。意為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

成語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到引導作用。

The real intention is revealed in the end

圖窮匕見

釋義:圖:地圖;窮:盡;見:通假字,同「現」。比喻形跡敗露,事情到最後顯露出了真相。

成語辨別:辨音 見;不讀作「jiàn」。讀「xiàn」 辨形 圖;不能寫作「途」。匕;不能寫作「比」

在戰國末期, 燕國的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讓荊軻帶了些東西其中就有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禮物,而這件禮物里是包著一把毒藥熬過的匕首。當秦王看過其他禮物後,又要看地圖。當地圖展開到盡頭時匕首露出來了,親王發現了匕首,最後荊軻被衛士們殺死了。

Painstaking in one"s study

懸樑刺股

刺股:刺股是一個歷史典故,現在常比喻人們十分辛勤地工作、學習。

釋 義:形容在學習上的刻苦。、

古時有位年輕人非常勤奮好學。有時學習到深夜兩三點的時候。但這個時候卻是最容易打盹的時候。這位年輕人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古代中西方戰略戰術比較
齊國是如何成為春秋戰國的世界警察的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