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妻子信佛之後不通人情了怎麼辦?在線等,挺急的!

妻子信佛之後不通人情了怎麼辦?在線等,挺急的!

文/一凡

信仰可以指導生活、充實人生,但不能完全代替生活。

曾有人指責道:某某人不信佛時還好,精神抖擻,有理想、積極向上、充滿生機,還挺不錯的;一信佛之後,便變得沉默寡言,消極懈怠,隨波逐流,以前的那點兒拼勁和闖勁都沒有了。

一句話,指責信佛的人變得消極了。

這種指責固然一葉障目,有失偏頗,但它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在一部分信眾的心中,確實存有對生活、對人生消沉悲觀、生活萎靡的情緒。

這種現象給佛法在社會上的傳播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使一些未信佛的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有這樣一位居士,皈依了一位法師之後不久,她的丈夫便找上門來,質問法師:妻子信佛他不反對,但是,自從她信佛之後,便變得不通人情了,這是他不能接受的,難道信佛了就要與世隔絕嗎?

聽完這位丈夫措辭激烈的傾訴之後,法師才了解到:原來那位女居士皈依之後,把三皈五戒的內容教條式地搬到家裡來了,她整天板著一副面孔,好像家裡誰欠她了幾斗金子似的,她還給家裡定下了許多「教條」,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弄得家裡死氣沉沉的,先前那種樂融融的氣氛不見了。這一切原因就在於「我信佛了」。

在這位女居士那兒,信佛變成了一種枷鎖,它鎖住了家裡每一個人的快樂。

這位法師知道,導致家庭不快樂的病源不在於她「信佛了」,而在於她沒有正確地運用佛法,以致產生了家庭危機,於是他就告訴這位來訪的先生,讓他的妻子下個休息日時來一下。

沒想到,第二天上午他們倆口子便一道來了。

待女居士恭恭敬敬地頂禮之後,法師便請那位垂手而立、面帶忿然不屑神情的丈夫落座。

寒喧過後,法師就開始對機給他們開示了一下「第九苦」。佛教講八苦,這是對人生本質的揭示,而這第九苦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叫什麼名字呢?

這第九苦從學佛而來,名之曰「學佛苦」。意思就是,有些人走進佛門之後,因為不能正確地領會佛法精神,不能善用佛法,從而給個人生活製造了緊張、痛苦和重重煩惱;給家庭生活製造了危機,套上了沉重枷鎖。

在信仰佛法的同時,還要善於正確地運用佛法,這叫正智慧。

居家信佛的有幾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首先,要正確持戒

居士以五戒為主,即不殺、盜、淫、妄、酒。

「殺」是指斷除眾生性命。作為在家學佛的人,只要把握不親手殺害眾生性命的原則就可以了。

這裡所涉及的主要是肉食問題。在五戒的內容中,本是不涉及食肉的問題的,但有的居士很精進,奉行茹素政策,這很好,從大環境著眼,這和國際衛生組織倡導綠色食品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家庭中,一個人信佛,堅持茹素,這很好,但不能要求其他的家庭成員都能做到。

這要運用智慧來正確對待。一方面自己要做到潔身自好,同時也要做到不干涉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習慣,要相互尊重和理解。

鄧小平同志不是提出過「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嗎?這雖然是大的國家政策,但同樣可以借鑒為一定範圍內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信佛和不信佛的人之間和睦相處的一個指導性原則。一個家庭中也不妨採取「一家兩制」。

學佛的人要慢慢地以自己學佛所帶來的諸如寬容、和藹、積極、樂觀等等好的品質,來現身說法,以此來感化家裡的其他成員和自己一道走上建設佛教家庭之路。

「盜」就是偷盜和竊取等不光彩乃至犯罪的行為,這一條相對來說比較好理解,也比較好把握。

「淫」的原意是放逸和無節制。對居家學佛者而言,主要是指不邪淫。

這個「邪」字很重要,它規定了「淫」字的外延,不至無限化,它把淫字的內涵限定在正常的夫妻性生活這個範圍之內。那麼,不邪淫也就是指不超出正常夫妻性生活之外的非法性生活。正常的夫妻生活不在其中。

很多單信仰(指夫妻中的一方信佛)的家庭危機就是由於沒能夠正確理解這一戒條而引起的。

「妄」就是指妄語,指旨在欺騙他人的虛而不實的言辭。守這條戒要把握的原則是:說愛語,說和合語,說對別人有正當利益的話。

「酒」拓展一點,包括那些能使人迷亂的食物。即使是從狹義上來理解,酒喝多了,不但有損自己的形象,還容易說出不該說的話及傷害他人的話;此外它還會引起心血管、腦血管、動脈硬化等病症,損害身心健康。

其次,要善待家人

不能因為我學佛就把許多家庭責任和義務推到家庭其他成員身上,從而影響家庭的正常運轉。比如:我要拜佛,你去買菜;我要打坐,你去洗鍋、刷碗、洗衣服;我要誦經,你去換水、做飯……

這種以自己學佛、信佛為理由來肆無忌憚地「虐待家人」的行為,必然會給家庭關係帶來負面影響,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周邊的人際關係,致使周圍的人以一種不好的心態來看待佛教,從而使佛教祥和社會、和睦家庭、安頓人生的作用大大地打折扣。

佛陀曾經開示過四攝法門。如果用它來處理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積极參与公益活動(布施),關懷他人,做對人對己都有利的事(利行),講和氣、柔軟、大家愛聽的話(愛語),與人交往,真誠坦率,心地寬厚,共同促進,共同提升(同事),那麼,它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和安祥。

四攝法是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的指南。

如果一味以自我為中心,以「我要學佛,你們就該怎樣」的思維模式來對待家人,那是自私和不正確的,那是虐待家人的行為。

真正學佛的人不是那樣,而是更能關愛家人,更能理解家人,更具有一個柔軟寬厚的心靈。

第三、正確的理財方式

在佛的本生故事中,經常講到徹底的布施。如果單從事相上來理解,是很難把握布施的真正精神的。

徹底的布施目的就是要消除對物質的貪著。有貪著便不自在,因此,要捨得徹底,捨得一絲不掛。真正的布施是心無我相、心無分別。

在現實生活中,在家信眾最好是隨緣布施,在布施的時候不要存有望回報的心。所謂隨緣布施,有一個度的問題,就是在自己的財物中,佔多大的比重才算適度?

在一些經典中,佛陀教導在家信眾,把收入分為三份,一份料理家庭生活;一份儲存以備不時之需;還有一份用來布施,參與社會慈善事業和公益活動。

由於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佛陀時代有很大的不同,佛陀時代主要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商業經濟還不發達,在人們的意識中經商的觀念還不強。

而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則是商業社會,市場經濟已經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在經濟上謀求更大的發展以應付日趨激烈的競爭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為不發展就會導致落伍和衰敗。

因此,在佛陀三分法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四分法,即增加一份用來發展事業,其餘的三份相同,一份安家,一份儲備,一份用來培福培慧。

這樣既達到了合理理財的目的,避免導致生活和事業的危機,同時又培養了奉獻精神和美善的心靈,增添了福德資糧。

第四、正確地利他

佛法特別重視智慧。代表了菩薩精神的六波羅蜜就是以般若智慧為核心的。

如果沒有智慧,上面所說的布施就有可能成為濫施;持戒就有可能成為執取戒或邪取戒;忍辱就有可能成為無可奈何、消極防禦的代名詞;精進就有可能成為盲修瞎練和徒勞無功;禪定也可能會成為邪定或誤入歧途。

經常聽到一些居士訴苦:師父啊,我好心好意地幫助他,卻得不到他人的承認,反而被人譏笑為多管閑事。

這種出力不討好的煩惱經常會在我們的身上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就是因為缺乏正確利他的智慧。

佛陀在《吉祥經》中講「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

套用此語,「適時論利他」不也是最吉祥的嗎?布施並不是說把財物拿出去了就萬事大吉了,而是需要觀察時節因緣,需要審時度勢。

一床被子雖然算不上大財產,但要把它用在最能發揮其價值的地方,並不是隨便送給誰都可以的。

捐資助教,從事慈善救濟,參與希望工程和環保事業,以及布施僧團,應該比用來建造一座全地區最豪華的墳墓更有意義。

把死人裝潢在混凝土裡是給活人看的,是「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的人乾的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做這種事的。

從相上來看,利他是為了增長福德。福德的增長不是靠把名字刻在石頭上來實現的,而是靠以智慧為指導、從事利他的事業來實現的。

所謂修福修慧就體現在正確地利他這一行為中。

第五、面對痛苦不消極悲觀

人生充滿了痛苦,八苦交煎,這是佛陀說的,是真理。

佛陀的本意是,讓人們看清楚人生痛苦的本質,以便更好地立足當下,藉假修真,獲得人生的超越和升華,達到生命的解脫。

十九世紀德國有位哲學家叫叔本華,他從佛陀的教示中吸取了「人生是苦」這樣一個觀點,但是他並沒有體會這一教法中所體現的佛陀要幫助眾生建設人生的積極本懷和精髓,結果落入消極悲觀的思想泥潭中不能自拔,在煙花柳巷中廝混了一生。

如果有誰不知道什麼叫「沉淪」,只要看一眼他的肖像就會明白。

只認識到人生的苦這一層,忽視了其中所蘊含的積極進步的人生意義,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也是行為中的一個誤區。對於學佛的人而言,這是一個悲劇。

佛教在中國的流傳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以關懷人群、積極入世、建立圓滿人生的大乘傳統,這一傳統最為蓬勃,也最有生機。

作為一個想獲得解脫的人來說,了解人生、認識生命本質是必要的。

雖然人生的旅途中充滿了種種痛苦(所謂「諸大苦集聚」),但是,既然因為種種因緣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了,就應該以一種積極的精神、良好的心態來走完這一期生命,達到生命的圓滿。

要把痛苦減少到最低限度,不虛度光陰,樂觀洒脫地走一回。

問題不在於生命中充滿了痛苦,而在於如何以更聰明的方法來減輕痛苦。

減輕痛苦的方法就是常言說的「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就是六祖大師所說「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馬祖所說的「平常心是道」;也就是凈慧法師經常教導學生們的「把握當下」、「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體現在這裡。

如果一個人在每個當下都能夠做到不空過,都能夠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那麼他就不會感到或寂寞,或無聊,或空虛,或失望;他的家庭就會更和睦、更安祥,更欣欣向榮。

光說「學佛好、學佛好」,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呢?把家庭折騰得雞飛狗叫,這是學佛所應有的效果嗎?

當然不是的。

所謂把握當下,用印光大師的話來解釋,就叫「素位而行」。在一個崗位上就要把這個崗位守好,作為一個角色就要把這個角色演好,處在某個位置上就要不折不扣地履行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當領導的就要做個好領導。在單位要做個好職員;在家庭中要做個好妻子或好丈夫。

信佛以後,要用一顆愛心去對待家人,把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條,營造一種長久溫馨而又和美的氣氛。

在外面,要以一顆平等的愛心對待同事,要熱心地關心朋友,認真地對待工作,要積極進取、兢兢業業,要有敬業精神。

這樣,家庭關係就會和美,工作關係就會順當,社會關係就會祥和——這才是學佛應有的結果。

像這樣去學佛,就不會再受到第九苦的折磨了。

佛陀的教導和佛法的智慧,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具有可操作性,它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無限的能量,是我們待人接物的無上指南。

然而,就像「苦」一樣,如果我們不用智慧來對待它們,那麼我們就會被它們束縛,沉溺其間而不能自拔。

信仰也是這樣,它可以指導生活、參與生活,但決不能用信仰替代生活的全部。

如果誤把信仰替代了生活的全部,那麼在修行中就會出現種種逆緣,所謂「外緣不具,身心難安,亦妨道業,莫談進步。」

只有在智慧的指導下來運用佛法,佛法才會真正閃耀出它美麗的光環。

這一對夫婦聽了法師的開示後,法喜充滿,臨走的時候,丈夫也給法師頂了一個不太專業的禮。

又過了一個月,這回是丈夫一個人來的,他也請法師給他授皈依,並千恩萬謝法師上次所作的開示,他說,回去後他的妻子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改變了往日陰沉沉的面孔,學佛依然精進,同時也把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條的,家裡又重新充滿生機和歡樂。

客觀地講,在我們的周圍還有不少人依然在受著這第九苦的折磨。在此,我祈願每一個居家學佛的人都能從佛法中吸取積極的精神,用它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千萬不要用信仰替代了生活本身。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天目明本禪師:真修行須受得勤勞 甘得淡薄
凈慧長老:禪是春風化雨的微笑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