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枚刻有「劉充國印」字樣的銅印,讓專家提取出大量精美玉器

這枚刻有「劉充國印」字樣的銅印,讓專家提取出大量精美玉器

近日,海昏侯墓園五號墓主棺文物提取工作接近完成。經過數日細緻工作,考古人員從主棺內提取出百餘件珍貴文物,其中韘形佩、玉劍彘等一批深埋地下兩千多年的精美玉器重現世間。

海昏侯墓也稱南昌西漢海昏候墓,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該墓葬是目前我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

整個墓園由兩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還有園牆、門闕、祠堂、廂房等建築構成,內有完善的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具有漢代高等級墓葬所包含的許多重要元素,反映了西漢列侯的墓園制度,對研究西漢列侯的園寢制度價值非常巨大。

2018年1月,在實驗室考古階段,專家在海昏侯墓園五號墓中清理出一枚刻有「劉充國印」字樣的銅印,結合此前劉賀墓中出土的木牘及《漢書》等文獻記載,推斷五號墓墓主身份為劉賀長子劉充國。

這是從棺木中提取出的玉質韘形佩。韘,也稱決,為古代射箭時的工具。弓箭的弦很細,拉曳時會磨傷手指,將韘佩戴於大拇指上,可免去手指疼痛之虞。隨著時間的推移,韘的實用功能逐漸消失,而轉變為某種權利的象徵,或禮儀功能。

韘形佩,是由韘經過發展演變而就,具有韘的基本造型,卻不具有韘的實用功能,大多僅具裝飾之用,又被稱作雞心佩。

工作人員清理在五號墓墓主足部發現的玉環。玉環,本為古玉器的一種,為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形狀與鐲類似,其孔徑大於邊緣,也有與邊緣相等的。與此器近似的還有玉璧、玉瑗。

這是提取出的雕有獸形裝飾的玉劍彘。

漢代青玉螭龍劍彘,劍璏呈長方形,兩端向下捲曲,正面浮雕一雄健捲曲的蟠螭,其首尾懸於器表之外,具有較強的裝飾藝術效果。

青玉,有褐斑,製作精細,正面近似梯形,以鏤空技法雕或一個禽鳥的造型,禽鳥上飾以淺浮雕的雲紋和谷紋並有若干平行線紋及鱗片紋等裝飾性線紋,造型極為特殊,器背面有一矩形系帶孔,便於革帶穿過,可固定劍與腰帶間,作為劍彘使用。

這是從棺木中提取出的玉質帶鉤。玉質帶鉤始於戰國,它是人們用在腰帶上起扣攏腰帶的作用,故名帶鉤,帶鉤有以銅、鐵、玉等多種材料製成,帶鉤古時又名「師比」。

它的基本形狀一般為扭曲「S」形,一端有鉤,多作獸首裝飾;背有柱,柱下有頂,帶鉤除「S」形狀外,還有棒形、竹節形、圓形、獸面形、琴面形等。

古人衣著佩束的腰帶有大帶、革帶兩種,大帶以布帛製作用於束腰緊身,革帶多以生革為之,主要用於系佩組綬、印章、囊、刀劍等物。因革帶硬而厚實,無法同大帶一樣繫結,使用時多藉助於帶頭扣聯,此類帶頭通常被製成鉤狀,稱為帶鉤,省稱為鉤。

工作人員在現場清理出一件鳳首玉佩。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欽詩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寫作「佩」。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玉的貴重,而是源於玉的品格,所以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

在燈光的照射下,一件玉璧展現出通透的綠色。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玉璧,是用玉選料極精,製作工藝極細。

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麼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芯小六 的精彩文章:

廢墟中的小生命,老人的終生伴侶

TAG:芯小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