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時期的蘇州女性

民國時期的蘇州女性

原標題:民國時期的蘇州女性


蘇州,有多位女姓,成就過一段輝煌的歷史,是蘇州人的驕傲。但是在舊時代,並不是每一個蘇州人都可以在這個城市自由地生活,她們幾乎融入不了周圍社會生活。 然而在蘇州的歷史上,有著這樣一群「時髦」的女性。


她們有的是名揚一時的明星,有的是為民族解放而奮鬥的革命者,也有的是飽讀詩書的文學家。之所以說「時髦」,是因為這些女子的思想,已經超越了當時大多數女性,她們引領了一個新的時代。

王謝長達(1848—1934),祖籍安徽,遷居蘇州。早年隨夫內閣侍讀學士王頌蔚在京居住,夫殞南歸。1901年她在蘇州發起成立放足會,1906年創辦振華女校,辛亥革命中曾任蘇屬女子北伐隊隊長,一生熱心於辦學及公益事業。圖為當年經過藝術加工後的照片,「求人不如求己」。畫面上兩人都是王謝長達。

沈壽(1874-1921),蘇州人,原名雲藝,精於刺繡。得夫余覺之助,吸收西洋畫講究明暗和透視的優點,創「模擬綉」,其綉作在國內外屢次獲獎,有「針神」之譽。

這是費達生(左一,1903年生)1921年赴日學習蠶桑技術前的留影。她是吳江人,海外歸來後與鄭辟疆一起,將畢生精力獻給蠶桑事業。

張迎春(1901-1927),吳江人。早年跟隨柳亞子投身革命,1924年參加國民黨,後當選為江蘇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婦女部長。1925年10月由侯紹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積極開展婦女運動,於1927年4月11日被國民黨右派逮捕後遭殺害。

蘇雪林(1897—1999)安徽太平縣人。1926至1930年間兩次寓蘇,在景海、振華和東吳大學教國文,並寫下《綠天》及關於李義山研究的著作。後在武漢大學等學府執教。退休於台灣成功大學,1998年以102歲高齡重訪故里。

王季玉(1885—1967)蘇州人,王謝長達長女。留美歸來後,婉辭幾所大學聘請,繼承母志出任振華女中校長,終身未嫁,以校為家,與教師共同努力將該校辦成國內著名女中。

程丹娜在網師園與虎兒合照,郎靜山攝。該照片後被胡文虎用作虎標萬金油商標,由馬相伯題字。程丹娜與兄丹唇以及匡亞明、韋布、於憐、曹孟浪、羅瓊等俱為蘇州早期左翼戲劇運動倡導者。

吳中女畫家陳昭新,右為其妹。攝於20年代。

殷明珠1904生於吳江黎里,我國從影最早的演員之一。圖為殷明珠主演的電影《盤絲洞》。攝於1927年。

王漢倫(1903—1978)生於蘇州。原姓彭,因家族反對她拍電影,開除其族籍,便依然斷絕與家族的關係,改易姓名,為20年代我國無聲電影時代惟一的小腳明星。1923年因主演《孤兒救祖記》一舉成為我國第一位享有盛譽的影星。攝於1930年。

宣景琳(1907—1992)蘇州人。原姓田,親長因她拍戲而不許其回家,乃改用今名。18歲進入影壇,曾主演過我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歌場春色》,一生參加過四十多部影片的拍攝。

袁美雲1917年生於杭州,10歲時母親把她抵押給蘇州人袁澍德學戲。30年代開始主演電影,成為紅影星。圖為袁美雲20年代在戲班演出。

吳茵(1909—1991)蘇州人。1934年在上海從影,曾在《十字街頭》、《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等影片中塑造了一批老年女性形象,有「東方第一老太婆」之譽。

周美英。民國初女記者極少,而蘇州則有周美英、陳婉若、姚韻玲三人,頗受社會關注。圖為《吳縣市鄉公報》記者周美英。

張家四才女。九如巷張冀牖和張家四才女。左立者長女元和,左坐著幼女充和,右立者三女兆和,右坐者次女允和,分別嫁與崑劇演員顧傳玠,美籍漢學家傅漢思、作家沈從文和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

彭雪珍(1914—1988)後改名子岡,蘇州人。1938年加入中共,抗戰時期以《大公報》記者身份發表上百篇新聞通訊,積極謳歌抗日救亡運動。

楊蔭榆(1884—1938)無錫人。曾任北京國立女子師範大學校長,後在東吳大學、蘇女師等校任教。曾與侄女楊絳等寓廟堂巷一文堂舊宅,淪陷時避居盤門內橋灣街,因斥責日軍暴行,被日軍殺害。

沈祖棻(1909—1977)出生於蘇州,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生,曾任江蘇師範學院、武漢大學等校中文系教授。尤長於詞,抗戰中所作多涉及民族苦難,聲韻沉咽,被譽為「愛國女詞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州情調 的精彩文章:

TAG:蘇州情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