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這部劇沒火起來,卻讓我在深夜爆哭

這部劇沒火起來,卻讓我在深夜爆哭

不知不覺,電視劇《琅琊榜之風起長林》進入尾聲了,一場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大戰即將打響。

伴隨著熟悉的配樂,觀眾們又回想起當年被《琅琊榜》刷屏的恐懼。

《琅琊榜》剛開播時,收視率平平無奇,可突然一時間,微博屠版、吸粉無數,播到後期更是口碑爆棚,人人安利,最終成為那年當之無愧的良心神劇。翩翩君子梅長蘇和錚錚鐵骨蕭景琰,這兩個的角色足夠讓胡歌和王凱吃一輩子老本兒。

而作為現象級電視劇《琅琊榜》的續集,這部《風起長林》呢……的確讓人有點兒一言難盡

前作已經口碑逆天、珠玉在前,可這部續集,不僅沒了原班主演的原汁原味,又多了個讓人擔憂的油膩總裁,劇情還和前作的關聯很少,再加上節奏一向是慢慢悠悠,播出之後,一直沒有掀起什麼討論,更沒有像預料之中那樣大火。

但是說實話,即使是這樣,《風起長林》的好看程度居然完全不輸第一部。

雖說豆瓣評分比前作低了 0.5 分,但質量和水準依然有目共睹,不辜負國產劇中「良心」和「清流」的美譽。

雖然主要演員全數換人,但是處女座劇組的死摳精神永遠不變,還是那麼完美主義:深埋的細節、細膩的畫面、考究的禮儀、精緻的服化道都是秉承前作、一以貫之的。

尤其在紮實的劇本和導演的調教功力之下,我們居然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控油式」黃曉明。原本很多人一聽說由他主演,打心眼裡就無比抵觸(比如我),可在他領盒飯下線的那天,竟然有點想陪他一起戰死沙場(比如我)。

更可貴的是,《琅琊榜》內在的精髓和風骨,《風起長林》完完全全保留下來了,雖然劇情相隔了 50 年,但那份男兒家國夢、千秋赤子心,卻從來沒有變質過。這一點就註定了,那些曾經為梅長蘇心碎的觀眾們,一定也會被長林父子擊中淚點。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即使《琅琊榜》珠玉在前,《風起長林》也是完成度很高的續作了。

但很顯然,處女座劇組認為,「赤子情懷」啥的還遠遠不夠,於是打算狠狠虐一虐這屆觀眾。

《風起長林》的故事發生在《琅琊榜》第一部劇情的 50 年後,講述了長林王府蕭氏父子的坎坷和變遷。說白了,就是看好人怎麼受虐,再怎麼破繭成蝶,與其說是《琅琊榜》的續集,也像是梅長蘇的前傳。

從一開始,編劇就下手狠辣,落筆無情,打破了傳統的套路,讓主角在明,反派在暗,沒有人有好運氣和金手指,主角一家不斷地離別、離別、離別、受虐、受虐、受虐:

你們戰無不勝是不是?好,在大戰關鍵時刻斷掉後方補給,讓家裡的頂樑柱差點一命嗚呼。

你們家庭和睦是不是?好,迫害家裡的女眷,讓她不孕,府里差點沒有可以繼承的子嗣。

你們兄友弟恭是不是?好,讓哥哥陷入兩難抉擇,最後不得不為救家人,戰死沙場。

你們兩情相悅是不是?好,一場變故結下心結,讓一對有情人相愛但久久不能挑明。

你們位高權重是不是?好,找個借口讓你遠離朝局,收回兵權,讓長林老王爺鬱鬱而終。

如果說《琅琊榜》是一部快意恩仇、意氣風發的《哈姆雷特》,那麼《風起長林》就是一部糖里有毒、蜜裡帶刀的《奧賽羅》。

第一部是設局,政治黑暗、帝王昏庸,身負血海深仇的梅長蘇是正義的化身,雖然無數次攪弄風雲、一步步機關算計,但最終沉冤得雪,剷除奸惡,江山社稷終於風朗氣清。

第二部則是破局,政治清明了,皇帝仁慈了,朝臣清廉了,可那又怎麼樣呢?祥和表面下,依然有惡意的暗流涌動,忠良被一步步設計陷害,最後家破人亡,只能退出這場權力的遊戲。

《風起長林》其實是出悲劇,悲劇性主要體現在長林王蕭庭生身上,他是整部戲的戲核,也是一個最複雜的靈魂人物。

這個角色,連接著《琅琊榜》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故事。《琅琊榜》里,蕭庭生原本是前朝祁王殿下的遺腹子,祁王被迫害致死後,從小就在掖幽庭里長大,受盡屈辱虐待,後來梅長蘇費盡周折用計謀將他救出來,作為義子養在蕭景琰身邊。

在《風起長林》里,蕭庭生已經是歷經四朝的元老、手握兵權的主帥和深受皇帝信賴的長兄。不知道這 50 年間,他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才成長為如今的國之棟樑,讓人無限遐想。

故人雖然不在了,但在他身上,能看到蕭景琰的威嚴和堅毅,也能看到梅長蘇的寬厚與仁慈。每一個舉止,每一句台詞,都恰到好處,擲地有聲。

有時候他看起來很威嚴:

有時又細膩得像個老母親:

面對政敵的陷害,他隱忍不發,凡事以皇帝的利益為重:

面對急功近利的晚輩,他無限耐心,循循善誘:

「如果你覺得這世態炎涼,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地獄,一個人本性若善,縱然是烈獄歸來,其赤子之心亦可永生不死。」觀眾知道,他是在說梅長蘇,也是在說他自己。

扮演長林王的孫淳,當真是功力深厚,比如黃曉明毒發的那場戲,兒子本來可以選擇活命,但為了援助父王,堅持參戰,最後白髮人送黑髮人,身為父親怎麼能不難過呢?

孫淳沒有單薄地用焦急、狂躁、痛哭等慣常的方式來表演,依然保持著最大限度的冷靜。等到平章斷了氣,兒媳婦撲在床前痛哭時,老王爺才沉痛地彎下腰,哀嚎出一聲「平章——啊——」看得人撕心裂肺。

《風起長林》還有一個淚點,是皇帝病重垂死,依然心懷憂慮,擔心自己死後,長林王遭受排擠,梁帝臨終之際,演員即興喊了兩句「哥哥」。

孫淳老師聽到之後,也即興回了一句「哎……臣在」。兩句台詞,七個字,把君臣兄弟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唏噓不已。

觀眾最大規模的一次暴哭,是在蕭庭生臨終前囑咐兒子的那場戲裡,在這段臨終之際的父子話別里,有父親對兒子的勸告,也有對自己人生的回首。

兒子聽到這裡泣不成聲,而他輕輕地打了兒子一巴掌。這一巴掌,有規勸,有憐愛,有不舍,把演員和觀眾的情緒全調動起來了。

然而大招還在後面,打了兒子的臉之後,他卻勸告兒子放下家族的負擔,做回自己,不必再有執念,然後安排好自己的葬禮,撒手歸西。

孫淳也激發出了劉昊然最好的一場哭戲,等他說出那句「遺骨歸梅嶺」後,看過上一部的觀眾又怎麼能不淚奔呢?老王爺領盒飯之後,好像整部劇的分量都輕了。

這真是這幾年的電視劇里最有分量的一個父親角色。

作為長林風骨的繼承人,命運多舛的他,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到底是誰,只是感念前輩,給了自己救贖:

即使梅長蘇死了,但他把光亮傳給了蕭庭生,蕭庭生繼續照亮著朝堂,現在蕭庭生把光傳給了兒子蕭平旌。愛和正義不會隨著肉身的消亡而消亡,而是會一直向下流動。

造成一切悲劇的內核是什麼呢?編劇比我們想得更深更遠。好好活著不好嗎,為什麼要不斷內鬥,為什麼要好人受這麼多委屈,為什麼非要講究「權力分布」和「朝堂制衡」,最後搞得整個朝局一團糟呢?

編劇借《風起長林》中大反派的嘴,探討了電視劇很少涉及的問題:體制與權力之間的關係。

站在反派的立場來看,權力鬥爭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維持朝廷安穩的必需。任何一方勢力一家獨大,對統治者來說都是一種威脅,無論對方人品如何,都必須保證其在朝廷的可控範圍內。

這麼看,雖然反派對主角事事刁難,但並不是出於私慾,也是在為國家擔憂將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真正的壞人,他們也是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只是角度不同罷了。

《琅琊榜》第一部里的老皇帝就深諳權力制衡的重要性,他諷刺過梅長蘇:「你想要的那個天下,永遠都不可能有人給你的 。」果不其然,50 年之後,朝局並沒有變得更好,真是一語成讖。

偌大一個國家,千萬黎民百姓,興衰榮辱、民生社稷盡數繫於一人,君主賢明則天下太平,君主昏庸則百姓困苦,仔細想想,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在那樣的制度之下,林殊的理想確實永遠都不可能實現。

只有真正健全的制度,才有可能規避這樣的風險,指望人性,是不可靠的。畢竟,制度具有可見性,可預測性,法理總比不可捉摸的人心更可靠,作用也深遠。成熟的體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消解和規避人性的風險。

而在那個時代,不能實行這樣的制度,歷史就會不斷地輪迴重演,不知有多少冤魂死在權力的鬥爭之下,體會到這層矛盾與掙扎,才能更深刻地了解故事的悲涼意味。

《琅琊榜》的主題是人心莫測,《風起長林》的主題是天道無常。兩部劇情合起來,相互折射映照,恰好像一正一反的黑白鏡像,讓作者的立意更深更遠,也更增添了命運的悲涼與無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在趣聞社 的精彩文章:

12 張激流勇進和過山車的抓拍,總想搞場大戲
中俄列車大劫案,不是狠人別上這趟車!

TAG:微在趣聞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