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這個是上腹部疝,不要誤診成脂肪瘤了!

這個是上腹部疝,不要誤診成脂肪瘤了!

病情簡介:50歲女性患者,因子宮肌瘤入院,上腹部包塊4年。

專科檢查:腹壁正中臍與劍突之間觸及一包塊,柔軟。

臨床診斷:脂肪瘤?白線疝?

影像表現:臍上正中區皮下脂肪層內見一含脂肪密度腫塊,有完整包膜,邊界清楚,內部可見條片狀軟組織密度影與腹內相通。

影像診斷:上腹部疝。

手術證實:白線疝。

白線疝是發生於腹壁中線(即白線)的腹外疝,白線疝在上腹部常見(臍與劍突之間),故又稱為上腹部疝。

臍下罕見,其原因為:

(1)腹白線從劍突延伸至恥骨聯合,白線在臍上薄而寬,而臍下窄而厚,甚至臍下兩側腹直肌融合,難以分清白線;

(2)臍部緻密的纖維環的影響,白線撕裂很難突破臍部。

腹部白線是由兩側腹直肌前、後鞘合併後融合而成的,融合處兩側鞘纖維交錯成網狀,較大的網眼即成白線上的薄弱點而容易導致疝的發生,約20%患者有多處筋膜缺損存在, 即多發性白線疝。白線疝在人群中發病率約為0.5%~3.0%,男性較女性多見,男女發病率約3:1,以20~50歲年齡多見。

01

病因

嬰幼兒白線疝少見,為先天性疾病。先天性白線疝的發生可能與腹壁白線融合不全有關,疝的發生部位與成人常見的白線疝發病部位相同。

成人白線疝是一種後天性疾病,與前腹壁腱膜受到過分牽拉有關。當腹部膨脹時,白線須同時伸長和展寬,造成纖維撕裂或牽拉使纖維間隙增大從而形成白線疝,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創傷、妊娠、肥胖、大量腹水等均可成為白線疝發生的誘因。當膈肌和上腹部發生不協調的、強有力的同時收縮,如劇烈咳嗽或屏氣時,由於向上牽拉膈肌和向側面牽拉腱狀交叉產生的力量在劍突與臍之間的中點最大,故此處為白線疝最常見發生的部位。

02

發病機制

白線疝最先是腹膜外脂肪從此間隙中突出。因此,早期白線疝的內容物是脂肪組織,無疝囊。隨著病情的發展,突出的腹膜外脂肪可把腹膜向外牽出形成疝囊,給內臟(主要是大網膜)創造了突出的條件,大網膜容易和疝囊發生粘連,成為難復性疝。隨著病程的拖延,疝囊逐漸增大,疝出的內容物增多,小腸、胃等部分臟器也可進入疝囊,出現消化道癥狀,甚至嵌頓。

03

臨床表現

根據白線疝的發生過程,可以將其分為無疝囊型和有疝囊型兩種。大部分白線疝(高達75% )可無癥狀,僅在腹部檢查時發現腹部中線(白線)處有皮下包塊,在腹內壓增加時包塊會向腹壁外突出明顯,回納後可在白線區觸到有小洞(疝孔)存在而確診。

檢查時讓患者做小幅度的仰卧起坐動作,在白線上可看到突出體表的包塊,用拇指和食指夾住腫塊並向外牽拉常誘發疼痛,這是白線疝的一種具有特徵的體征。

約25%患者除具有上腹中線包塊外同時伴有各種上消化道癥狀,包括:上腹鈍痛、燒灼痛、或痙攣性疼痛, 有時放射到下腹部,背部或胸部;偶爾還伴有腹脹、消化不良、噁心和嘔吐等。常於飽餐後站立時加重。

典型疼痛為在用力時上腹痛,這是由於白線疝內容物對腹壁或內臟牽拉引起的反射性幽門痙攣癥狀。由於本病的發病率低,疝出的包塊小,以致常被漏診或誤診為消化道疾病( 如膽道疾病、潰瘍病、慢性胰腺炎等),也常常誤診為腹部腫物(如脂肪瘤、皮脂腺瘤、皮下纖維瘤等),誤診率可達30%~54%。

04

診斷

依據典型的癥狀和體征一般可以確診,肥胖患者、體征不明顯或難復疝的患者還應該行腹部的影像學檢查:超聲、CT、等項檢查。超聲檢查不僅價格低廉、方便、重複性好,可作為診斷白線疝的首選檢查方法。三維CT、MRI檢查,不僅可以準確測量疝缺損的大小,而且可以直觀顯示疝的影像,還能發現遺漏隱匿的疝或多發疝。

轉自:普外科

來源:華夏影像診斷中心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4個思路診斷胰腺腫塊,你也能成為大咖!
到底要不要做個「胃鏡」?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