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因為民請命,敢和神靈爭吵的一位縣令,他的結局如何呢?
《聊齋志異》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吳地這個地方有個縣令,他向來都剛介有聲,又很能為民請命,是一個深得百姓愛戴的好官。本來吳這個地方的習俗是眾多神明中最重城隍神,以前人們往往會拿上好的木料來雕刻城隍神像,而且因為風俗一直是這樣,以至這個地方的城隍神像雕刻的最好,總是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而每當到了城隍神壽誕的時候,人們就會共同出資來湊出一大筆錢,製作出各種各樣的彩旗、彩幢,並邀請大量有名氣的鼓吹手前來,然後聲勢浩大的在大街上進行為期很長的祈禱拜神活動,這已經成為這個地方的慣例了,沒有哪一年人們敢對此稍加懈怠。
而這一年,剛好趕上這位縣令剛剛上任不久,而這一天,也恰好正趕上城隍爺的壽誕,縣令也正好要外出巡遊、探訪民情。
可當他到了大街上之後,卻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只見全城男女,無論老幼,全部都聚集在大街上,每條街巷都是各個年齡段虔誠燒香的人們,這些人他們不但燒香燒的虔誠、跪拜拜的誠懇,而且都是用的各種很名貴的香料、擺設的祭品也都是各類名貴的食材。縣令就趕忙找到幾位當地人問是什麼情況,當得知這不僅是此地人們每年都要進行的活動而且每年的這項活動都要花費都相當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後,縣令不禁大怒!
他馬上衝到主路上正在接受主祭的那尊最大的城隍神像前,指著神像就憤怒的指責道:「城隍神的職責,本來應該是主持、護佑一座城邑的。可像你這般昏聵、冥頑不靈,那就不是神明,而只是淫昏之鬼!你這樣子完全不值得我們老百姓對你進行虔誠奉事。何況,如果你真的是神而有靈,那麼就應當愛惜我們老百姓的財力、物力,而不是每年都像這般奢靡浪費。何以你今日卻能坦然讓百姓們每年都對你進行這大量無益的耗費呢?並且即便是耗盡了民脂民膏也足惜?」言罷,他一個箭步就沖了上去,把神像拽到了地上,並親手拿起鞭子來,用力抽了20多下,周圍所有圍觀的百姓都驚呆了!
不過從此,這個地方的這項習俗也就就此得以革除,整個民風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老百姓的日子也漸漸富足起來了。
這位吳令他其實一直都是這樣剛正不阿、清正無私,為民請命的事他一直都在做。不過,他卻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有時會像小孩子一般淘氣,喜歡玩一些少年人才會玩的一類遊戲。在吳這個地方做縣令做了一年多以後,有一次他的「淘氣病」又犯了,就在官署縣衙的房屋檐下掏鳥巢玩,可是,因為爬的太高,一個不小心摔下來了,並摔斷了大腿,後來沒多久就死去了。
可是從這之後,人們時常能聽到城隍祠中有一個人的聲音在那裡大聲喧嘩怒喝,時間久了,人們終於聽出來,那正是之前那位縣令的聲音啊!而且仔細聆聽的話,還能分辨出來,他分明是在和城隍神老爺在大聲的吵架、爭執!人們一方面對此感到很新奇,另一方面,人們也非常感念這位「吳公」他之前對當地百姓的恩德,於是,人們廣邀起自己的親朋好友,把整個縣的人都聚集了起來,聚到城隍廟前,大家集體跪倒來進行禱告,其實是在通過禱告來進行勸解,而後,人們又特意另外建了一座祠廟來供奉這位「吳公」。這樣一通下來之後,之前城隍廟內的爭吵聲才停息了。
而為「吳公」所建的這座城隍廟,也同樣被冠以「城隍廟」之名,每年春秋兩季的時候,人們都會大量前來祭拜。而這裡的香火,其實不論任何時候,竟然都要比之前那座城隍廟的香火還要旺許多。
所以,其他地方往往都只有一座城隍廟,而至今在吳這個地方,卻同時並存有兩座。
這則故事裡的「吳令」實在是一位剛直、脾氣又有些小暴躁的人啊,已經因意外過世了,還不肯輪迴轉世,還要跑到城隍廟裡借這個機會跟城隍神大吵一架(因為之前是人身,所以不方便嘛),估計吵的內容也就是當初這個城隍神在他看來實在是太不像話了!但估計城隍爺脾氣也不大好,所以兩個人就在廟裡大聲吵嚷起來,誰也不服誰。
不過他所有的作為都是出於愛民之心,後來不僅沒有因為觸犯神靈而受到所謂「天譴」,反而上天讓他得以在死後還是去做官,並且做的還是永享人間香火供奉的「城隍爺」,生前所管轄的當地民眾,對他也是永志懷念與崇敬。這其中關節其實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可能本著一顆公正、愛人之心而行,有時即便是對他人甚至神明有所得罪,但最終對方也不會介懷的罷!


TAG:國學啟示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