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是王昌齡之後,最出色的邊塞詩,可惜詩人太薄命

這是王昌齡之後,最出色的邊塞詩,可惜詩人太薄命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王昌齡的《出塞》 被人們稱為:「唐朝七絕之首」。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無論是在七絕中,還是邊塞詩中,王昌齡的這首詩都可以稱之為最高峰之作,因為有它的存在,其他的邊塞詩都顯得黯然失色,甚至很少有人會去把自己的邊塞詩題名為《出塞》了,直到他的出現——反清義士徐錫麟。

徐錫麟(1873年-1907年),字伯蓀,號光漢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生於地主紳商家庭,幼讀私塾,喜歡算術、天文,先後取得廩生、副舉人等功名。因他常宣傳革命思想,仇視清廷,其父恐受連累,分了一部分財產給他,表示脫離父子關係。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率領學生軍起義,攻佔軍械所,激戰4小時,失敗被捕,次日慷慨就義。

其人雖沒,但精魂常存,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他的精神的,就要靠他的那首《出塞》:

出塞

清代: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寫於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遊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於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啟首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高唱著戰歌,揮舉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統治者殺到關外。玉關,本指玉門關,這裡代指山海關。清政府是在關外發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這裡用一個「環」字,預示著反清鬥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戰士們會踏著歌聲,凱旋而回。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何必考慮把屍體運回家鄉。

後兩句寫得極其悲壯,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作為一名戰士,想到的只是為國捐軀,根本不去考慮身後事,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馬革裹屍還」呢?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後,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後,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後一句「何須馬革裹屍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酒琴棋書畫花 的精彩文章:

溫情滿滿的十句情話,為何卻讓我流出了淚
蘇軾一首酒後之作,驚動地方竟被當成逃犯

TAG:詩酒琴棋書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