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加州通過法案,促使洗滌劑製造商讓產品成分更加透明

美國加州通過法案,促使洗滌劑製造商讓產品成分更加透明

本文系商業周刊App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寶潔等公司支持美國加州新產品標籤法案

加州清潔產品知情權法案的第一階段將於2020年開始生效

歷時十年之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終於制定了一項法案,要求對清潔產品的成分進行詳細標註。而這得到了似乎是最不可能的擁護者的支持:生產商自己。多年來,清潔劑生產商一直主張其有必要保護清潔產品的專有配方,直到2016年夏天,寶潔公司及利潔時集團與立法部門、衛生及環境團體達成了協議。寶潔公司旗下品牌包括朗白先生(Mr. Clean)及Comet等,利潔時產品包括Easy-Off等。

零售商對寶潔等生產商施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其披露產品成分,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剔除部分成分,而這也是為了響應消費者要求充分披露產品中所含有的甲醛及增塑劑等化學成分的呼聲。寶潔的北美法規及技術關係經理朱莉·弗羅里徹(Julie Froelicher)稱,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呼籲,希望能更充分地了解產品的具體成分,因此選擇在此時標註成分「時機正好」。

法案生效

加州清潔產品知情權法案(Cleaning Product Right to Know Act)的第一階段將於2020年開始生效,清潔劑、消毒劑及其他家用產品的生產商必須在網上列明產品主要成分以及任何有害健康的物質。到2021年1月,他們還需要在產品標籤上列明這些內容。2017年1月,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莫(Andrew Cuomo)宣稱,將要求生產商在易於搜索的網站上列明其清潔產品的化學成分。

加州清潔產品知情權法案使得消費者更容易了解清潔產品的成分

根據環境工作組的數據顯示,僅有7%的清潔產品充分列明了成分。但是生產商面臨的來自塔吉特和家得寶等大型零售商的壓力越來越大。2016年,沃爾瑪公司列出了八種限用的化學製品,其中包括甲醛。2017年,沃爾瑪進一步擴大了這份「黑名單」,鼓勵供應商不再使用表單上列出的化學製品。

地球正義(Earthjustice)是一家通過提起訴訟來挑戰或推動環保政策執行的團體,該組織的律師黛博拉·古登伯格(Deborah Goldberg)表示,「生產廠商原本始終持有『我們不會這樣做』的態度,這些年來他們的立場正在逐漸軟化,部分原因在於沃爾瑪所做出的努力。」

寶潔公司從2012年開始公布其產品中使用的配料表以及其避免使用的配料表,但由於其配料表不是具體到每一件產品上的,所以消費者們無從知曉哪一件產品中有哪些配料。(生產商通常並不在標籤上註明具體成分,而只是使用諸如「香料」之類的通用術語,這樣可以掩蓋幾十種成分。)2017年,寶潔公司稱,將開始公布紡必適(Febreze)及伊卡璐(Herbal Essences)等產品中使用的香料成分。

在環保團體等多方推動下,部分生產商開始標註產品成分

各執一詞

加州法案的擁護者表示,家用清潔劑令人擔心,比方說其成分可能誘發癌症或危害生殖系統。支持者之一的地球婦女之聲(Women"s Voices for the Earth)援引有關研究顯示,清潔工人患哮喘的發病率較高。披露專有配方是寶潔等公司在討論中的一個要點。協助立法的乳腺癌預防夥伴(Breast Cancer Prevention Partners)的項目與政策主任珍妮·努德爾曼(Janet Nudelman)稱,各方最終同意列明與有害影響有關的物質,同時也讓生產商繼續保護其他成分的商業機密。她說,「社會變革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這些對話都是在過去十年里不斷推進和變化的。」

其他企業仍在奮力抵抗。特朗普政府的放鬆管制態度以及其他各州的信息披露提案,已經促使大約50家貿易團體為制定全國性標籤標準進行遊說,而這將對加州這項法案和其他相關規定構成挑戰。反對者說,這種情況將削弱對消費者的保護,因為以加州為首的各州在保護消費者安全方面,早已領先了國家一大步。

加州在消費者保護上走在國家前面

聯邦清潔產品信息披露提案尚未在美國國會取得進展。但個人護理產品及嬰兒用品生產商Honest Co.的政府事務主任莎拉·歐文(Sarah Ervin)表示,隨著規模最大的兩個州推出近似於全美性的標準,目前各公司已獲更大動力,從產品成分中剔除一些令人擔憂的化學物質。

撰文:Lauren Coleman-Lochner

編輯:馮艷彬、周靈鴿、鄒世昌

翻譯:其木格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省錢套路丨比特幣暴漲丨風投聚焦針織襪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科技巨頭為何隱瞞晶元漏洞?
揭秘IBM諮詢之道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