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宿白:從許昌到白沙

宿白:從許昌到白沙

【編者按】宿白先生是著名的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2018年2月1日早晨在北京病逝。1922年生於遼寧瀋陽,194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系中國佛教考古和新中國考古教育的開創者,著有《白沙宋墓》《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中國石窟寺研究》等,2016年獲得首屆中國考古學終身成就獎。

1951年,宿白主持河南禹縣白沙鎮的3座北宋雕磚壁畫墓的發掘,並於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報告。《白沙宋墓》將田野考古和文獻描述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宋代社會生活的原貌,為中國歷史考古學開創了物質文化研究的典範。本文是《白沙宋墓》附錄的一篇文章。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

宿白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我們一行五人由北京出發,乘京漢路火車去河南禹縣白沙水庫工作。到許昌下車後改乘汽輪馬車西北行經靈井鎮、泉店鄉抵禹縣白沙鎮(插圖一)。

中州多舊跡,沿途廢城、古冢迤邐不絕,殷周陶片、漢畫像石、花紋磚、唐宋瓷片更隨處可見,可是任務緊急,不容我們多耽擱時間做些勘察工作,所以當時的行程記錄不是簡單草率,就是沒有圖片。最近為了編寫白沙宋墓報告整理了一下各種記錄,覺得還可以在這份不完全的行程記錄中擇錄出一部分河南比較少的古建築材料,略為編次,供給留心河南文物的同志們參考。

一 許昌民居、傢具雜記

許昌多硬山磚建民居,其砌磚方式與北方不同,大約都在八行到十二行橫磚之上,施陡砌丁磚一行,這種砌法可能由於此地黃土性黏,牆心所填塞之黏土,可以增強牆心與磚皮之間的黏著力,所以不必如北方常見的「一橫一丁」耗用磚塊較多的作法。磚牆間多嵌漢花紋磚:

有的是無次序的雜排在新磚之間,這是單純地利用舊料;有的是有意利用花磚嵌作裝飾,排列有序。花紋樣式甚多,其中也頗有不經見的(插圖二)。山牆多裝飾,博縫磚下施拔檐線二層,上層作細齒紋(插圖四),其下影作或影塑懸魚惹草,懸魚惹草的組織多用忍冬紋。較大的歇山頂建築,不著惹草,只用大懸魚,此大懸魚多琉璃造,其組織也流行用忍冬(插圖三)。

許昌版築民居檁頭都伸出版築的硬山山牆之外,這樣處理檁頭,大約由於檁頭完全封閉在土牆之內,一遇雨水即易為土中所含酸素所侵蝕,為了防止檁頭受蝕,因而使之伸出通風,但年月經久,風雨日晒,此伸出部分雖然未蝕毀,但也逐漸露筋糟損,假如展寬屋頂所鋪砌的草或瓦,使各檁頭有所掩護,而各檁頭的挑出部分也排列取齊,並安裝博縫,則這種毀損就可減輕,同時也增加美觀,於是原來的「硬山露頭造」就變成了懸山造。懸山屋頂之形成過程,得此許昌版築民居之例,似乎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線索。

許昌民居中最值注意的是梁架上應用大叉手。叉手的結構有二種形式:一種是比較簡單的如離車站不遠河南大旅社的南房,房面闊三間,當中二架梁栿之上置大叉手—當地叫舉手,承托前後金檁和脊檁,前後金檁之下設木楔防其下移(插圖五);一種比較繁雜如西關某飯鋪,又在前後金檁下置斜撐(插圖六)。梁架上單單用叉手的作法在殿堂建築中,唐以後即不復見,而這裡的現代民居卻還在流行。研究古建築不能不注意現代的民間建築,這倒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例證。

許昌舊式傢具,多存宋制,如桌椅用圓足,側腳和收分俱甚顯著(插圖七)。又如巾架上方橫撐兩端上翹,雕刻獸首(插圖八)。傢具的裝飾花紋,也和民居山牆相同,流行用忍冬,舊式的桌椅(插圖七)、巾架(插圖八)如此,新制格子門的腰華板上也如此(插圖七)。忍冬紋是六朝晚期主要的裝飾紋樣,唐初即逐漸為「初期的枝條捲成」所代替,宋以來似即無聞,而此處竟沿用迄今不歇,並且還發展成各種式樣的組合,此種情況正和前面所說的叉手極似,考古不知今,實在是難以想像了。

二 靈井鎮的明建群

靈井鎮在許昌城西十五公里,鎮中間有靈井大廟,為許昌十景之一—「靈泉瑞溢」。廟位鎮街北。三門內有靈泉,泉上覆以三檐小閣(插圖九),檐下列四跴單昂,上檐平身科一朵,中、下檐平身科各二朵,昂的殺頗平。柱頭科昂未加寬與平身科同。角科的角昂、由昂也未加寬。上檐作歇山頂。三檐翹角甚厲。閣內外柱集中四隅,中容靈泉,泉上自閣頂垂塑一龍,龍首下俯。

三門外隔鎮街建觀音堂(插圖一〇),堂小巧,單檐歇山頂,斗栱、翹檐和靈泉閣同。堂南壁外面下方置一石雕龍首,龍口吐水,水貯成一池,此水即由靈泉暗引至此者。

泉閣北為水母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栱略同泉閣,中供水母塑像,像前用漢畫像石墓門一扇支撐石供桌。

殿北為後殿,近代所建。其前列碑六:成化十六年重修靈井亭碑記,成化十年重修靈井廟記,萬曆二十四年重修靈井廟池記,三碑在殿外西側;嘉靖四十三年重修靈井廟記,萬曆十九年重修靈井□□門□記,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天師殿井樓善士題名碑,三碑在殿外東側。

後殿西為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造。按道光《許州志》卷首所附「靈泉瑞溢圖」,西大殿之東有牆與後殿、水母大殿隔絕,因知此西大殿原不屬靈井大廟,但現已打通。

以上觀音堂、靈泉閣、水母大殿和廟西的西大殿,依其建築形式、斗栱組織,約皆明代所構,清初或略加修整。古建不多的河南,得此一群明清間物,也頗不易。

三 泉店鄉的古迹

泉店鄉在靈井鎮西北,為許昌、禹縣間的大鎮,來往車馬多小憩於此。鎮內民居牆內多雜有漢花紋磚,磚和在許昌常見者不同,較之為寬大,花紋中部橫貫凹下方形紋飾一行或二行(插圖一一),這種花紋磚根據以後白沙的發掘,知道是附近漢代小型花紋磚中最早的一種。

出鄉南門西行,沿公路多高大古冢,三五成群(插圖一二),鄉人叫它作皇糧冢。呼古冢為糧堆、糧冢,我們一向以為應限於我國邊疆地區,因為凡此傳說皆與歷來防禦邊界民族入侵而發生戰爭時的糧秣難濟有關(如山西北部陽高、雲南東北昭通等地老百姓對漢墓群的傳說),此在中原也呼糧冢,殊出意外。

四 禹縣天寧寺

天寧寺在禹縣城西北隅,現為禹縣縣立中學校址。寺內原來建築多已改建,唯正殿除四周後包砌磚牆、新設門窗外尚少變動(插圖一三)。殿單檐歇山頂,平面方形(插圖一四),面闊進深各三間。檐下斗栱都用四鋪作單昂,昂面殺出鋒,其斷面作形。正面柱頭:單昂後尾出蟬肚綽幕,昂上為耍頭,其後尾斫作頭,緊貼在綽幕之上,再上為四椽栿。山面、背面柱頭:單昂後尾出華栱一跳,昂上耍頭後尾仍作耍頭,再上為丁栿或乳栿。補間用圜櫨斗,正背面心間各二朵,次間一朵,細部與山面、背面柱頭同。轉角在角縫上出角昂、由昂,由昂上置角神,角神倚坐昂上(插圖一五、一六),用頭顱支撐老角梁,與常見作蹲踞狀以頭、肩上撐老角梁者不同。內外柱用石柱,外柱方形,內柱減去前面二柱,斷面作八角,柱頭置櫨斗,口銜四齣耍頭以承自前來之四椽栿和自後來之乳栿。梁架頗簡單樸素,多利用原來木材之天然彎曲。四椽栿、乳栿之上又置四椽栿,其上置平梁,平樑上立斗子蜀柱,上承襻間脊槫。普拍方甚扁,兩端出頭刻海棠曲線。闌額略寬,兩端出頭斫作頭樣(插圖一七)。

按此寺據道光《禹州志》卷十四《寺觀志》所載,自明以來即無大興建:

「天寧萬壽寺,州西北隅。宋崇寧元年創建。金末毀。元大德三年重建。僧正崇威重修。明洪武十五年賜崇威符驗一道。永樂、洪熙年俱賜敕一道。」

揆之內柱布置、斗栱比例和細部以及普拍方、闌額之制,也和元末建築相類,唯平梁以上只用斗子蜀柱,轉角撩檐槫上架斜枋等項,當為後代修葺時所改動。

五 禹縣「八角琉璃井」

禹縣城內古鈞台南街路西有關帝廟,廟南鄰為一「佛堂」,內奉一「古塔」,「塔」(?)石制,縣人傳言此塔底八角,因名「八角琉璃井」。其狀上置寶珠,下設屋檐式之相輪(?)五層,其一已毀,再下為覆缽,缽下為面闊、進深各三間之小殿,殿檐下雕斗栱,轉角出四抄偷心,補間分兩層,中以柱頭枋隔之,枋上為一斗三升,枋下為斗子蜀柱。小殿下為台基,台基四周繞以城垣,垣每面正中雕城門、雙闕、角樓,城門上雕歇山頂重檐城樓和夾屋,城樓下列二門,門頂起過梁,其式殺上二角,門內各雕門二扇,每扇雕門釘六行,行四釘,自上數第三行門釘下的外側設門環。雙闕上之闕樓和垣隅之角樓亦作重檐頂。城垣下為仰蓮、束腰、覆蓮之蓮座,仰覆蓮上雕瓔珞,束腰上雕作嵌鑲寶石樣。蓮座下為八角座。再下為方柱,柱每面雕帷帳、瓔珞。再下為土所掩,當即縣人所說之八角石柱(插圖一八)。

按此「塔」(?)文獻無征,上面所云之「佛堂」、「古塔」,系據關帝廟外壁南側下方所嵌之康熙二年「重修古塔記」、乾隆十九年「重修關帝廟佛堂記」、道光二十三年「重修關帝廟東壁佛堂記」三石碑。碑文內容多記捐款人姓氏及靈應等事,也無此「塔」(?)的建置年代。

我們依其形制,初步估定此物當為經幢之上部,幢身即為土所掩之八角石柱。此幢形式略近河北趙縣城內北宋景祐五年所立的經幢,但趙縣幢全幢各部皆作八角形,此則尚多四角部分,並且此幢上部小殿雕二層補間,城垣正中設二門以及嵌鑲寶石樣之束腰蓮座,都似為更早之制,因此它的年代或較景祐五年為早。

六 白沙關帝廟

關帝廟在白沙鎮東,現為白沙中心小學校址。廟以正殿建築較古(插圖一九)。平面略近方形(插圖二〇)。面闊、進深各三間。內外柱布置聚於四隅,因此殿中心較空敞,置關帝像,像已毀。殿單檐歇山頂,九脊用琉璃磚瓦,正脊之琉璃雕磚和戧脊的琉璃瓦飾,都極精美,而戧脊下端踞坐之武士更為生動(插圖二一)。檐下斗栱都用四跴單昂(插圖二二),柱頭單昂前後廂栱兩側殺成斜面,十八斗、三才斗皆作尖端向前之五角形,昂面殺出鋒,下雕假華頭子。其後尾出翹,螞蚱頭後尾仍雕作螞蚱頭,其上承雙步梁(插圖二三)。平身科心間二朵,次間一朵,細部略同柱頭,唯用圓坐斗。梁架結構較繁瑣,蓋由於牽就所用之木材(插圖二四)。平板枋甚扁,兩端刻海棠曲線。額枋甚厚,斷面略近橢圓形,但兩端出頭處尚沿垂直截去之舊制。

殿外東側有大明正統八年重創義勇武安王廟記碑記,碑記此廟修建年代:

廟創於元至正九年,再修於洪武丙寅……歷年既久,日就摧頹,前後軍都督府經歷劉文明等相其狹隘不足改為,乃營以歇山轉角,如古王者殿廷之制。於是采巨木于山林,陶磚瓦於窯灶,焦思勞神,至手胼足胝,工善眾勤,晨夜展力,肇工於宣德七年,畢工於宣德九載,用楮寶二十五萬,廟庭始就。殿之棟樑修廣榱題柱廊弘以大金碧輝煌,丹青炫采,廉隅整飾,翼矯翚飛,偉然為一方雄觀。

按此殿斗栱、平板枋、額枋之制,以及平樑上之叉手尚寬厚有力,似皆與碑文所記之年代符合。

(此文刊《文物參考資料》1956 年4 期。文中所附線圖,皆據當時速寫簿描繪,並未實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傳奇可嘆的茜茜公主
林風眠與上海中國畫院的品格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