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馬配好鞍,好香配好器

好馬配好鞍,好香配好器

一縷香煙,

可縹緲於廟宇高堂上,

也可縈繞在書香墨色間,

佳人熏衣過,隱者掌燈前,

古人愛香,無香不成活。

古人廣羅香方,製成香譜,約上三兩同道香友,

將香具擺齊一起品評。關於香具你了解多少呢?

接下來和小編腦補一下吧。

香爐

香爐是常見香具,外形各式各樣材質多為陶瓷或銅、鋁等金屬,也有石、木等材料。明清以來流行銅爐,銅爐不懼熱,而且造型富於變化。其他材質的香爐,常在爐底放置石英等隔熱砂,以免爐壁過熱而炸裂。

清代 雲龍紋博山爐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西漢銅力士騎獸博山爐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 宣德款銅熏爐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 青玉方鼎式爐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手爐

手爐是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提帶(帶有提梁)的小熏爐,用於取暖,也可薰香。多為圓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 表面鏤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圖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紋樣: 材質多為黃銅或白銅。

清代 畫琺琅開光手爐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 朱漆描金龍鳳紋手爐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香囊

香囊用於盛放香粉、乾花等香品,以便隨身攜帶或掛佩,多為刺繡絲袋,也常把綉袋再放入石、玉、金、銀等材質的鏤空小盒。

清代 白玉鏤雕荷包式香囊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 金累絲鑲珠石香囊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 白玉鏤雕雙魚式香囊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香筒

香筒是豎直熏燒線香的香具,又稱「香籠」(以區別於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為長而直的圓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鏤空成各種花樣,筒內設有小插管,以便於安插線香。其質材多為竹、木或玉石, 也有高檔的象牙製品。

明代 竹雕荷花香筒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 碧玉鏤雕雲龍香筒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香薰

清代 金亭式香熏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 金甪(lù )端香熏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甪端為一對,以黃金製作。其造型為獨角,雙耳,長方形鼓腹,昂首後仰,四足直立,下置鏨花長方形座。這對甪端內分別刻「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162兩5錢」、「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162兩4錢」,底座分別刻「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70兩7錢4分」、「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69兩9錢1分」。甪端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據說能日行18,000里,好生惡殺。御座前陳設一對甪端是為彰顯皇帝的聖明。清宮遺存的甪端以金、銅鎏金、碧玉、掐絲琺琅的為主。

香插

香插是用於插放線香或棒香的帶有插空的基座。

目前香文化日漸復興,

香插也成為設計師熱衷的題材,

設計師的加入讓香的使用不再有陳舊感,

用香也變的好玩。

有些小香插設計的確實很萌!

有沒有get到他們「卡哇伊」的一面。

香盒

香盒用於放置香品,又稱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狀多為扁平的圓形或方型,多以木、銅、鋁等製成,大小不等。既是容器,也是香案。

清代 掐絲琺琅香盒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 金鑲寶石梅花帶座香盒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香篆

香篆印香的模子,也稱香印,香刻,有各種不同的引文,以表達不同的含義。

香匙

用來勺取香粉香木的小勺子。

香鏟

用來剷平填埋香篆上的香粉。

香箸

疏灰理灰夾碳的小筷子。

灰壓

用來壓平香灰帶柄的小工具。

香帚

小名羽掃,清理焚香器的小帚。

香瓶

插香匙、香箸、香帚、香鏟的小瓶子。

碳架

備火時,用來置放炭團,幫助炭團充分燃燒、帶網架的小盤子。

銀葉

乳名雲母片、薄雲,放在埋有燃著炭團的香灰之上的隔火片,也有用純銀打造的。

銀葉夾

用來夾取銀葉。

也稱香針主要用來在做空熏時把香灰穿孔用。

香巾

用來清理香道具的棉巾。

品香沒有國界

清代 白玉爐、瓶、盒三式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陪小編腦補了這麼多,你get到多少呢?小編在此建議大家:假期里,或是工作之外閑暇時,熏著香讀讀書也是一件愜意的事。

目前香文化日漸復興,緊跟文化的腳步,在日趨浮躁,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燃一炷香,尋一刻安寧,求一份思索。

- - e n d - -

以上圖片資料整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註明太史瓷

「太史瓷」嚴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史瓷 的精彩文章:

下雪天,喝酒天
萬紫千紅:瓷器中最富貴神秘的色彩

TAG:太史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