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應被忘卻的紀念·國家寶藏的遷徙與傳承

不應被忘卻的紀念·國家寶藏的遷徙與傳承

GIF

線上分享,線下圈子!敬請關注embaclub!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

(一)

中國有兩個故宮,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台北。

10歲生日那年,爸爸媽媽帶我去了北京。和當時絕大多數頭回去首都旅遊的人一樣,我們一家三口第一站是天安門,第二站就是故宮。那時的我剛剛加入少先隊,我帶著紅領巾在諾大的紫禁城裡蹦蹦跳跳的左看看又看看,只覺得再也沒有比這座宏偉的宮殿群更巍峨氣魄,神秘端莊的了。在寶華殿媽媽給了我是十塊大洋,我穿著龍袍在坐在大殿的寶座上,放眼望向更深處的紫禁城,竟然也生出王者之氣,那一份歷史的沉重感與厚重感讓十歲的我倍感壓抑與自豪。

2014年,我去了台灣,第一站台北故宮。它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主體建築4層,白牆綠瓦,簡單的像一個大學的圖書館。然而漫步其中其展館之多,瑰寶之重,我竟看了一天都沒看完。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精粹竟有95%在台北故宮收藏。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物會說話,那一件件工藝精巧,氣韻天成的國寶並不是一件簡單的用來承載製作者匠心獨運,審美取向的器物,它們本身就是一段傳奇。

這些價值連城的文物自面世以來,經歷了千百年輾轉曲折的歲月,見證了數不盡的山河變幻,人世更迭。它們被欣賞,被讚歎,被販賣,被爭奪,被珍藏,它們的價值早已超出了「歷史文物」的概念,而是一種中華民族精神與信仰的依託與傳承,它們是祖先的魂。

兩個故宮隔海相望,中華文明一脈相承。

他們都是民族的瑰寶,是前人留給後世最珍貴的財富。

不管兩岸的政治如何風雲變幻,風起雲湧,兩個故宮沉默的佇立著,莊嚴的守望著,像歷史的證人,以文化的名義,存護著它們血脈相連的兒女。

(二)

這些國之寶藏曾經相聚在一起,存放於北京的紫禁城中。

1924年11月5日,北平的天空被一股肅殺的氣氛籠罩著。這一天,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手裡的蘋果還沒吃完,就被馮玉祥的軍隊趕出了紫禁城,再也沒能回來。

1924年的北京故宮博物

一個月後,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

在此後漫長的歲月里,中華大地硝煙四起,戰火綿延。為了讓文物免遭戰爭摧殘,這些國之重器經歷了南遷、西運、東歸,和那些在動蕩歲月里南渡北歸的大師們不同的是,他們一路顛沛流離,最終遠去台灣,成出了世界文化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最曲折艱辛的文物遷徙之路。

(三)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戰爭籠罩著整個華北大地,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文物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計劃很快引起社會爭議。北平市民普遍反對,認為此舉不但動搖民心,也會造成文物失散,得不償失。「北平市民眾保護古物協會」甚至公開以武力阻止。有不懷好意之徒趁機提議拍賣文物,買大炮換槍彈資助戰爭,各方僵持不下。直到山海關失陷,文物轉移迫在眉睫,才終於踏上南遷之路。

1933年2月5日,日落時分,從紫禁城到北京西站的路全面戒嚴,19557箱文物在張學良馬隊的沿途守護下坐上了從北平開往上海的火車,一路奔走。抵達上海後被寄存在仁濟醫院及四川路業廣公司內,一放就是四年。1936,南京朝天宮建成,在滬文物分批運抵南京,才終於被安置下來。

(四)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戰火很快向南蔓延,上海淪陷,南京告急。

國民黨政府節節敗退,決定遷都重慶,同時下令轉移文物。全體工作人員分三隊沿南、中、北三路帶著文物向後方轉移。

國寶轉移路線

這是故宮文物遷移中最艱難的一次。戰火一路燒到長沙,湖北,重慶,押運人員不僅要面臨氣候條件的惡劣,車輛運送問題,還要隨時躲避敵軍的狂轟濫炸,和當地土匪強盜的洗劫。很多當局指定的安置地點由於匆促,並沒有正式文書而不被認可,有的地方抵達時早已被炸毀,工作人員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四處尋找。想要完好無損的轉移這批文物,實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長沙淪陷前,南路的文物曾經一度被安放在湖南大學圖書館的地下室,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認為此地危險,不宜久留,讓國民政府趕緊下令將文物遷至貴陽,果然剛遷走不到一個月,湖南大學圖書館就被炸為平地,如此例子,不勝枚舉。

押運路上,常常會遇到交通問題。北路隊伍走的是三隊里最艱苦的路線。從漢中往成都,五百多公里,只能走陸路用汽車運輸。幾千箱文物,在當時炮火連天的環境下根本找不到車,有時找到車又沒有汽油,押運的同事心急如焚,四處奔走相求。好不容易翻越秦嶺進入四川,卻無奈發現蜀道之行更是難於上青天。途中翻車翻船,雪地拋錨,走在懸崖邊上,驚險無數,至於生存條件之惡劣,工作人員的運護吃住之艱苦更是難以想像。

三支隊伍一路輾轉,穿越半個中國的硝煙瀰漫,最終分別選擇了貴州安順的華嚴洞,成都的樂山,峨眉山作為重點。讓人驚訝的是,盤點時這19557箱文物精華,竟然無一損壞。

(五)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分散在三處的國之瑰寶重新集結在重慶,只待長江水漲,回歸故土。

終於,1947年末牽動著萬民之心的國家寶藏穿過長江巫峽,安然無恙的回到了南京朝天宮,成就了世界文物遷徙史上的一個奇蹟。

1948年由蔡元培先生倡議成立的中央博物院一期工程在南京竣工。故宮博物院聯合中博在新館內辦了一次聯覽,展品中就有這批飽經戰火洗禮的國之重器。

消息傳出,人們爭相趕來,短短几日參展人次就達十萬餘人。蔣介石在展覽的第二天亦在院長馬衡的陪同下來前來看展。

圖為兩院聯合展覽會場合影

(六)

1948年徐蚌會戰打響。

杭立武焦急萬分,作為抗戰時期南遷文物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曾經為了保護這些文物歷盡艱辛,他本能的意識到如果不迅速轉移,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魂將被戰火吞噬,沒有任何人能承擔這個責任。他提議,將文物暫時遷往台灣。

同年11月,在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翁文灝的官邸中,朱家驊、王世傑、傅斯年、徐鴻寶、蔣復璁、李濟、杭立武進行了一次會談,最終達成一項決議—迅速將故宮、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評議研究所文物和藏書遷往台灣。

12月21日,國民黨海軍「中鼎號」運輸艦駛進了南京下關碼頭,由於前線戰事吃緊,國民黨此時已經派不出更多的軍隊來護送,唯一的中鼎輪還是改裝的平底船。官兵家屬們一聽到有船去往台灣,蜂擁而上,根本不聽勸阻。最後國民政府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不得不派出部隊,並親自趕到許諾所有人都會安全撤離,滿載著文物中鼎輪才順利啟程。

輪船在海上漂泊了四天,冬日的台灣海峽風浪巨大,小小的平底船在風浪中劇烈搖晃,很多人連胃液都快吐幹了。海浪的拍打聲、船隻行進的轟鳴聲,夾雜著人的嘔吐聲、哭泣聲、木箱撞擊聲,讓人倍感凄涼。他們只知道此行目的地是台灣北部的基隆,卻沒有人去過那裡,未來遙不可知。

這些人本可以不需背井離鄉,離開妻兒,可是他們卻為了守護這些國之重器走上了一條無悔的路。

隨後國民黨又通過「海滬輪」、「崑崙艦」從南京六個機構運出文物和檔案5522箱,通過空運運出河南博物館文物38箱,同時搶運的還有張大千私人珍藏的62幅敦煌臨摹壁畫,此外,抗戰勝利後,日本政府將戰爭期間掠奪的部分珍貴文物分裝109箱,陸續送往基隆。

(七)

1965年12月,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國寶們在槍林彈雨下,經過近十七年的顛沛流離,終於有了一個安穩的居所。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歷經四次遷徙,這些珍貴的國家寶藏依然保留完好,這並不是古物有靈,而是背後一群知識分子和文物工作者的默默堅守。

和故宮文物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那志良回憶說,為了避免運輸過程中的顛簸碰撞,每件物品的包裝無不凝結了眾人的智慧結晶。他們向琉璃廠的老古玩商們學習包裝技術,又請來景德鎮的師傅教他們瓷器的捆紮方法,每一件寶物都先經過數層紙張的細心包裹,再用草繩纏緊,裝箱後再在空隙間塞滿棉花,才保證了寶物運輸中的萬無一失。

文物南遷時莊嚴一家在安順一待就是六年,條件十分艱苦,戰爭時期薪水發不下來,他們一家人縫製衣服補貼家用,有時妻子還會走路去五里遠的學校教書已換一擔穀子,碾成米,給大家做飯吃。米飯通常都煮不熟,裡面還摻有石頭、蟲子等,被大家戲稱為「八寶飯」。在峨眉山,樂山的隊伍更是要忍受自然條件的惡劣,大家卻不以為苦,以研究文物為樂,平時吟詩作對,沒有絲毫怨言。莊嚴後來擔任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為文物勤懇服務了四十五年的他自豪的稱自己『從一而終,亦不過甚』。

杭立武原本是"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總幹事,在南遷的關鍵時刻,扛起了運輸國寶的重任。當時日本的炮火已打到城外,南京一片混亂,杭立武動用了一切力量,分水陸兩條路線搶運,將文物送往安全的後方,杭立武隨船出發,甚至都沒來得及和家人通個電話。為了讓張大千的壁畫也能搬進機艙,他果斷捨棄自己的全部財富。到台灣後政府為表彰他的貢獻,發了40萬獎金,一生淡泊名利的杭立武將一半捐給了台北故宮,並成立基金,專門用於收集散落的文物,並稱為國寶的第一人。

(八)

前不久中央電視台推出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以寓教於樂的形式,整合國內九家博物館,27件國寶重器,交與台前的觀眾共賞,節目中更有背後真正的文物保護者走上台前,與大家分享文物保護工作的點滴心血與守護國寶的拳拳之心。

看著這些從時光的深處款款走來的瑰寶,我們為之讚歎,為之震撼,這些燦爛的國之精魂承載了了太多古老浩瀚的中華文明。

然而我們是否認真想過,這些精魂之所以能夠保存到今天,背後又有多少人的無名付出與初心不改?

當我們讚歎國寶的舉世罕見時,是否想過凝結在這些玉石、瓷器、書法、繪畫中的清逸高遠瀟洒曠達的品格與意境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珍視與保護的。

當我們沉浸在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讚歎中,是否想過,我們又能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作出什麼努力,這才是這個節目帶給我們的真正思考。

(九)

中國的故宮有兩個,他們是一體,如今隔海相望。

也許他們還會重新聚首在一起,舉世皆嘆的《富春山居圖》的《無用師卷》和《剩山圖》會迎來「山水合璧」的那一天。

即時現在還是遙遙無期也沒有關係,就讓他們佇立兩岸,守護著著一份共同的文化血脈,提醒著我們那些不應該被忘卻的故事和人們。

END

原創作者:曲靜(荔枝小姐),工科出身主業金融的跨界自媒體女青年,後MBA大連班學員。

Happy New Year | 新年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BA 的精彩文章:

陳獨秀先生四世孫陳恩田:仲勛賦

TAG:M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