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堅實證據支撐正義的審判:戰後搜集南京大屠殺證據真實圖片
文史
02-03
1945年底,南京「首都地方法院檢察處」首席檢察官陳光虞在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崇善堂等參與屍體掩埋的慈善團體相關人員的陪同下,赴具體埋屍地點勘查,並攝影存證。
南京市臨時參議會會長、南京大屠殺案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主任陳裕光。
1938年元月,南京青年羅瑾利用某日本兵在其照相館沖洗底片之機,冒著生命危險,將日軍自拍的屠殺我同胞的16幀照片洗印下來,裝訂成冊,並在封面上畫了一顆人心、一把沾有血跡的刺刀和滴在地面上的血印。後該相冊為其學友吳旋保存。抗戰勝利後,吳旋將相冊呈送南京市臨時參議會並轉交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鐵證。圖為該相冊封面。
1994年羅瑾、吳旋在侵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出的16幀照片前合影。
南京市民紛紛前往國防部軍事法庭設在各地的臨時庭作證。
1947年1月,為調查被告罪證,軍事法庭會同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負責人前往中華門外,發掘受害者墳墓,檢驗遺骸。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等親赴現場指揮挖掘。
法醫潘英才向石美瑜解說受害者生前頭顱遭重擊的情形。
在檢驗被害人屍骨現場的石美瑜(右三)等人。
以上圖文選自《日本侵華圖志》第十六卷《南京大屠殺》,曹必宏等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日本侵華圖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張憲文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併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2014 年度入庫項目。


※日軍如何行軍:隨軍記者記錄中的侵華日軍「戰時交通」
※海戰之外的另一面:甲午年間日軍就第一次染指東三省
TAG:日本侵華圖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