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惡搞《黃河大合唱》也是消解價值根基

惡搞《黃河大合唱》也是消解價值根基

歌詞被改編,動作誇張搞怪——近日,一段某單位改編的《黃河大合唱》視頻,被貼上「搞笑」的標籤在網路傳播。該視頻引發了網路公憤,有網友評論:「面對厚重的歷史,怎能輕薄地搞怪?」

公司年會,學校演出,甚至是幼兒園會演——這幾年,以另類形式出現的《黃河大合唱》成為不少單位表演的熱門節目。或許在當事人眼中,這只是圖一時之樂,但狂歡式的演繹挑戰了全社會的敬畏感。有媒體梳理了近年來《黃河大合唱》被改編的種種事例,原本承載厚重歷史的曲目卻被肢解成一個個段子、一句句笑話,成了狂歡搞笑的「佐料」。因此,這一次《黃河大合唱》被惡搞爆出之後,輿論一邊倒的憤怒更像是積蓄已久的對惡搞歷史憤怒的井噴式表現,網路上一片反對之聲,冼星海的後人也站出來怒斥「忘本」。

作為一部紅色經典,《黃河大合唱》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歌曲本身,而是被賦予一種歷史語境,並構成了集體記憶。「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不朽的旋律和歌詞背後,是抗日戰爭這場全民族的血淚記憶和悲壯史詩。對中華民族抗戰救亡的歷史保持肅穆與敬畏,已經成為中國人情感結構的一部分。因此,當惡搞的視頻出現,當「黃河在咆哮」變成「年終獎在咆哮」,由此引發的輿論強烈抨擊就不是某一個人的不滿,而是全社會的歷史共識被冒犯之後產生的憤怒。

任何一個社會,其身份認同、歷史認知、情感寄託都必須建築在穩定的價值根基上。惡搞頻出,拿民族最為嚴肅的歷史記憶作消遣,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價值根基,傷及了共識底線。近些年,不只是《黃河大合唱》,不少經典作品都遭遇了膚淺、低俗的所謂「改編」。此類輕薄的惡搞,模糊了嚴肅的歷史,調侃了厚重的情感,傷害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頑強不屈、奮勇抗爭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漩渦中掙脫出來,是一首艱苦卓絕的奮鬥史詩,是一場全民族的精神洗禮,豈容以惡搞的態度歪曲、醜化!因此,對類似現象必須嚴肅地批評,決不能讓這種惡搞的風氣蔓延。

20世紀初,曾有西方記者寫道:「中國面臨著被分裂的威脅,而中國人對待這件事如此無視和無動於衷的態度讓我驚訝和失望。」對照歷史,今天,一場全民自發地對經典作品的捍衛、對民族歷史的呵護讓人欣慰,中國人再也不復當年對民族境遇的渾渾噩噩、麻木冷漠。但同時,我們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一個精神委頓的民族,必然無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當代和平環境下,必須遏制精神自我矮化的勢頭。

淬火重生、鳳凰涅槃,中國的命運轉折、民族覺醒來之不易,歷史必須得到全民族最高程度的珍視、最大力度的捍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安在線 的精彩文章:

裝上光伏發電板 金寨縣農民樂開了花
夠了!這雪越下越不好玩了!別再下了!

TAG: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