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讀│那時的年味兒別樣濃 文/孫延生

品讀│那時的年味兒別樣濃 文/孫延生

2018/01/29 星期一 總第180420期

那時的年味兒別樣濃

作者│孫延生 編輯│蜀國後生

我們的傳統大年,在我兒時一切都是那麼傳統,沒有電視春晚,沒有互聯網和手機拜年,可那時的年味卻是別樣的濃!

過去農村人把「年」看得很重要,視為是民間的頭一號節日。謀劃早,籌備的也早,在時間上年期也比城裡長。有人說是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還有人說不過完正月就不算過完年。在屯子差不多都是哩哩啦啦推脫到二月,豬頭肉吃完了,該忙備耕了,這個漫長的「年」才算正式結束。

孩子們不懂過年的深刻內涵,由於有喜氣洋洋的氣氛,可以盡情地吃,盡情地玩兒、盡情地歡樂,因此他們對這個「年」也最盼。

臘月二十三是俗稱的農曆小年,大年也就拉開了序幕。各家各戶開始緊張忙碌了,召集左右鄰居來幫忙包凍餃子、做粘豆包、蒸年糕,迎接除夕那一天正日子的到來。姑娘和媳婦們聚一起有說有笑地聊東家、扯西家,別提多開心了,年味兒就在這開心的氣氛中一天比一天濃烈。

這天按祖宗留下的規矩家家都要祭灶。那個年代很少有人家做買賣,也就很少有人家供奉財神爺,但供奉的灶王爺是普遍的。灶王爺與財神爺供奉的形式差不多,只不過灶王爺是供奉到灶台的上方。聽老人們講灶王爺是天上派下來管人間煙火的官兒,他每年都要回到天上一次,祭灶就是為灶王爺回天宮餞行。

我想大概天上的官兒和地上的官兒是一樣的,一年到頭都要向自己的上級領導述職、彙報工作。灶王爺的上級領導規定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他回去「述職」的日子,這天地上的人們都虔誠的祈禱,祈禱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回去好話多說,壞話少說,也祈禱能讓明年風調雨順,平平安安。人們祭灶時的喜悅是相信灶王爺一定能把他們的願望帶到天上,更相信灶王爺返回一定能帶來好運。

臘月二十九至三十是最忙碌的了,吃的、穿的、戴的、玩的、用的,包括貼年畫、寫春聯,全部準備工作都要安排妥當,一樣都不能差事,這是對過年的態度,一時差事會影響過年的好心情,甚至擔心會影響到到下年一整年的順利日子。

過年貼的年畫非常的喜慶,有胖娃娃,有老壽星,有鯉魚跳龍門,有大豐收,還有風景畫和小說故事連載……我最喜歡連載畫了,鐵道游擊隊、洪湖赤衛隊故事最早就是在牆上的畫里看到的,我曾跪在炕上看這些畫痴迷到都不想去吃飯,不知看了多少遍。

最有趣的是寫春聯,也叫寫「對子」。以前供銷社是不賣春聯的,都是請人現場寫,自編內容,你喜歡什麼就寫什麼。我們屯兒就有幾位這方面高手,他們不但能寫,而且還會編詞兒。今年是什麼年、期盼什麼、貼到哪等等,都能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來。儘管能寫出高水平春聯的極少,都是常規的祝願祝福,文字不華麗且樸實,讓人一看就懂。

在寫春聯時還很發揚民主,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邊編邊寫,完成一幅春聯勝於完成一部作品,帶來的是無窮的樂趣。每家都要寫好多這樣春聯,住房的門、窗要貼,倉房、豬圈、雞架、狗窩也要貼。可能是不識字的原因,也可能是捉弄人,春聯也有貼錯地方的。我就見到過有把「肥豬滿圈」貼到居室門框上的事,這也成了節日里的一大笑話。

大年三十晚上的燈籠也是非常熱鬧的,夜幕一降臨全屯兒的燈籠就都亮了,有燈籠桿頂端的彩燈、門庭下的花燈、院牆上的冰燈……一群一夥兒的孩子們都提著自己的小燈籠到街上去耍,各式各樣的燈籠作品齊上陣,整個屯子就像一片燈的海洋。

過年放鞭炮也不能缺少,有鞭炮聲才像是過年。那時候放的鞭炮很簡單,多數以兩響、一響和掛鞭為主,因煙花價格貴,很少放煙花。掛鞭大都不連在一起放,而是拆開一個一個的放,孩子多的人家把拆開的鞭炮按孩子平均分,一天放幾個,幾天把它放完。屯子小,放鞭炮的密度不是很大,但持續時間久,晝夜都能聽到咚咚啪啪的響聲。

在新年鐘聲將要敲響的時刻也是集中放鞭炮的時刻,家家門前不約而同的燃起了柴火,那堆柴火不但照亮了整個庭院,也照亮了他們的心裡。一枚枚炮響,對大人、孩子們來說是一分希望、一分憧憬。

室外是鞭炮聲陣陣,灶房內霧氣騰騰,煮餃子正忙,農村人最在意的是除夕夜那頓餃子。那是一頓團圓飯,是「年」的核心。「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遠隔千山萬水擋不住奔家過年的腿」,不論是在外地工作、還是出差,都要趕回來吃這頓餃子。缺一個人就不算團圓,不團圓或是一件長久的遺憾。全家人其樂融融的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那感覺就如同圓了夢、實現了美好的願望。尤其哪個孩子們吃到了包有硬幣的餃子,他樂得都能蹦起來,就跟真要發財似的那樣高興。

孩子過年能買雙新襪子、買根新頭繩或買盒胭脂粉就算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記得有一年媽媽給我們發壓歲錢時說「今年豐收,在生產隊分紅分的多,我也給你們多分點,每人一份,每份一元。」也是那一年,我去給我的大伯父磕頭,大伯父除給了我糖果和凍梨外,也破例賞了一個一元的紅包。一共兩元了,這是我記事以來最大的收穫,我興奮了好幾天。

除夕夜放完鞭炮、吃完餃子、直系親屬的晚輩給長輩拜完年後,東西院和前後院的就湊合在一起了,打麻將牌、玩兒撲克、聽故事,一直鬧到天明。那天大家都硬挺著一夜不睡覺,說是一夜精神能一年精神。

初一一大早,我還沒醒過來,秧歌隊就到家門口了……

王安石的詩「爆竹聲聲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對老百姓過年的真實寫照。

時代在變遷,過年也在變遷,它又增加了很多現代的內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吃的方面天天在過年,孩子們對過年也不像過去那麼盼了,我們祖先留下的這個傳統大年也失去了許多傳統。

是思古?是懷舊?說不清過去的「年」擁有什麼,現代的「年」缺少什麼,在物質和文化極大豐富的今天,我依然忘記不了那時的濃濃年味兒!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DUCTION

孫延生:齊齊哈爾人,十八歲走上講台,最後在公務員崗位退休,幾十年的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促我與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熱愛散文,喜歡寫心情,也喜歡寫事,用手中的筆記錄下自己親歷的每一道風景,更想在養育我長大的這片黑土地上留下屬於自己踏過的那一串腳印。

本刊聲明

PRINT STATEMENT

《微文美刊》是原創文學自媒體平台。本文作者孫延生投稿並授權在《微文美刊》「原創」刊發,文中圖片除作者照片外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其他微信平台如若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文章來源。本文經多次遴選,入闈「優秀作品」,特賦予讚賞功能,其金額的五成歸作者所有,五成用於平台運營,由於微信平台數據統計原因,作者部分兩周後結算。

歡迎加入我們

《微文美刊》《讀者園地》《美刊之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文美刊 的精彩文章:

聆聽│雪路 文/國智 誦/晨曦
品讀│書的啟迪 文/木子愛若

TAG:微文美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