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宮毯:留住技藝 再現盛世華章

北京宮毯:留住技藝 再現盛世華章

【文創前沿】bjcc-top

【藝術旁白】

留住技藝 再現盛世華章

——記北京宮毯的工藝傳承

文/ 王 煥(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北京宮毯,即宮廷所用地毯,又叫官坊毯,是著名的「燕京八絕」之一。 中國早期的宮廷所用地毯都是由各部落或地方政府貢奉,後來為了滿足統治者和皇親國戚的需要,唐代中央政府設立了「毯坊使」等機構,專門負責管理全國地毯的生產與採購。元代地毯織造工藝引進北京,設立官坊毯織作所。因其織結堅牢,毯面柔軟,深得皇室權貴的青睞,宮毯也就由此得名。宮毯圖案、組色以及織作如同完善的等級制度一樣,有著嚴格的規定和區別,與世界各地的地毯有很大不同。

據《大元氈罽工物記》記載,元代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工部奉旨,在大都(今北京)青塔寺專為宮廷編織地毯,在地毯的尺寸、染料、羊毛用量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要求,曾為皇帝的寢殿定做的五扇地毯,總面積為992.83平方尺,所開列的用料清單中有白、青、黑各色羊毛990多斤,各種植物染料、輔料1200多斤。還有木柴3200多斤,醋7斗多,用料之多,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元大都北京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匯合、交融、生髮和創新的重要地區,這裡文人薈萃、百藝興旺,六朝帝都的滄桑與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京文化景觀,宮毯也成為北京富有地域特色和宮廷特色的手工藝製品。

明朝建立後,朝廷接管了元代在大都的官營織毯機構,在北京、新疆、西藏等地設立官辦地毯作坊,同時為紫禁城製作了一批高質量的官坊毯。由於地毯屬於生活消費品,不易保存,在歷朝歷代中,由於保護不當,地毯使用出現磨損嚴重、潮濕霉變、鼠啃蟲咬的現象,導致留存至今的地毯鳳毛麟角,故宮館藏年代最早的地毯是明代地毯。清朝之前的地毯圖案雖帶有地方特色,但沒有形成一定風格系列。

清朝入主中原後,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對其他少數民族文化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促進了多民族團結統一的良好局面。清代官坊毯的圖案充分反映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藝術風格。清雍正年間,宮廷畫師在寧夏地毯圖案的基礎上繪製出一種新的格律體圖案,即北京式圖案。乾隆年間,北京式工藝和北京式圖案日趨成熟。清咸豐年間,大批西藏織毯工匠進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更加興盛繁榮,並開始走向民間。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式地毯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獎。之後,北京式地毯由內銷轉為外銷,由於出口量的不斷增長,地毯生產規模也逐漸擴大,促使北京式地毯在圖案、色彩、工藝上日臻成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清朝晚期,隨著對外貿易活動的不斷增加,北京宮毯對京式地毯圖案和工藝不斷創新,又出現了「美術式」和「彩花式」等圖案,並增加了起鼓織造和片剪雕飾等技藝。

1956年1月,北京第一地毯廠成立。上世紀80年代,北京地毯行業進入全盛時期,職工多達5000多人;90年代後期,北京傳統工藝美術行業開始走向衰退,全國工藝美術行業也處於發展低谷期,北京原有的八家國營地毯廠紛紛倒閉,只剩一家老廠還在勉強維持,編織手工地毯。作為傳統手工藝的北京宮毯遭遇同樣問題,從業者銳減,後備人才不足,傳統手藝人員老齡化嚴重。手工織造的宮毯,以90道地毯為例,一英尺100元左右,比機織地毯價格貴10倍左右,但同等大小的地毯,機織地毯只需要半小時便能完成,手工地毯則需4個月才能完成。「織一尺虧一尺!」織毯工人發出這樣的感嘆。質高價廉,成本上升,導致這個行業從獲利到虧損。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載體之一,北京宮毯工藝面臨的危機,不僅是原材料成本上升,還有宮毯的織造技藝的失傳。如今,具有高超技藝的宮毯傳承人大都年事已高,學徒很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康玉生帶了不少徒弟,但目前僅3人還在從事宮毯織造工作,其中2人將要退休,從事此技藝總共只有10餘人。後繼乏人給這個行業帶來災難性影響,宮毯織造這門技藝逐漸成為瀕危技藝。2002年9月,北京市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這對北京的傳統工藝美術、對北京宮毯的發展與振興產生了重大影響和推動作用。為搶救北京宮毯這一技藝,在政府和民間藝人共同努力下,2008年,「宮毯」技藝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北京市宮毯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6月北京華方地毯藝術有限公司成立,承襲了北京宮毯的老字號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籌建「華芳地毯藝術館」,打造成集設計、製作、參觀體驗於一體的文化創意集合地,對北京宮毯進行傳承發展。

北京宮毯生產工藝繁雜,其流程大體分為三個工序:前期準備、織毯成型、美化整理。前期準備有剪毛、紡紗、染紗、繪製四個環節;編織成型有上經、拴絞、打底、結扣、過緯、剪荒毛、下機等環節;美化整理有平坦、片毯、洗毯、剪活、修剪五個環節。製作工具分為兩部分。一是織毯設備,二是織毯專用工具和量具。一件地毯要經過紡毛、染色、放大樣稿、織作、平、洗、片、剪、整修等11道工序,按照圖樣以經線、緯線交叉的方法將一根根毛線編織成片,由點到線,由線到面,一點點成型。在上世紀60年代,老一輩織造藝人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了織毯技術「平、順、短、齊、地」五字操作法,並推廣京津兩地。70年代,在製作藝術掛毯的實踐中,根據掛毯製作的技藝變化,又總結出了壓、擠、墊、釘、剔、楔、倒、潤八字掛毯織造技法,提高了掛毯藝術效果,並在地毯行業中廣泛推廣。

北京宮毯的檔次是根據道數及絨線質量來劃分的,絨線質量越好、道數越高的宮毯,檔次越高。常用的絨線可分為3.5支、6支、7支、10支等,「支」表示絨線的粗細,支數越高,絨線越細,織出的毯子也越精細。編織時,並不是使用單一的一根絨線,而是將幾根絨線並在一起使用,稱為絨線的股數,比如6支4股的絨線,就是由4根6支的絨線組成。一塊宮毯,圖案簡單的只需三四種顏色;圖案複雜的則需七八種。圖案的配色分為捷色和潤色兩種:捷色,指的是顏色過渡分明,用同樣顏色的純色絨線來實現;而潤色是指顏色過渡柔和,用不同顏色的絨線組合,來實現這種效果,逐漸改變絨線的配色比例,精確控制顏色深淺、明暗的變化。宮毯的主流產品為90道和120道,道數越多,毯子密度越大,質地越有彈性。120道以上屬於高檔產品,90至100道屬於中檔,而90道以下的規格在宮毯的編織中極為少見。編織是整個宮毯生產的重要環節,工人的技藝水平會直接影響地毯成品的質地,所以過硬的織造技藝,是地毯高品質的基礎。剛剛織好的毯子表面粗糙,不同顏色之間缺乏過渡,層次不分明;圖案也顯得雜亂無章,毫無生氣。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宮毯也是如此,這就需要通過美化整理來增強它的藝術魅力。整個製作過程,從圖案設計再到織毯成型,堪稱是一個書畫藝術和手工編織技藝完美融合的過程。美化整理可以看作是對作品的藝術包裝,每一個環節既有嚴格的操作規則和技術要求,同時也要兼顧藝術品質。因為是手工操作,每個人有自己的特點和操作習慣,所以每一塊手工織毯可以說都是獨一無二的。

盤金毯是明代出現的地毯新品種,由絲線、毛線、金銀線編織盤繞而成,用金為98庫金,純度相當高。金的顏色飽滿柔和,能夠完美襯托紋樣,外邊用金為74大赤金,色淺且亮,在毯面周圍形成亮點,使整幅地毯顯得富麗堂皇。盤金毯是專供皇室貴族使用和欣賞的富貴裝飾藝術品,用料昂貴,工藝複雜,師傳保守,因此會織的藝人不多,在民間很少流通,遺留下來的實物不多,目前僅有少量存世。2006年,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宮毯織造技藝」傳承人康玉生大師和多位專家的指導下,盤金毯技藝挖掘成功,並成功製作出《九龍圖》《心平氣和》《盛世龍福》等作品。圖案設計師曹艷紅負責盤金地毯的設計,由傳統圖案改編,經過六易其稿,終於完成。《九龍圖》中間由九條飛龍構成,小邊是水波紋,大邊運用了「輪、螺、傘、蓋、花、罐、魚、長」吉祥八寶和「壽」字紋樣。整體畫面富貴華麗、寓意吉祥。《盛世龍福》作品是在盤金毯再現金身的基礎上,一改往日盤金珍品素色效果,顏色華麗,而不失莊重,布局嚴謹的九條龍周圍以寶相花、蝙蝠穿插連接,寓意吉祥、和平、幸福,祥瑞之氣溢於毯面。由於是純手工織做,作品歷時一年,加之後道工序「軟雕塑」修整,整幅地毯立體感極強,極具皇家氣派。盤金毯的搶救成功,讓瀕臨失傳的這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再現盛世華章。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地毯工藝在繼承宮毯編織技藝前提下,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總結挖掘新的工藝技術,使得地毯從質量和工藝上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具有現代設計理念的宮毯設計師,充分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北京的宮廷藝術特色,並在此基礎上向民間拓展。它既存皇家氣派,又有民間韻味,給人無窮的回味與遐思。設計人員根據出土文物中的青銅器、陶器、漆器、絲綢織物、石窟雕塑、古建磚瓦等的藝術裝飾紋樣,創新設計出造型新穎、古樸典雅的「古紋式」系列圖案。有根據西方建築、藝術雕塑、皇宮內飾等紋樣創新設計出具有西洋風格的「宮殿式」系列圖案,根據大量古代、現代中國錦緞圖案資料,創新設計出以藝術誇張的花朵和卷葉草為主題,穿插變化,構成富有韻律的「錦紋式」系列圖案,根據現代生活特點及要求,創新設計出典雅別緻、色彩秀麗的「現代式」系列圖案。

隨著歷史的發展,北京宮毯這一古老的工藝已不再是皇家專屬的貢品,而是逐漸融入現代人的生活,煥發出新的生命篇章。

(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BJCCT-HJ/HQ)

版權聲明

來源:《北京文化創意》雜誌刊發【文創前沿】公眾號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創前沿 的精彩文章:

北京麵塑的匠心製作 造型廣泛 細膩逼真

TAG:文創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