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遠比高血糖危險,可能會讓糖友變成植物人
教科書上這麼說的:低血糖症是糖尿病藥物治療過程中常見的重要併發症。
PS:上面這句如果覺得難懂,就看這裡的白話文: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用藥把血糖控制好,可有時,因為降糖葯發力過猛、個人身體原因、其他藥物干擾等,導致降血糖降過了頭,反而成了一種嚴重的病。
01
低血糖時有哪些癥狀
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濃度低於3.9mmol/L而導致的腦細胞缺糖的臨床綜合征。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後,常表現為:出汗、心慌、飢餓、面色蒼白、四肢無力、頭昏或頭疼、反應遲鈍、步態不穩,嚴重時伴昏迷等。
絕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對於血糖上升非常敏感,而看待低血糖卻很不在乎。總感覺血糖低一些豈不妙哉?其實還真不妙。因為一旦出現低血糖症,如果延誤診治,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嚴重時會危及糖尿病患者生命,或因為昏迷時間過長而成為植物人。
02
什麼藥物易致低血糖
臨床觀察發現,口服磺脲類降糖葯或胰島素過量,是導致藥物性低血糖症的主要原因。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磺脲類降糖葯導致的低血糖症最常見。磺脲類藥物屬於胰島素促泌劑,主要藥理作用是通過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體內的胰島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目前,在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治指南中,推薦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藥就是磺脲類藥物。這類藥物在藥店或醫院常見的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
磺脲類藥物是很好的一類藥物,但如果使用不當可導致低血糖,特別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腎功能不全者中,這一點要特別留意。建議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用藥,要做到定期去門診複診,加強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意識。通常當患者依從性差時,建議每天只需服用1次的磺脲類藥物。此外,為避免低血糖症發生,糖尿病患者應當加強自我血糖監測。血糖控制較差的患者或病情危重者應每天監測4~7次,病情穩定或血糖達標時每周可監測1~2天。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軍事醫學科學院此前的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在服用磺脲類降糖葯期間飲酒,或同時使用丙吡胺、舍曲林、環丙沙星,以及磺胺類抗菌葯等,也可能會誘發低血糖。
03
其他常見引起低血糖的原因
飲食不當:
日常飲食不規律,如吃飯時間不固定,到吃飯點了還沒有吃飯,以及飲食控制太過苛刻,吃得太少了,或日常不注意,過量飲酒等,均可引發低血糖。
運動過量:
運動強度過大或時間過長,或運動過程中時間分配不合理等,也可導致低血糖發生。
以上這些原因,只要糖友加以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引發低血糖常見的原因
04
發生低血糖該怎麼辦
一旦發生低血糖時,如有可能應立即檢測血糖。患者尚有意識可服用葡萄糖片、飲糖水,吃含糖高的食品,如半杯甜果汁、半杯糖水、1湯匙蜂蜜、3~5塊餅乾、1~2塊糖果等,以迅速改變低血糖狀態。10~15分鐘後,若低血糖的癥狀還未消失可再吃一次。
若癥狀消除,但離下一餐還有1個多小時,則加食一份主食,如1塊麵包或一個饅頭等。如果患者已昏迷,親屬可以在患者口腔黏膜、牙齦上塗抹蜂蜜等,但不可餵食物,以免誤吸入肺中,引起吸入性肺炎。如出現神志不清、突發昏迷等,家屬應及早將患者送往醫院,切勿拖延。


TAG:慢病管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