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糖尿病休克怎麼辦?提前預防,必要時可保命
嚴重的低血糖導致的糖尿病休克也被稱為胰島素反應,這是因為胰島素過多導致的。體內胰島素失衡、飲食量或者鍛煉水平都有可能引發胰島素反應。即使糖友認為自己把糖尿病控制地很好,還是有可能出現糖尿病休克。
糖尿病休克的癥狀一開始可能看起來很輕,但是絕對不能忽視這些癥狀。如果不儘快治療,低血糖會變成一種嚴重疾病,致人昏迷,需要立即就醫。
糖尿病休克嚴重時,可能導致昏迷甚至死亡。除了糖尿病患者本人,糖友的親朋好友也要了解低血糖的跡象和應對方法,這可以挽救糖友的生命。
一、什麼是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水平過低。我們的身體細胞會將碳水化合物中的糖轉換為能量。而胰島素是胰腺生成的激素,在糖進入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它有助於防止血液中糖的含量過高。
一定要將血液中的糖含量保持在適當的水平。血糖過高會引起嚴重脫水,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體內過量的糖還會對器官造成嚴重的損傷,比如心臟、眼睛和神經系統。
通常情況下,人體可以控制胰島素的自然生成,幫助控制血糖水平。但是如果人體不能生成胰島素或者不能有效利用胰島素,就需要注射胰島素來增加胰島素,或服用藥物提高胰島素的有效性。一旦需要胰島素治療,一定要了解自己需要的胰島素劑量。
使用胰島素或其它治療的時間和方式與吃飯時間、吃的東西和吃的多少有關。除此之外,還會受到活動水平的影響,因為身體較活躍的時候細胞需要的糖就更多。
如果體內胰島素過多,就會出現低血糖症。過多的胰島素會加速降糖,如果沒有吃飯或者運動過(加速燃燒糖),血糖水平可能會極低出現危險。
二、低血糖或胰島素休克的徵兆有哪些?
許多因素都會導致低血糖,包括:比平時體力活動更多、沒吃飯、食量或吃飯時間改變、過量飲酒且不吃東西。
導致疼尿病休克的癥狀可輕可重,主要有輕微癥狀、中度癥狀和嚴重癥狀三種情況:
1.輕微癥狀包括:頭暈、易怒、喜怒無常或突然行為改變、飢餓、顫巍巍、出汗、心跳加速。
2.中度癥狀包括:意識不清、頭疼、缺乏協調性。
3.嚴重的癥狀包括:昏厥和無意識、痙攣;
低血糖可能會在你睡著的時候發生,癥狀包括:睡覺時哭泣、做噩夢、盜汗、醒來很疲憊、易怒或意識不清。
如果出現了任何低血糖的跡象,一定要及時測血糖,如果確實是低血糖就要迅速治療或尋求急救幫助。
如果不能馬上測血糖,且癥狀比較輕微,可以先進行自我治療。
三、如何治療低血糖症?
如果低血糖較輕,提高血糖水平的最佳方法就是吃喝一些糖。可以吃葡萄糖片劑、喝半杯果汁或吃5-6塊硬糖。其他可以提高血糖水平的零食包括:半杯普通的蘇打水;1杯牛奶;15毫升糖;15毫升蜂蜜;1/4杯葡萄乾;將3塊方糖放入水中融化喝掉。
除了以上零食,還可以諮詢醫生有沒有其他的選擇。
吃過零食後等15分鐘再測量一次血糖,如果仍然比較低,再吃一些零食,等15分鐘後再測量血糖,直到血糖恢復正常範圍。
如果已經失去意識,就需要立即急救。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親朋好友一定要知道,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糖尿病休克後應該怎麼辦。一定要撥打120求救或者將患者送到最近的醫院急救。
如果擔心低血糖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也可以要求醫生給自己開胰高血糖素急救設備,教自己的家人學會使用它。胰高血糖素是一種自然激素,可以幫助快速升糖。
如果已經失去意識,在到達急救室之前先注射胰高血糖素可以幫助預防進一步的併發症並且幫助恢復。
如果需要胰高血糖素:
1.根據製造商的說明書,將胰高血糖素注入患者的臀部、手臂或大腿處。
2.如果患者恢復意識(通常是5-15分鐘後),他們可能會噁心和嘔吐。
3.如果使用了胰高血糖素,一定要告知醫生,醫生可以調整治療方案避免未來出現嚴重的低血糖。
禁忌:
1.注射胰島素(這會進一步降糖);
2.給患者食物或液體(他們可能會噎住)。
四、如何預防糖尿病休克?
一些事情可以幫助糖友降低糖尿病休克的風險。
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正在使用的藥物或胰島素。一定要遵循醫囑,嚴格按照醫生建議的時間和劑量注射胰島素或服用藥物。
除了藥物,還應該按時定量吃飯。不要隨便不吃飯,尤其是睡前或鍛煉前。劇烈運動期間一定要多吃碳水化合物。
一定要經常測血糖,鍛煉前後也要測量血糖。如果喝酒,最好諮詢醫生了解安全的飲酒方式,減少糖尿病休克的風險。
低血糖往往很突然而且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所以一定要隨身攜帶一些小零食。
如果有低血糖,絕對不要開車。糖尿病休克可能會讓人開車時暈過去,如果在開車時出現低血糖跡象,一定要安全停車然後測血糖,吃一些零食等待血糖升高。
為了以防萬一還可以準備好病情說明卡,即使失去意識,病情說明卡也可以幫助他人了解你的病情。
不要試圖給無意識的人食物、液體或胰島素,因為他們可能會噎住。最重要的還是要始終遵循醫生的治療計劃,這可以幫助預防以後出現重大併發症。


※百病小診室:糖尿病人別太忌口,用對的方法吃對的水果就好!
※比糖尿病更危險的血糖異常疾病,低血糖才害怕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