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沈春霞:從生活中提煉藝術之美
沈春霞版畫《 配陸凱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人生因有兩樣東西而美妙無窮:一盞永不熄滅的希望之燈,一扇敞開接納四季風景的窗。畫家沈春霞用她的作品,描述她所擁有的這兩樣東西,並以飽滿的熱情與我們分享她的發現。
沈春霞版畫《配金昌緒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畫家沈春霞,生於淮安,長於金陵,自幼熱愛藝術,中年開始勤勉努力學畫,大器晚成。
沈春霞版畫《配嚴蕊詩: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初見沈春霞作品的人,每每為其蓬勃的創造力所折服,很難相信她的學畫生涯,還不足十年,竟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數百幅油畫、版畫系列作品。其創作題材新穎,用色大膽,構思奇特,極富夢幻色彩。在各級藝術作品展覽活動中,其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迅速引發廣泛關注,甚至於每次畫展結束後,還有人跟著到她畫室來,要繼續欣賞她的作品。春霞身上有著可貴的堅韌品質,凡她認定的事均不顧一切去追求。
沈春霞版畫《配晏幾道詩: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沈春霞版畫《配李清照詩: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人之才能大抵分兩種,先天和後天的。沈春霞的藝術才能是先天的,尤其是對藝術的認識和感悟能力。她熱愛鄉間池塘田地上的草垛、雞鴨、荒野的林木小花。酷暑嚴冬,她把畫架置於山林田野之間,盡興描摹。她運用西方油畫工具材料,從女性的視角選擇描繪題材,從過去時代婦女的繡花鞋,一直到現代選擇不同款式,形成系列。她的風景寫生純真而稚趣,令學院派的畫家們看見很多「不合理,沒規矩」。可恰恰是這份渾然天成的「原生態」,使她的作品有別樣美感,與盎然情趣。
沈春霞版畫《配蘇軾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沈春霞油畫《花季》釋義:綻放之後,我註定以更熱切的情懷去默默結果
沈春霞的藝術創作,富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和超越現實的創造力。她所作的繡花鞋造型是寫真的,但配飾物,每一花色圖式都在營造富於溫暖的生活氛圍,其細膩筆調與夢幻般的藝術境界,使得她的小腳繡花鞋系列與夏加爾頗多相仿之處。(夏加爾為俄國20世紀初畫家,超現實主義畫派代表畫家之一。作品呈現夢幻般想像,兒童風格,不合邏輯)。與關注市場或跟風潮流的藝術創作不同,沈春霞的創作原動力始終堅守一個原點,即開心之作。「我畫了我就很開心,讓別人看了我的畫,和我一樣開心吧!」如此真誠的直白,道出藝術的真諦:把生活中的美好與感動,透過自己的藝術語言分享出去,帶給別人同樣的美好與感動。因其赤誠無染的分享,反而使得作品贏得更大市場空間,近年來春霞作品價值不斷被刷新,也與她始終如一的「開心」之創作姿態不無關係。
沈春霞油畫《咱家的中國夢》
沈春霞版畫《默然成雙》釋義:和你必愛過千百世,今生重逢才無一言
沈春霞的大量繪畫作品,不僅表現了過去時代的小腳女人鞋,也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鮮活的兒童虎頭鞋、女性繡花平底鞋、高跟女鞋,以及其他各種現代女人鞋、男人鞋,畫出了鞋的變遷史。其作品中展示的東方之美,也讓人耳目一新。時下的藝術創作,以如此專註單純的姿態關注傳統題材的人,已經很少見了。沈春霞以純粹的西方技法來落筆,呈現的卻是東方情懷。兩者之間的強烈衝突,在她這裡,竟是中與西、古與今的完美融合。
沈春霞油畫《萬物生》釋義:是天上燃燒的火焰 是人間蓬勃的蓮 是自由行走的我和你
沈春霞版畫版畫《天賜祥瑞》
春霞筆下的荷花很多,她將荷與鞋,以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完美結合起來,形成和諧美好的畫面,形態各異地表達著始終如一的情懷,恰如小腳鞋與中國傳統女性之堅忍之間的關係,荷花所寓示的「出淤泥而不染」之高潔品格、荷花綻放時香送十里的自在情懷,都在沈春霞筆下,渾然天成,自然一體。在沈春霞的藝術創作理念中,以遊戲的心態認真來做,是其鮮明特質。她始終在追求一種好玩。由是,毫不掩飾的歡喜、蓬勃的生命力,成為她作品的「元氣」,讓人領悟到超越技巧與手段的另一種美感,不論你懂不懂藝術,都能讀到這份歡喜與生命力。而這,正是藝術之核心要旨。因此可以說,春霞是天生的藝術家。
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沈春霞
沈春霞女,生於江蘇淮安,長於金陵,師從中國當代著名畫家、藝術教育理論家楊力舟、王迎春,王仲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市通州區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當代名家畫院副院長。2015年10月參加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十二屆在青州展出,11月上海展出;2016年3月應邀參加中國「十全十美」女畫家赴歐辦展、作品在德國柏林文化中心展出;2016年8月12日版畫《看似遺忘》在白俄羅斯參加「世界美術大賽」榮獲金獎;2017年5月參加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十四屆在保利展出;2017年8月版畫作品《新妝系列》參加「首屆印象派國際美術大展賽」在法國舉行並榮獲金獎,這是國際美術大展中國女畫家版畫類唯一的最高獎獲得者。其作品多次被《美術報》、《中國書畫報》、央視書畫頻道、青州電視台、江蘇電視台、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新浪網、搜狐、網易等報刊網路媒體報道,很多優秀作品被國外元首、大使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收藏。(楊力舟、王迎春)


※男子海上瞧見一龐大腐屍,好奇上去拍照,才知附近危險
※這項成果為何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