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荷藝術跨越時空對話互鑒

中荷藝術跨越時空對話互鑒

目前正在荷蘭烏特勒支莊園博物館展出的「中國製造——阿曼多與清代大師作品展」,讓荷蘭觀眾享受到一場東方藝術盛宴。

2015年是荷蘭烏特勒支省與中國廣東省締結友好城市20周年紀念,其間促成了烏特勒支莊園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之間的雙邊合作計劃。隨後,兩館策展人把200多年前中國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銷往歐洲的藝術消費品,以及受到中國清代山水畫家影響的荷蘭當代藝術家阿曼多的作品放在一起,形成了「中國製造——阿曼多與清代大師作品展」,於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烏特勒支莊園博物館展出。

烏特勒支莊園博物館與中國頗有淵源。該館前身是18世紀烏特勒支一個望族的豪宅,豪宅主人是「中國製造」的愛好者,宅內壁畫全部是當時在廣州定製的。200多年前的中國壁紙在荷蘭幾乎絕跡,這使得今天該博物館中的真品更加珍貴。

步入烏特勒支莊園博物館,處處是驚喜。一層有一套白底鳥紋、印有一名西方人半身像的茶杯和茶罐,初見沒什麼特別,仔細看就會發現,茶杯下面的簡介寫的是廣東省博物館館藏,茶罐下寫的是威廉·范·哈倫博物館館藏。原來,這一套茶具是為了紀念反對殖民主義的荷蘭政治家Willem van Haren。1740年,這位政治家在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目睹了荷蘭殖民地軍人針對華人的大屠殺,憤怒寫下長詩寄回荷蘭,把殖民地軍人的暴行公之於眾。Willem van Haren去世後,荷蘭境內對他的紀念活動接連不斷,後人還專門去廣州定製了這套紀念杯。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廣東地區生產商的疏忽,某一批次的紀念杯上Willem的名字被錯拼為Willen。這一批次的兩件產品在200年間分散於亞歐大陸的兩個博物館中,因為此次展覽才得以重聚。

烏特勒支莊園博物館一層展出的多是出自18世紀中國廣東、後被賣到歐洲和美國的消費品,背後隱藏的是繁盛的中荷商業與文化交流歷史。

18世紀的歐洲對於來自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奢侈品十分迷戀。繪有山水、人物、花鳥、養蠶織絲、水稻種植等圖案的中國壁紙裝點了歐洲貴族的客廳,在當時的貴族家中,若沒有一件中國青花瓷,往往被認為不能彰顯這個人高貴的社會地位。這些為歐洲人定製、糅合中國元素的藝術品經由當時重要的中間商——荷蘭東印度公司傳進歐洲。荷蘭的黃金時代,不僅意味著荷蘭貿易帝國在遠東地區的擴張,也意味著新的東亞對外貿易集散地廣州的崛起。1759年至1842年,廣州是清朝唯一獲准進行海外貿易的港口。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廣州開設「洋行」,大量從中國進口的繪畫、瓷器、漆器、絲織品等,進入荷蘭等歐洲國家。

擁有高超技藝和濃郁異域風情的中國藝術珍品湧入歐洲貴族家中,「中國風」主導了當時歐洲的時尚。不過,這些商品多為歐洲商人來樣定製,體現了歐洲人的審美,主題也多是歐洲人想像中的中國日常生活場景——划龍舟、狩獵以及孩童嬉戲等。這些商品並不供給中國消費者,而是專用於出口,反映的「中國風」也並非中國主流藝術風格。在清朝,上層社會文人墨客消費的文藝產品是「清代四王」「揚州八怪」等表現江南景觀與道家普世哲學的捲軸畫作。

歐洲開始消費真正帶有中國文人所傾慕的東方哲學的藝術品是200多年以後的事情。二戰以後,東方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成為歐洲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從戰爭陰影中走出來的心靈慰藉品。20世紀50年代,歐洲畫家開始創作帶有東方哲學靈韻的當代藝術品。荷蘭當代藝術家阿曼多的《景觀》就與18世紀清代江南文人的山水景觀畫非常相似:都採用捲軸畫形式,呈現了由平地到高山的森林景觀,並且採用抽象的筆觸製造遠山的景深,表現「道法自然」的哲學意蘊。

在烏特勒支莊園博物館的二樓,荷蘭策展人Roelof Jan Minneboo促成了18世紀中國江南文人畫和20世紀荷蘭當代繪畫藝術新的「巧合」——鄭板橋的畫作和阿曼多的山水畫放在一起,讓中國江南文人穿越時空與20世紀的阿曼多對話。畫作背後的牆壁上描繪著花鳥圖,以及古人追逐狩獵與競賽划船場面的壁紙,經過精心修復後依然熠熠生輝。

今年5月至8月,「意象之間——荷蘭藝術家阿曼多作品展」將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這是阿曼多藝術首度進入中國。中荷巡展不僅展現中荷經貿文化交流的歷史,也連接起兩國文化機構交流合作日益緊密的現實,成為不同文明間對話互鑒的典範。(潘婷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4小時新聞 的精彩文章:

互聯網創新強國在崛起
創新讓傳統出口商品再展魅力

TAG:24小時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