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封來自教練技術老學員的信……

一封來自教練技術老學員的信……

GIF

我們在教練技術中提升自己的領袖素質和九點領導力,然而很多人卻把這其中的意義理解錯了……

——開篇語

關於感召

教練技術中最核心的思想,很多人面對這個挑戰的時候,內心都會衍生出很多的對話。因為當我們進行感召的時候,要面對的是內心的恐懼,這份恐懼會不斷的營造出一種假象讓我們退縮!也正是這份恐懼讓我們的人生不能成為自己想要的那樣。

如果說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

那麼莫過於不敢想!

連想都不敢想,又如何能實現呢?

馬雲曾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其實,說的正是如此,敢想,敢幹,才能造就精彩的人生!

其實什麼事情都是感召,隨時隨地都在感召,可是,我們卻有一個最重要的人沒有感召到,

那就是自己!

如果我們沒有成功感召到自己,

沒有讓願景和目標點亮自己的生活,

沒有用行動計划去創造自己的人生,

那麼,我們的感召無疑是失敗的,因為我們連自己都無法支持自己,

請記住,要感召別人,先感召自己!

關於覺醒和開悟

很多人走入教練技術一階段,都覺得自己像白活了一輩子,甚至有種瞬間開悟的感覺。

但是,你覺醒了再多,開悟了再多,

對你的人生來說,並不會有真實的成長,

這世上的覺醒和開悟,沒辦法用眼睛看到,真正能被看到的只有行動和成果。

沒有行動的覺醒不是覺醒,

沒有成果的開悟不是開悟,

知道不如做到!懂得再多的大道理,也不能讓你過好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不邁開踐行的腳步,

懂得再多智慧,也只會增加你的自以為是!

關於成功

我們為什麼會喜歡參加一些學習,是因為我們期待那個改變的更好的自我。有些朋友認為上完課就會擁有成功的人生,很可惜,這是個錯覺。

真理就是,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練,只有不斷地磨練自己,才能真正的活出精彩的人生,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沒有誰是可以在上完課短時間內,就能獲得巨大的成功,

馬雲,王石,柳傳志,董明珠...所有人的成功都付出經年累月的努力,

我們需要不停的自律和堅持,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關於自我認知

有一些參加完課程的學員總認為自己上完課就變得更加智慧了,有了自信了,領導力也提升了,素質也更高了。

我們上完課開悟了,變得更加智慧了,提升了領導力,素質也高了,

三觀都變得不同了,於是高人一等,目中無人,和身邊的人變得不同頻了,

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我們在課程中所學的,所提升的,關於領導力,素質,三觀等等方面,

是用來提升我們自己的,而不是評判他人的,更不是用來讓自己更加自以為是的!

我們所學習到的,請先用在自己身上

真正提升領導力和三觀的人,

不會目中無人,不會看別人不順眼

因為他們更加懂得欣賞和看人之大。

關於教練的「度」

適度的自卑可以讓我們看清楚自身不足,

過度的自卑會讓我們失去信心躊躇不前,

適度的自信可以讓我們對人生充滿激情,

過度的自信會讓我們自我膨脹失去理智,

以自我為中心,執著自己是對的,

暴躁,易怒,情緒失去控制,

因此,保持適度的自信和自卑,

時刻記得,凡事過猶不及,

時刻秉持謙卑柔和的內心,

不亢不卑,不驕不躁,

心態決定命運,情緒也是!

關於失敗的「因」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失敗,當談起自己失敗的時候,我們總是歸咎於外界而非自身的原因,

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外界問題,

而當別人失敗的時候,卻認為別人的失敗是心態問題,

因此喜歡教練別人,但不喜歡教練自己,

這種觀點大錯特錯!

對於其他人,應該多設身處地,

對於自己,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這樣不但能提升自己,

也能和外界建立良好的關係,

如果反其道而行,

就是讓自己和外界隔絕,而沒有自我成長

關於死火

我們經常聽到「死火」這個詞,就如汽車會死火,我們人也會因為遭遇挫折或困難而陷入死火。

其實失敗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陷入內心的失敗感和挫折感,這種感覺會放大你曾經的失敗,挫折,和創傷,放大對未來的恐懼和擔心。

然而這是真的嗎?

失敗確實會影響我們的人生,成功也一樣可以,

現在正在看這篇文章的走在成長之路的夥伴們,

我們都是一起歷經無數次的成功和勝利,才能走到今天!

總結失敗和挫折,

相信自己必定會成功

若要如何,全憑自己!

如果你已經走入過教練技術,體驗過它的魅力那麼一定要經常自省;

如果你這正在走教練技術,那麼你一定要認真的走,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人生只有一次教練技術課程;

如果你還未走入過教練技術,那麼你一定要來參加,因為這裡有你解決你困惑的答案。

如果這篇文章引起了你的深思和觸動,

動動手指

讓更多的人因你的分享而改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信和 的精彩文章:

TAG:正信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