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決裂的原因在於:爸媽不站在我這邊?
這陣子很紅的一篇文章,說明了一位北大校友出國留學後與父母決裂的過程,他不再與父母聯繫,斷絕了所有可通訊的方式,而文中他說明為何這麼做,因為他在求學過程中所受到的待遇,父母對待他的方式總是不符他預期,甚至和別人一起連手打壓他,他到國外讀書時還找了位"委託人姚奉獻"說是幫忙照顧,但實際上是為了控制他。
他們想討好姚奉獻,炫耀自己有個讀研的孩子,以及通過姚奉獻監控我。
——王猛
若所託非人,那該怎辦?
我們《留學生家長會COSPA》前陣子推出了一篇專訪:平平-我希望爸媽別再逼我去跟國外的親戚套近乎了,也有提到相同的部份。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出國,然後死命的和國外的親友套近乎,也不管對方和孩子是不是同路人,硬是把孩子跟陌生人湊在一塊,引起許多留學生的不滿,但留學生面對家長的權威又無從抗議。
家長們的關心我們理解,可是相同的反應在留學生圈子裡此起彼落,可在家長這頭就是有股聲音,認定了有個人照看才好,但若所託非人,那該怎辦?孩子都已經送出國了,也只能硬著頭皮拉攏兩方。
而在留學生眼裡,家長這種作為很多時候象徵的意義是:這只是是面子問題,尤其是都說了有個留學的孩子了!怎麼能不去給親戚看看,證明一下我家孩子真的有在國外留學,順便在親友面前炫耀一番。
或許不是所有家長都有這想法,可是在孩子眼裡,他們看到的就是這一面。
不相信孩子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而在與親友的相處當中,很多孩子所感受到的並不是被照顧,而是被控制,我們也有許多留學生談過此事,親友的好意或許存在,但仗著自己在國外待得久,就對孩子的生活指手畫腳,常引起留學生的不滿,年紀較小的孩子無從反抗,可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正值青春期的年紀,反叛期的因子蠢蠢欲動,你還找個外人來管教他,這當然會有問題發生。
很多家長不相信孩子有照顧自己的能力,所以認為有個長輩在旁邊幫一把才行,但這或許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在文章中王猛想到外地上高中,父母認為他太小不適合騎車,考上北大後以為能脫離父母掌控,卻被要求和大姨聯繫,父母甚至聯繫他的同學想了解他的狀況,就連到了美國讀研,也找了一位老朋友姚奉獻來關照,而這時他已是個赴美讀書的成年人。
他在北大時與大姨不合,在美國與姚奉獻有爭執,可父母卻堅持要他學會與任何人相處,讓王猛覺得被背叛的原因是他認為在父母應站在他這方時,父母選擇了要讓他自生自滅,可在外人面前,父母卻又一再的炫耀著自己的教育有多好。
拯救自己的心理
此後王猛再也不與父母聯繫,他決定拯救自己的心理,甚至去做了心理諮詢,當報告一出他寄了一份給父母,但父母卻對這報告不以為然。
我們很多次提起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常有很多孩子在心情抑鬱時,和父母吐露心聲,父母卻是用:你命太好才會想這麼多!你比別人都要幸運了你還有什麼好不滿?
但心理的抑鬱就是一種病,大腦生病的狀態並不是用和別人做比較,自我感覺良好就可康復,很多情緒上的創傷都是長期的壓抑和累積形成的,而父母自以為是的為你好,有時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好,甚至有時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因而種下孩子不滿的因子,在和孩子有所爭執的時候,我們也理解家長的心情,一定是認為我都對你這麼好了,你還有什麼不滿?
可站在孩子的角度,很多時候他們只是需要有個人站在他的角度和立場來看這件事,得到一種被理解的訊息,不見得你得認同他,但傳遞出"我願意理解你"這訊息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這只是個較突出的個案,但也給了所有家長一個警醒,讓家長多和孩子溝通,或許在這階段的孩子真的較難與其交流,可是透過同理心的運用,即便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也可以讓孩子知道在這過程中是有人可以陪著他們的,這才是家長真正該做到的部份。《留學生家長會COSPA》
如今申請美國大學的學生,有85%的學子都會提出自己有過社區服務的經歷,社區服務儼然已成為美國教育體制下的必備條件。
而越早開始從事社區服務,能越早開發出自己的興趣和志向,熱情的參與,從中不只可幫助到他人,也可以從中得到更多有用的經歷,不只在升學,甚至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都可以開拓出一片天空。
同時加入海外社會實踐營除了在服務社會上得到學習和體驗,也可以為孩子增加認識朋友的機會,這些一起加入義工的孩子多半都是懷抱著服務的心態,心胸開擴且無私,多半都是出身優秀家庭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家長們也可以藉此建立孩子的人脈,讓孩子得到交友的機會,通過交朋友的方式多和外國人接觸,不但可以練習英文,也可以讓自己多了解國外的教育風格和文化。《留學生家長會COSPA》
留學生家長會COSPA在此提供了參加社區服務的名額,詳情請長按下方二維碼,或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連結。
文
過往文章


TAG:留學生家長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