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何沒像其他開國皇帝一樣對前朝皇室斬草除根?
原標題:趙匡胤為何沒像其他開國皇帝一樣對前朝皇室斬草除根?
1058年前的今天,960年2月3日(宋建隆元年正月初四日)趙匡胤借口抵禦北漢和遼軍的南犯,李軍北上。從大梁(今河南開封)出發,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趙匡胤的胞弟趙匡義(即宋太宗)和趙普授意眾將士把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率軍回開封后,逼恭帝柴宗訓禪位,奪取了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家王朝。
中國的王朝更替,幾乎都是以血洗前朝為代價,可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得了天下之後,不但沒有血洗前朝,對於周世宗柴榮的子孫還優待有加。在趙匡胤和後世子孫的約法三章里,就有一條:不殺後周皇帝柴氏子孫。在歷史上被譽為「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這是怎麼回事呢?
趙匡胤
咱們都知道,在沒當皇帝之前,趙匡胤是後周的一員大將,周世宗柴榮去世的時候,繼位的小皇帝才七歲,當時的形勢是遼國正在聯合北漢攻打後周,危急時刻,趙匡胤取得了最高軍權,可是有了最高軍權的趙匡胤沒去打仗,反而被部下擁戴為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袍加身。要說黃袍加身,趙匡胤可不是第一位,後周的第一代皇帝,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坐上龍椅的。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所以咱們看,宋朝對於武將的提防是特別重的,生怕哪天哪個部下再來個黃袍加身。按說在這種心態下,對於前朝的血脈,更應該斬草除根才對。
趙匡胤當時有沒有這種心思呢?答案是有。
話說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時候,帶領軍隊攻進後周的皇宮,抓住了柴榮的兩個兒子。趙匡胤問部下:咋辦?誰都明白趙匡胤問這話是什麼意思,於是都隨聲附和:「帶下去吧。」這帶下去什麼意思啊,就是斬草除根。
這時候,偏偏有個在後周做過重臣的人站出來說了一句話,讓趙匡胤改變了主意。這人是怎麼說的呢?他對趙匡胤說:「我和您都曾經做過世宗柴榮的臣子,殺他兒子,對不起世宗;可要是勸您不殺,又覺得對不起您。這話我要不說出來,又覺得於心不安。」
趙匡胤聽了這話,改變了主意,沒殺柴榮的孩子,還讓潘美收他為義子。表面上看,趙匡胤是聽從這人的意見改變了主意。實際上呢,咱們要是仔細想想,問題還真不是那麼簡單。
潘美
首先,先說這個給趙匡胤提意見的人,他的名字叫潘美,這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可要是說他就是《楊家將》里潘仁美的原型,大家就很熟悉了。這個潘美,在後周時期,地位和趙匡胤不相上下,他的反對意見,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因為趙匡胤的部下,也都是後周的臣子,潘美在這個人群中,也是有影響力的,尤其是在那些誓死保衛後周政權的人群里。採取潘美的意見,一是給趙匡胤博得寬容的名聲,二是可以收買後周舊部的人心。
第二,人家這位潘美,能力相當強,當時趙匡胤剛當了皇帝,在很多時候,還需要潘美的幫忙,不好直接得罪他。
第三,還要說說當時的歷史背景,從安史之亂到宋朝建立的這一段時間裡,中國實際上處於一種一盤散沙的狀態。後周雖然說是一個政權,實際上,後周的天下,不過是中國的十分之三四而已。當時和後周並立的還有南唐、後蜀等大大小小很多個政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可不滿足於只佔有這麼一點地盤。人家的志向,是統一中國。要完成這一步,就要處理好內部關係。
所以咱們看趙匡胤不殺柴榮子孫,不僅僅是趙匡胤仁慈,還因為他不能殺,殺了,反倒會起副作用。趙匡胤登上皇位後不殺前朝血脈,這在歷史上是個小概率事件,不過,他的不殺,和之前和之後登上皇位的人血洗前朝,道理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穩固他的皇位。不管怎麼說,宋朝建立政權,沒有讓皇宮血流成河,幾乎「兵不血刃」就成功改朝換代。這還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對一個決定的好處和壞處考慮的越充分,所做出的決定就越容易有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結果。趙匡胤不殺柴榮的子孫,就是這個道理。


※台灣人民悲壯抗日史:犧牲者竟達到65萬人
※朝鮮為什麼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