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圖說歷史——「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帝國

圖說歷史——「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帝國

談到秦國的崛起,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過秦論》中的「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這句話,誠然,這句話確實是對秦國在戰國中後期後來居上的客觀反應。然而具體是在哪六世秦王的努力下,實現了華夏的統一呢?

秦國在戰國時代真正的崛起,開始於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

廢分封,設郡縣,雖然一度出現反覆,不過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得以確定,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廢井田,開阡陌,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關中平原肥沃的土地經過開發,沃野千里,糧食充足。

獎勵耕戰,軍功制的實行,舊貴族手中的兵權轉移到新興的軍事將領手中,提高了將領的指揮能力。而下層民眾也可以通過立軍功,得到提拔的機會,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渴望立功,使得秦軍戰鬥力很強,迅速成為虎狼之師。而年老者也可以通過耕田,為國家提供糧食的方式獲得獎勵。

統一度量衡,為秦國經濟發展消除了障礙。加強法制,嚴刑峻法連坐制度,使得民眾畏懼法律,不敢犯法。

這一系列的措施雖然有的不一定人道,量刑常常過於嚴厲。但是總體上使得秦國迅速走出了戰國初期一敗塗地險些亡國的境地,扭轉了對中原霸主魏國的頹勢,並且伺機反攻。商鞅變法之時,正好是魏國與齊國爭霸之時,利用魏國桂陵之戰(圍魏救趙)與馬陵之戰(圍魏救韓)的失利的機遇,秦國收復河西失地,迅速崛起。

魏國最後的輝煌

馬陵之戰後,魏國霸業基本結束,齊國與秦國一東一西,強勢崛起。列國相繼稱王,完全拋棄了名存實亡的周天子。秦孝公死後,惠文王繼位,商鞅雖死,商法未滅。秦國西滅義渠,南下巴蜀,東南拿下整個漢中地區,一舉奠定了七國最強的地位,東方各國開始了長期的合縱抗秦。

惠文王時代的秦國

惠文王時代,秦國雖蒸蒸日上,但是還沒有能力單挑東方列國,因而在外交上也用足了手段。張儀數次拆散了東方各國的合縱,為秦國謀划了遠交近攻的長期戰略。

秦武王及武王死後,秦國一度出現了混亂,霸業險些斷送,但是昭襄王繼位後,秦人再次開始了統一的進程。昭襄王時代,東方各國中,除了齊國和楚國依舊強勢之外,趙國通過胡服騎射,軍事上迅速增強,成為秦國戰國後期最難纏的勁敵。在蘇秦的遊說下,東方各國再次合縱伐秦,秦國再次東進受阻。

不過齊國沒事找事滅了宋國,給了秦國再次東進的機遇,秦國趁機聯合各國,五國伐齊,齊國一度滅國,雖然後來再次復國,但是衰落已經不可避免,一個強敵基本消失。秦國很快又再次對楚國動手,拿下楚國郢都,楚國徹底衰落。到了昭襄王后期,能夠威脅秦國霸業的就只有趙國了。秦國要繼續東進,必須拿下三晉,三晉之中最強的也就是趙國,秦趙大戰也就不可避免。

昭襄王時代的長平之戰

秦趙之間經過了兩場大戰,閼與之戰,秦軍大敗,這是戰國後期東方列國對秦國為數不多的輝煌戰績,而長平之戰中秦軍也一度也不佔優勢,不過最終離間計湊效的秦國大敗趙國,趙國精銳喪失殆盡,自此,東方列國再也無力抵抗強秦。

昭襄王之後,秦國短短几年送走了兩位先王,迎來了秦王政的時代,在呂不韋的輔助下,秦國繼續著幾代先王的路線,繼續積攢實力,遠交近攻,對六國的最後戰爭也基本成熟。公元前238年,嬴政開始親政,他相繼剷除了呂不韋和嫪毐的勢力後,重新部署了對付六國的戰略,開始了最後的統一戰爭。

秦滅六國之前

公元前230年,秦國開始了最後的統一戰爭,經過了十年的戰爭,依次滅掉了韓、趙、魏、楚、燕五國,最後齊國不戰而降,秦國完成統一。

戰國時代,列國都曾經有過各自的雄主,比如齊國威王,魏國惠王,趙國武靈王,楚國的宣王與威王,但是像秦國這樣,連續幾代君王都奮發圖強,實屬難得,幾乎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正所謂,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秦國一統六國,是幾代老秦王和天下英才共同努力的結果,最後秦始皇在一個最合適的時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代雄主,但是更要感謝自己的列祖列宗,正是代代老秦人的共同奮鬥,浴血奮戰,才使得秦國一統華夏,使中國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奠定了此後上千年中,華夏文明鼎盛之勢。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圖。耗盡繁華頭條號,關注歷史地理,感謝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