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書籍《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第一冊
能引人思考的,就是成功的書
——兒童書籍《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第一冊
這套書是法國兩位作家合作寫的,其中米歇爾·畢奇是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哲學講師,法國國家哲學博士。
看完第一冊,我想饒有興味地和您說說書中提到的這幾句。
1.「什麼是對的?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誠實地對待自己,誠實地對待自己比誠實地對待別人困難很多很多。」
這句話是全書中最具有哲學意味的一個觀點。我們可以欺騙別人,但是騙不了自己的內心。所以對與錯的標準在哪裡?應該是在每個人的內心。詢問自己的內心,遵照自己內心去做。
更難能可貴的,是追求自己內心中至真至善的東西,發自內心地去行動,而不是迎合來自外界對我們的要求。
至高要求的哲學,不就是這個樣子么?
2.「上帝是否存在?——相信上帝存在的人,並不是因為知道,而僅僅是因為相信,因此我們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信仰」。
宗教是個敏感的話題,法國是世俗化歐洲(宗教化程度比較低)的先驅代表。而作者的這種宗教觀點,符合法國的主流宣傳的理性特點,也很適合我們中國的國情。我大膽猜測這一部分如果是美國作者,那將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宗教和哲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中水乳交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哪怕沒有宗教,最底線也應該理解宗教地存在。
3.「畢加索已經死了,但是多虧了他的素描和油畫,他仍然活著。他給我們的世界留下了一道他的痕迹,一道包含著他的性格的痕迹。」
生與死,靈與肉,多少說不清道不明的,這一句便說清了。肉身會死,靈魂不滅。
而且這句話蘊藏了充沛的正能量,我們可能失去我們的肉身,但是我們還可以努力,做到在這世界上留下我們的痕迹,也就是我們的作為。
4.「試著去看到幸福!當幸福出現的時候,去關注它,去捕捉它,去感受它。」
我們總是遇到感嘆自己不幸的人,卻不太聽到說自己很幸福的言論。人們總是對不幸很敏感,卻無法感受到幸福的來臨。這大概就是人的無休止的慾望在搗鬼吧。所以,對於幸福我們應該做的是捕捉。
雖然說整本書中還是有一些觀點從哲學角度來說並不夠至高要求,一些章節僅僅列舉了該怎麼做的條款,略顯簡單。但是總體來說還是瑕不掩瑜的。
孩子要閱讀什麼樣的書籍?閱讀是指深層閱讀。對於孩子來說,比讀很多不經挑選的書籍更好的應該是讀一些文、史、哲、思等類的書籍。孩子閱讀的讀物需要我們引導,作為老師及家長我們有責任做好挑選。
關於公眾號不發火做媽媽:我們是兩個愛生活,愛藝術的媽媽;我們也是愛學生,愛童真的老師。我們是一對好閨蜜,願和你們分享我們的教育和人生的小故事。


TAG:不發火做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