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釋一段經文的大義
略釋一段經文的大義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的一段經文,比較詳細地敘述了釋迦佛的修行方法與過程,也給我們指出了修行的方法,很有啟發,故略釋經文大義。
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等,共自嘆已,而白佛言:世尊,此秘要最上法門,於何佛聞,師何佛學,依之修行獲大神通得大菩提?
世尊告曰:汝等有大智慧,作如是問,汝等諦聽,當為汝說。我於過去無量劫中,與金剛大平等菩薩、金剛大身菩薩、金剛大辯菩薩、金剛大意菩薩、金剛大三摩地菩薩、金剛大降魔菩薩而為上首,及十七大菩薩並無量菩薩等,向於大毘盧遮那如來所,聞如是法,作如是觀,秘密修行,得成正覺。過去諸佛,若不依此法門,無由得證於菩提。
彌勒菩薩等,聞佛所說,咸生歡喜,復白佛言:世尊大慈大悲,見垂哀愍,我誓修行求無上覺,唯願世尊,分別演說,秘密法門。
世尊告曰:汝等諦聽,當為汝說。我生王宮,至年十六,因游四門,見老病死,及見沙門,遂悟無常,輪迴不息。年至十七,夜半踰城,到畢缽羅林。於其林中,一十二年苦行修行,每一年中,苦行各別。一年林中,持缽而食,林中多有樹神。一年食其草根。一年食其雜果。一年食其雜葉。一年食其香汁。一年食冐悉底也。一年食吉祥果。一年日食棗一顆。一年日三時飲水。一年日二時飲水。一年樹下習禪不起,以手構者果葉而食。一年坐禪食氣。
至第十二年,極苦修行,未成正覺。乃有過去毘婆屍佛等,垂大慈悲,勅大弟子遂告吾曰:我是過去六佛大弟子也,奉佛教勅,故來相告,太子如斯,苦行修行,終未能證無上菩提,太子速離宴座,食於乳麋,經於一月,再詣本座,必證菩提。言訖,忽然不見。
吾乃依教奉行,卻詣本林,而坐之次,乃自思惟,空中告曰:我苦行一十二年,未證菩提,乃有聖者語我,我是過去六佛大弟子也,今日卻詣本林,依何行願,作法法門,得成正覺?言訖,過去六佛,應聲即至,而告之曰:大善男子,若要成正覺,須詣菩提樹,依過去諸佛秘密觀門課誦修行,經一十二月,決成正覺。
吾聞說是已,依教奉行,果證菩提。汝等若不依此秘密觀門課誦修行,終不成於無上菩提。
經文釋義:
釋迦佛作菩薩時,與諸大金剛菩薩,及無量菩薩,於毘盧遮那如來所,得聞秘密最上法門,依之而修,得成正覺。
問:如何是毘盧遮那如來?
答曰:毘盧遮那如來,即是自性,即是自心是,即是諸人的無相真心,即是諸人的妙明真心,這個毘盧遮那如來,是絕待無對的真我,而非人我相對的他人。切莫把毘盧遮那如來當作「人我相對的神靈個體」,若作「人我相對的神靈個體」,即是著了我相、人相。著了我相、人相,那麼,眾生相、壽者相則接踵而至。落入四相,墮入輪迴,不成正覺。
經中所說,我與諸大菩薩,往毘盧遮那如來所,即是往自心也,或雲往自性也,或雲回歸自心,或雲回歸自性。離了自性,遠行他方,則不名往毘盧遮那如來所,而是逸心向外,是名外道,不名菩薩。我與諸大菩薩,往毘盧遮那如來所,即是棄塵向覺,即是返本還源。往如來所,向自心也。向自心體,則成正覺。背自心體,即成輪迴。
問:如何是「聞如是法,作如是觀,秘密修行」?
答曰:「於大毘盧遮那如來所,聞如是法,作如是觀,秘密修行,得成正覺。」於如來所,於自心處,方能「聞如是法,作如是觀」。不於如來所,不明此心體,則不能「聞如是法,作如是觀」。世人不知此心,故稱秘密。世人不知,唯我獨知,唯我獨行,是名秘密修行。秘密非秘密,只是人不識。六祖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自己的當下,即是此心。此心是佛教的大秘密。行此心行,是名秘密修行。
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皆於如來所,聞如是法,作如是觀,修如是行,方成正覺。不於如來所,不至此心地,則不得「聞如是法,作如是觀,秘密修行」,則不成正覺。
三世諸佛,一切教化,只是讓我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回歸到這個自心實相,回歸到這個自性凈土。
釋迦佛自述自己的出家因緣,及十二年的苦行。釋迦佛見生老病死之相,因此而發心出家修行,誓求解脫。釋迦苦行,一十二年,「每一年中,苦行各別。一年林中,持缽而食,林中多有樹神。一年食其草根。一年食其雜果。一年食其雜葉。一年食其香汁」等等。
問:十二年苦行,每年所食,各不相同。如何是太子每年的食物?是食草、食果、飲汁、飲水、食氣等等嗎?
答曰:「林中多有樹神」,這個「林中」,也不是木頭林,是人的心相叢林。樹神者,心識也,污染也。譬如世人,最初信佛,他所信的基本上是鬼神教,也可以說,在信仰佛教的某個階段上,簡直是滿腦子都是鬼神觀念,他是用鬼神觀念而探索世界的真相。
食草根,食草果,食草葉,皆屬食草。草者,是非也,糾結也,是非也。食草,即是用是非觀念而探索世界的真相。食吉祥果,即禪定也,吉祥也,試圖用禪定的方法而探索世界的真相。再到後來,唯獨飲水,即不染世事也。再到最後,水也不飲,服氣而已。也就是說,在修行的過程中,功夫越來越細,到了最後,表面上看來,那是安祥了,然而,內心的深處,則污染依舊。就像挺拔雪山,一片潔白,純然無雜。然而,這白雪之下,依然是土,依然是草,依然是穢。釋迦十二年苦行,依然不能上下一貫,十方同真。
我們看了這段經文,千萬不要作事實考量,以為釋迦修苦行時,一年食草根,一年食雜果,一年食雜葉,一年食香汁,乃至飲水食氣,按照順序食,佛就是這樣吃出來的。因此,學佛的人,便跑到山上,做個食草食果、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若人這樣依文解義,那真成了三世佛冤。
修行人,以法為食。釋迦修習外道時,他所修的法,是外道法,他所進的食,是外道法食。
釋迦十二年苦行,修行了所有的外道法,結果,還是不得解脫。這就告訴人們,心外求法,有為造作,無論用什麼功夫,無論成什麼樣子,有為造作終必壞,皆不能成就無上正覺。
釋迦苦行,正當走投無路時,毘婆屍佛,垂大慈悲,勅大弟子,前來相告,如何修行。我們見到這樣的經文,切不可打這樣的妄想,佛在遠方,令大弟子,前來相告,如何如何。其實,佛令弟子,前來相告,即是自心之中,生起正念,前來告知,如何修行。
佛是心體,菩薩是妙用。菩薩從佛而來,正念從心而起。譬如,宴坐之時,幻相現前,令人難安。正於此時,心生一念,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正念,是從佛而來的菩薩,或雲這一正念,是從心而起的正念。教下記載這個事,常常運用隱喻,記曰:正於此時,釋迦佛勅大弟子,前來告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是宗下記載此事,則用直指,記云:正於此時,自心之中,生出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生這一念的妙明真心,即是諸佛,所生的這一念,所起的這一用,即是佛子,亦名菩薩。念從心起,菩薩從佛來。心即是佛,正念即是菩薩。切莫到心外去找佛菩薩。佛與菩薩,不是他人,只是諸人自己。
問:毘婆屍佛,勅大弟子,前來相告,言訖,忽然不見。又是何義?
答曰:毘婆屍佛,勅大弟子,前來相告,言訖,忽然不見。我們見到這一段經文,切不可打這樣的妄想,佛菩薩有神通,會隱身術,忽然現前,忽然消失。若打這樣的妄想,若信這樣的妄想,則百千萬劫,不成正覺。猶如有人,宴坐之時,浮現出了一位菩薩,忽然之間,這位菩薩又不見了。這位菩薩,不從外來,生從心生,滅歸於心。此心廣大無邊,哪裡有什麼外?既然無外,哪有什麼外來?毘婆屍佛,勅大弟子,前來相告,言訖,忽然不見,這正是行者自心的現相。應聲,當下現前。言訖,忽然不見。自家心念,正是如此。念生之時,歷歷目前,正是當下現前。念滅之時,了無蹤跡,正是忽然不見。剛才的那一念,他去哪裡了?怎麼找不到了?無不從從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此法界者,此心也。此心廣大無邊,靈通十方,是一真法界。法界萬相,豈能出得方寸之間?祖師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釋迦自云:當修何法,得成正覺?言畢,過去六佛,應聲即至,告之曰:「大善男子,若要成正覺,須詣菩提樹,依過去諸佛秘密觀門課誦修行,經一十二月,決成正覺。」也就是說,若欲證得無上正覺,當須依般若而行。不依般若而行,則不能證得無上正覺。般若,或曰大智慧,以菩提樹而表之,故云「若要成正覺,須詣菩提樹」,於菩提樹下,用觀門與課誦的方法,經一十二月,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證覺,或曰決定證得自心實相。
問:如何是諸佛秘密觀門課誦?
答曰:千佛萬佛,只是一佛。經云:「一切諸佛,同一法身。」諸佛秘密觀門,即是法身秘密觀門。法身秘密觀門,即是觀自性法身,即是觀自心實相。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是觀自性的法門,門門皆是觀自心的法門,所以說,諸佛秘密觀門,只是觀心法門。
觀而不誦,則會落入觀境,不得出離。四禪八定,便是觀而不誦造成的。落在四禪八定,不得成就正覺。何以故?妄念不動時,便會落入靜境。妄念紛飛時,又會落入動境。微妙現前時,則會落入微妙,總之,觸境即落,皆成繩索,所以說,必須有個課誦,打破定境,使其根塵脫落,真心現前。這時,若能識得這個無相真心,便是證得無上正覺。
問:如何是課誦?
答曰:持名念佛是課誦,秘密持咒是課誦,般舟三昧是課誦,禮佛拜佛是課誦。總之,凡是打破動靜兩相的修行方法,皆是一個具體的課誦。
觀門,是體會。體會什麼?體會這個了了常明、貫通十方的心。課誦,是掃蕩。掃蕩什麼?掃蕩動靜兩相,掃蕩一切妄想境界。把觀心與課誦結合起來,就是諸佛秘密觀門課誦,依此而修,定成正覺,皆能證得這個不生不滅的本真的自己。
心中心密法,特彆強調「諸佛秘密觀門課誦」,這也就是心中心密法所強調的「秘密持咒,心念耳聞」的方法。心中心密法,就是「諸佛秘密觀門課誦」,就是觀心與課誦的結合,依法修行,能夠迅速證得無上正覺。《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云:「依過去諸佛秘密觀門課誦修行,經一十二月,決成正覺。」心密三祖母音老人說:「我們心中心法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是很快,說一千座已經是放寬了,尺度放寬了。實際講來不需要一千座,只要你時時刻刻真用心,就是我們上座時要死心塌地念念不生,死心塌地心念耳聞。念咒是心念,不是嘴念,耳朵要聞,聽得清清爽爽,要能把大腦思想抓住不動,才容易入定。下座時,綿密觀照,看著念頭起處,不跟念頭跑。境界當前,不為境界所動。這樣做功夫很快,三百座乃至五百座就能打開本來見到本性,這個法是見性很快的。」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