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漱溟: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梁漱溟: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梁漱溟: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按我的理解,道德就是生命的和諧。普通一般人對道德有三種不同的誤解:

第一,認為道德是拘謹的。

拘謹都是遷就外邊,照顧外邊,求外邊不出亂子,不遭人非議,這很與鄉愿接近。所謂道德,並不是拘謹;道德是一種力量,沒有力量就不成道德。道德是生命的精彩,生命發光的地方,生命動人的地方,讓人看著很痛快,很舒服的地方,這是很明白的。

我們的行動背後,都有感情與意志的存在(或者都有感情要求在內)。情感要求越直接,越有力量;情感要求越深細,越有味道。反過來說,雖然有要求,可是很迂緩,很間接,這樣行動就沒有力量,沒有光彩。還有,情感要求雖然是直接,但是很粗,也沒有味道。

梁漱溟: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第二,認為道德是枯燥的。普通人看道德是枯燥的,彷彿很難有趣味。這是不對的。道德本身就是有趣味的。所以說「德者得也」;凡有道之士,都能有以自得——人生不能無趣味,沒有趣味就不能活下去。人之趣味高下,即其人格之高下,人格高下,從其趣味高下之不同而出;可是,都同樣靠趣味,離開趣味都不能生活。

道德是最深最永的趣味,因為道德乃是生命的和諧,也就是人生的藝術。所謂生命的和諧,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諧;同時亦是我的生命與社會其他人的生命的和諧。所謂人生的藝術,就是會讓生命和諧,會做人,會做得痛快漂亮。普通人在他生命的某一點上,偶爾得到和諧,值得大家佩服讚歎,不過這是從其生命之自然流露而有,並未在此講求,所以與普通人不同。

儒家聖人讓你會要在他的整個生活——舉凡一顰一笑一呼吸之間,都佩服讚歎,從他的生命能感受到感動變化。他的生命無時不得到和諧,無時不精彩,也就是無時不趣味盎然。我們在這裡可以知道,一個人常對自己無辦法,與家人不調和,這大概就是生命的不和諧,道德的不夠。

第三,認為道德是格外的事情,彷彿在日常生活之外,很高遠的、多添的一件事情。而其實只是在尋常日用中,能夠使生命和諧,生命有精彩,生活充實有力而已。道德雖然有時候可以發揮為一個不平常的事;然而就是不平常的事,也還是平常人心裡有的道理。道德並不以新奇為貴,故曰庸言庸行。

梁漱溟: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道德為人生藝術

普通人對於道德容易誤會是拘謹的、枯燥無趣味的、格外的或較高遠的,彷彿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按道德可從兩方面去說明:一面是從社會學方面去說明,一面是從人生方面去說明。現在我從人生方面來說明。

上次所說的普通人對於道德的三點誤會,由於他對道德沒有認識使然;否則,便不會有這種誤會。道德是什麼?即是生命的和諧;也就是人生的藝術。所謂生命的和諧,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諧,同時,亦是我的生命與社會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諧。所謂人生的和諧。所謂人生的藝術,就是會讓生命和諧,會做人,做得痛快漂亮。

凡是一個人在他生命某一點上,值得旁人看見佩服、點頭、崇拜及感動的,就因他在這個地方,生命流露精彩,這與寫字畫畫唱戲作詩作文等做到好處差不多。不過,在不學之人,其可歌可泣之事,從生命自然而有,並未於此講求。然在儒家則與普通人不同,他注意講求人生藝術。儒家聖人讓你會要在他整個生活舉凡一顰一笑一呼吸之間,都感動佩服,從而他使你的生命受到影響變化。以下再來分疏誤會。

梁漱溟: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說到以拘謹、守規矩為道德,記起我和印度泰戈爾的一段談話。在民國十三年時,泰戈爾先生到中國來,許多朋友要我與他談話,我本也有話想同他談,但因訪他的人太多,所以未去。待他將離北平時,徐志摩先生約我去談,並為我們做翻譯。到那裡,正值泰戈爾與楊丙辰先生談宗教問題。楊先生以儒家為宗教,而泰戈爾則說不是的。當時徐先生指著我說:梁先生是孔子之徒。泰戈爾說:我早就知道了,很願聽梁先生談談儒家道理。我本無準備,只就他們的話而有所辨明。

泰戈爾為什麼不認儒家是宗教呢?他以為宗教是在人類生命的深處有其根據的,所以能夠影響人。尤其是偉大的宗教,其根於人類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其影響更大,空間上傳播得很廣,時間上亦傳得很久遠,不會被推倒,然而他看儒家似不是這樣。彷彿孔子在人倫的方面和人生的各項事情上,講究得很妥當周到,如父應慈,子應孝,朋友應有信義,以及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等,好像一部法典,規定得很完全。這些規定,自然都很妥當,都四平八穩的;可是不免離生命就遠了。因為這些規定,要照顧各方,要得乎其中;顧外則遺內,求中則離根。

因此泰戈爾判定儒家不算宗教;而很奇怪儒家為什麼能在人類社會上與其他各宗教卻有同樣長久偉大的勢力!我當時答他說:孔子不是宗教是對的;但孔子的道理卻不盡在倫理綱常中。倫理綱常是社會一面。《論語》上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有這一層一層的內容,我們雖不十分明白,但可以看出他是說的自己生活,並未說到社會。

梁漱溟: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又如《論語》上孔子稱讚其門弟子顏回的兩點:「不遷怒,不二過」,也都是說其個人本身的事情,未曾說到外面。無論自己為學或教人,其看重之點,豈不明白嗎?為何單從倫理綱常那外面粗的地方來看孔子呢?這是第一點。還有第二點,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穩,得乎其中。你看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氣很大,很豪放,不顧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為,對裡面很認真;好像各趨一偏,一個左傾,一個右顧,兩者相反,都不妥當。然而孔子卻認為可以要得,因為中庸不可能,則還是這個好。其所以可取處,即在各自其生命真處發出來,沒有什麼敷衍遷就。

反之,孔子所最不高興的是鄉愿,如謂:「鄉愿,德之賊也。」又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鄉愿乎!」鄉愿是什麼?即是他沒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會上四面八方卻都應付得很好,人家稱他是好人。孟子指點得最明白:「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那就是說外面難說不妥當,可惜內里缺乏真的。狂狷雖偏,偏雖不好,然而真的就好。——這是孔孟學派的真精神真態度,這與泰戈爾所想像的儒家相差多遠啊!

泰戈爾聽我說過之後,很高興地說:「我長這樣大沒有聽人說過儒家這道理;現在聽梁先生的話,心裡才明白。」世俗誤會拘謹,守規矩為道德,正同泰戈爾的誤會差不多。其實那樣正難免落歸鄉愿一途,正恐是德之賊呢!

梁漱溟: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誤以為道德是枯燥沒趣味的,或者與誤認拘謹守規矩為道德相連。道德誠然不是放縱浪漫;像平常人所想像的快樂彷彿都在放縱浪漫中,那自然為這裡(道德)所無。然如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諧,而非拘謹守之謂,即生命和諧中趣味最深最永。「德者得也」,正謂有得於己正謂有以自得。自得之樂,無外面的什麼條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我曾說過人生靠趣味,無趣味則人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況講到道德乎?這於道德完全隔膜。明儒王心齋先生有《樂學歌》(可看《明儒學案》),歌曰:「樂學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其所指之學,便是道德;當真,不樂就不是道德呀!

道德也不是格外的事。記得梁任公先生、胡適之先生等解釋人生道德,喜歡說小我大我的話,以為人生價值要在大我上求,他們好像必須把「我」擴大,才可把道德收進來。這話最不對,含著很多毛病。其實「我」不須擴大,宇宙只是一個「我」,只有在我們精神往下陷落時,宇宙與我才分開。如果我們精神不斷向上奮進,生命與宇宙通而為一,實在分不開內外,分不開人家與我。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時實分不出我與他(孺子)。「我」是無邊際的,哪有什麼小我大我呢?雖然我們為人類社會著想,或為朋友為大眾賣力氣,然而均非格外的,等於我身上癢,我要搔一搔而已。


◎本文摘自梁漱溟《我的人生哲學》,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解惑丨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
豐子愷:最長情的執著,是回家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