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張良能夠善終?
自古以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少良臣將才與帝皇一起建立了功業,卻最後發現與君只能共苦難,卻不能共享天下,落得個悲慘的下場。想想當年,張良、韓信、蕭何在劉邦建立漢朝過程中文能定國邦,武能驅敵寇,為大漢天下奠定了立下了巨大的功勞,被稱為漢初三傑。但豈料劉邦登基以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利,開始對以前的打天下的功臣進行打擊,韓信、彭越、英布一個個曾經與劉邦打天下的大將,最後卻成為劉邦的刀下魂。可偏偏有這麼一個人不但沒有受到劉邦的迫害,還可以一直安享晚年,他就是張良。
劉邦是一個性格充滿猜疑的人,按理說貴為漢初三傑的張良功高震主,影響力頗大,劉邦應該顧忌才對,,為何劉邦對張良如此放心,不忍心痛下殺手呢?而且連性格猜疑和殘忍的呂后居然也是十分信任張良,那麼劉邦夫婦為何不殺張良?
一、張良淡泊名利,不貪戀權力。「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是劉邦對張良的高度評價,可見張良的神機妙算。但是在幫劉邦打下天下後,他認為滅秦復仇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自己的身份也由平民官拜列侯,更是目睹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結局,他深知與君主只能共苦難,不能共享利益的道理。深怕重蹈覆轍,而且年老病多,更是不敢貪圖榮華富貴,只是一心追求淡泊名利,拋棄政治紛爭,修心養性,這樣的性格讓劉邦夫婦甚是放心。
二、張良空有高功,典型的有功無權的謀士。與韓信的「多多益善」等人相比,張良基本上屬於無職無權的,他在劉邦的身邊就是個謀士,雖然勞苦功高但始終都未向劉邦謀取什麼職位,這與韓信、蕭何向職位索取的職位是截然不同的,對張良這種沒有職務的人,劉邦夫婦不會擔心有一呼百應,陰謀造反的情況發生。
三、張良多次救劉邦於危難之中。楚漢爭霸,鴻門宴上,危機四伏,項羽隨時揮劍於脖頸,就是張良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認清形勢,低下姿態,與項羽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積極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令樊噲勸諫項羽,使劉邦在鴻門宴得以脫身,並使的謀士范增與項羽的嫌隙增大,成功挑撥了項羽的君臣關係。
四、張良助呂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呂后見劉邦寵幸戚夫人,害怕立劉如意為太子,自己兒子不能繼承大統,曾向張良請教計謀,張良之後為呂后能夠保住太子之後親自請出了商山四皓為劉盈說情,劉邦覺得劉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動,於是打消了廢太子執念。從此,呂后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而張良自然成為呂后要感謝的大功臣。
以史為鑒,功成而能淡泊名利全身而退如張良者寥寥無幾,功臣名將大多受名利所累難有好的結局。


TAG:飛不起的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