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寧石拱橋趣談

周寧石拱橋趣談

來源:陳貴忠

在中國,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幾千年來,石拱橋遍布祖國山河大地,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發達而長足發展,石拱橋成為我國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為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橋,能經得起天災戰禍的考驗,歷千百年而不壞,不僅是作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變,可以稱作奇蹟。位於閩東的周寧縣山高谷深,溪澗密布,給陸路交通帶來許多困難,橋樑成為交通重要的連續點。周寧橋樑數量眾多種類齊全,有古樸的石板橋,僅東洋溪上現存的就有端源橋、坂頭橋、南坂南門橋、仙溪織女橋;有壯觀的木拱廊橋,如禾溪三仙橋、八蒲登龍橋;有宏偉的鋼筋混凝土橋;有美麗的石拱橋。

古道上的石拱橋

周寧境內鄉村星羅棋布,古道縱橫交錯,幾乎每條道路上都有石拱橋。川中村的三孔石拱橋建於宋代,鸞溪橋於元末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水毀,後多次重建,1969年拆建為公路橋。杉洋村有五座古老的石拱橋,都是上承、實腹式拱橋,短的十六七米,長的四十多米,橋面寬三四米。

由於年代久遠,大多數古橋修建的年代已無法考證。周寧詹氏始祖秀嚴公於唐咸通二年(861)定居豪陽。建村後,詹氏先祖就在村外的豪陽溪上修建了石拱橋,這是周寧通往壽寧古道上無數橋樑之一,橋身由卵形的溪石拱成,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迹,至今堅如磐石。曾幾何時,桑藤悄然爬上橋身,與石拱橋融為一體,溪流兩岸杜鵑花、連翹花、桃花競相怒放,將溪畔渲染的五彩繽紛。「彩虹是天上的橋,而石拱橋則是人間的虹。水上拱橋,長虹卧波。石拱橋默默地見證了從橋上走過的每個行人,從橋洞穿過的每一次日出日落。一座橋,一條路,一段記憶。」

純池鎮有一個因橋得名的村莊三門橋村,村旁有兩溪交匯,儒源溪自西向東款款而來,井前溪由北向南緩緩而至,匯合處河面寬40多米。清朝末年,該村的葉氏和吳氏聯手,從河岸向河中央砌起石壩和石墩,將河面一分為二,再搭起一座木橋,橋北通往壽寧鳳陽,橋南通往福安穆陽,橋中間經石壩進村直達純池,通往政和方向。民國13年(1925),一場洪水沖走了木橋。葉氏和吳氏再次聯手廣募資金,在原址上建起雙孔重檐歇山頂木拱廊橋,橋長43米,寬6米,廊屋修了三個門,三門橋從此叫開了。1935年冬,一夥土匪洗劫了三門橋村後將橋樑燒毀。1968年,村民第三次聯手,在原址建造雙孔石拱橋。1969年8月16日,盛夏的一場特大山洪再次沖壞了橋身。1971年,雙孔石拱三門橋又一次飛架兩岸。2006年,村民對橋身進行加固和裝飾,成了現在看到的石拱廊橋。

赤岩村東面通往政和的古驛道上有一座久負盛名的虹橋,如一道亮麗的彩虹橫跨梅溪之上。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642年)建的是木拱廊橋。嘉慶十六年,太學生謝聯元、呂振茂、祝鷹等集資重建。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謝春榮獨資改建石拱廊橋。該橋的重檐歇山頂閣樓正中有慈禧太后御筆「自求多福,歲歲平安」匾額,五個藻井中的彩繪及書法堪稱一絕,描繪三國演義、包公斷案、岳飛、陶淵明、孟浩然的故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公路上的石拱橋

1958年6月,周寧縣政府集全縣之力,抽調大批勞力投入302省道賽(岐)浦(城)公路周寧段44.5公里建設,至1959年5月1日建成通車,改變了周寧交通閉塞的歷史,加快了山海物資交流,促進山區經濟初步發展繁榮。省道上的七步石拱公路橋就建成於1959年,大橋兩側豎立「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石碑,彰顯著鮮明的時代氣息。2017年,該橋被拆建成更寬的鋼筋混凝土橋。302省道修通後,縣域內掀起修路大潮,當年修建的公路橋大都是石拱橋。

紅色石拱橋

苧園坪村地處大山深處的竹洲山中,湍急的龍亭溪從官山浩浩蕩蕩一路南下,在竹洲山的延嵬轉過一個回頭灣,竹洲山正好被龍亭溪環抱,這裡地勢險要,幾乎沒有平地,耕地很少,農耕條件非常惡劣。清道光二年(1822年),雷姓畲族兄弟從福安樺壟頭村遷入,長期以來,村民受盡土匪地主惡霸的剝削欺壓,苦不堪言。1932年,革命的星星之火從福安傳到這個偏僻的小村,福安黨小組指派陳佛蘭同志到苧園坪成立黨支部,發展地下黨組織。1933年3月,中共福安縣委詹如柏書記在苧園坪村建立貧農團、婦女會等群眾組織。1934年3月,該村成為寧壽縣蘇維埃政府駐地,1935年成為中共周墩東北區委駐地,並在附近的暗壟洞和清水壑分別建立紅軍修械廠和後方醫院,村莊成為福壽周革命交通站、活動中心,還在此成立閩東遊擊第十三支隊。1935年葉飛、阮英平等同志在苧園坪白鼻岩山洞內召開50多人的軍事會議。1936年11月,葉飛同志在三灣戰鬥中受傷,雷承波、鄭步滿等同志將其藏在村邊赤壠灣的山洞裡治療。正是由於這裡的革命活動如火如荼,引來了國民黨的血腥鎮壓。僅1936至1937年的一年時間裡,國民黨3次到苧園坪村圍剿紅軍,全村的16座房子全被燒光。解放後,政府多次撥款為村民修房建學校,1982年省政府又撥款7萬元在水流湍急的龍亭溪上建成長46米、距水面30多米的單孔石拱橋,大橋如彩虹般飛架於兩岸的峭壁間,結束了靠竹筏過渡的歷史,也見證了這片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史。

在龍亭溪上還有一座石拱橋。以前,從渡頭村過龍亭溪有一座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木拱廊橋叫回龍橋,《周墩區志》記載:橋「高十五丈,長十七丈,兩邊石嶂深險異常。」民國25年(1936年)中秋,周墩紅軍為了阻擊福安方向的國民黨軍,無奈將該橋和上游的靈鷲橋焚毀。1966年12月,省老區根據地建委撥專款4.5萬元,在原回龍橋下游50米處建雙孔石拱公路橋,取名東方紅大橋,橋寬4米,長70米,由周寧縣的葉申禮同志設計,1968年元月竣工。該橋通往革命老區村江源,與壽寧大石相通。

添彩的石拱橋

1986年3月,原省委書記葉飛同志欣然為剛建成的浦源鯉魚溪公園題名。進入公園內,只見一座古色古香的五孔石拱橋靜靜地卧在仙姑池上,與周邊的景物相映成趣。青青山色,淡淡溪漣,裊裊炊煙,依依池柳……斑駁的石拱橋在江南煙雨里總能構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畫。「陌生的擦肩而過,熟悉的相視寒暄,偶然的一見傾心,相戀的挽手相伴,等待的舉目張望,分別的離愁別緒……每一個畫面皆能成詩。」

最長的石拱橋

漂流勝地溪口村有一座周寧縣最長的三孔石拱橋,該橋始建於1971年,1974竣工,橋長115米,距水面10米,寬5米。石欄上刻著「艱苦奮鬥」「共產黨萬歲」「自力更生」「毛主席萬歲」等標語。修建這樣一座大橋,除了政府的3.3萬元撥款,其餘全靠村民籌工籌勞,眾人在方圓5里的山上開採石料,到周邊各村購買木料,整整用了三年時間才將橋樑建成,橋上的標語正是當年建橋精神的真實體現。

鎖風水的石拱橋

在許多村莊的水口處往往建有石拱橋,這些橋除了通行還有一些特殊的職能。中國人重視風水,藏風聚氣是風水術的基本原則,早在春秋時期就形成水口最聚氣的觀點,來水口乃天門,出水口為地門,水口講究「緊如葫蘆喉」。調理鎖住風水的建築有塔、亭、閣、坊等,而橋樑是首選,拱橋如弓,平橋如劍,還有斬妖伏魔的用意。在來水口建橋,可以指引財氣進入村中,在出水口(水尾)建橋,能形成關鎖,阻止村內的財氣、福氣外流。條件好些的村莊還會在橋上建廊屋,內設神龕,供奉真武大帝、觀世音及當境土主等,橋樑又兼具了廟宇的作用。

只為歇腳的石拱橋

石拱橋下的橋洞是可以遮陽蔽雨的,智慧的勞動人民放大了橋洞的作用,專門建一座石拱橋當路亭。在周寧仙風山的麻嶺古道上就有這樣一座石拱涼亭----金剛亭。該亭象一座石拱橋橫跨在古道上,橋洞呈東西走向,石拱凈跨3.6米,高2.8米,寬4.2米。亭兩旁安放石板供行人歇息。據《周寧縣交通志》記載,該亭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七月,由浦源上洋村張貢十(即張玉政)獨資建造。

只有拱圈的石拱橋

建造石拱橋是件技術活,不同跨度的橋樑有不同的砌法,應根據拱圈跨徑、矢高、厚度設計拱圈砌築程序,通常先搭拱架再砌拱圈最後修橋面。龍亭溪末端周寧與福安交界處有一座只有拱圈的石拱橋,驢友們形象地稱它彩虹橋。造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樣都行不通。也許是巧合,之後周寧就很少建造石拱橋了,新橋幾乎都是鋼筋混凝土橋,許多有歷史價值的石拱橋像城關的鳳凰橋一樣最後落個被拆的命運。

每座橋都有前世今生,每顆橋石都凝聚著建設者的汗水和智慧,每場洪水都是歷練,每次過橋都應感恩。「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穿越了千年的文化之音縈繞在耳邊,不失清婉。石拱橋,伴著河水汩汩流淌,默默書寫一方水土的滄桑歲月,令人感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寧浪淘沙 的精彩文章:

乾涸的百丈漈瀑布
周寧洋頭村風采拾零

TAG:周寧浪淘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