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媒:美六名科學家結束火星模擬項目「出關」

美媒:美六名科學家結束火星模擬項目「出關」

(原標題:美媒:美六名科學家結束火星模擬項目「出關」_《參考消息》官方網站)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道美媒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支持的一個研究項目的6名研究對象今天結束了「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這些人自今年1月以來一直被「關」在夏威夷一座偏遠火山下一處環境類似火星的居住點。

據美聯社9月17日報道,這個團隊由四名男性和兩名女性組成,他們參與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一項長期太空任務將對宇航員產生何種心理影響。

報道稱,研究數據將幫助NASA選擇具備恰當的屬性組合的個人和團隊,具備這些屬性的人能更好地應對兩到三年的火星之旅中面臨的壓力、隔絕狀態和危險。NASA希望到本世紀30年代能將人類送到這顆紅色星球上。

報道稱,位於比格艾蘭的冒納羅亞火山是全球最大的活火山。這些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在這座火山腳下的一個遼闊平原上與世隔絕地生活了8個月。在完成預定工作後,他們盡情享用著菠蘿、芒果和木瓜。在隔離期間,團隊成員無論何時離開他們生活的小型圓頂建築物,都需要穿上宇航服,且必須與其他成員一起行動。在模擬的火星之旅中,他們主要吃凍干食品和罐頭食品。

他們與外界的所有通信都有20分鐘的延遲——這是信號從火星傳輸到地球所需的時間。團隊成員還要完成任務,包括開展地質調查、繪製研究圖紙和維護他們自給自足的住處,就像他們真的生活在火星上一樣。

報道稱,該項目是NASA資助的、在夏威夷太空探測類比和模擬中心開展的6項系列研究中的第5項。NASA已為這些研究投入了約250萬美元。

報道稱,團隊成員會做一些旨在衡量他們的適應度和壓力水平的遊戲,還會寫日誌記錄個人的感受。

他們還佩戴著專門設計的感測器,這種設備能測量音量以及他們在這個1200平方英尺(約合111平方米)大的生活空間中與其他人的距離。

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夏威夷大學教授基姆·賓斯特德說,這一設備能感應到人們是否試圖避開彼此,或者是否在一場爭論中「針鋒相對」。

賓斯特德說:「首先,我們知道,即使在最好的團隊中也是會發生衝突的。因此,真正重要的是擁有這樣一個團隊:不管在個體層面還是在整體層面適應性都很強,能正確對待衝突並成功解決。」

報道稱,該項目還測試了幫助團隊成員應對壓力的方法。當他們覺得不堪重負時,可使用虛擬現實設備把自己「帶到」熱帶沙灘或其他熟悉的場景中。

6名實驗參與者在模擬火星居住點的圓頂建築物前慶祝實驗任務完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網站)

【延伸閱讀】英媒:「火星夢」開啟人類新太空時代

英國金融時報網8日發表署名約翰·桑希爾撰寫的題為《「火星夢」開啟人類新太空時代》的文章。文章說,億萬富翁熱衷太空探索只是怪癖和虛榮心在作怪嗎?湧入太空項目的大量投資也許將創造出蓬勃的外星經濟。

尚在苦哈哈地謀生的人們,理所當然地會認為,億萬富翁們最近熱衷的太空探索,是他們的怪癖加上虛榮心在作怪。

即使像科幻小說家金·斯坦利·羅賓遜這樣的太空浪漫主義作家也懷疑,是不是對超級富豪們來說,太空旅行就跟蹦極差不多?

但很有可能,湧入太空項目的大量投資終將會創造出一種朝氣蓬勃的外星經濟,這將激發創新、鼓勵國家與公共及私營行業間的協作、以及拓展人類的想像空間。也許我們真的剛剛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太空時代。

高盛在最近一份報告中稱,隨著衛星革命的加速推進,以及投資者們對小行星採礦、太空製造和太空旅遊的探索,太空有望成為下一個投資前沿。該投資銀行預測,未來20年,太空經濟有可能發展成一個數萬億美元的市場。

新世紀太空探索:富豪們的蹦極遊戲?

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卡納維拉爾角的39A發射台是一個見證此次太空探索復興的絕佳地點。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和邁克爾·柯林斯就是從這裡搭乘火箭升空去執行歷史性的登月任務。

而由埃隆·馬斯克執掌的火箭製造公司SpaceX已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租下該發射台,租期20年。這家私營公司正在開展的項目是當今世上最雄心勃勃的發射計劃之一。

今年5月,我觀看了一枚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國際海事衛星組織一顆價值5億美元的衛星發射升空的過程。目睹火箭洞穿長空,一如既往地令我感到血脈賁張。

SpaceX是太空供給側革命的先鋒,該公司致力於開發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以大幅削減發射成本。在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旗下的私人太空公司藍源,創新的速度同樣日新月異。

隨著地球上聯網設備的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太空經濟的需求側也在發生轉變。大數據革命和物聯網助長了對衛星技術的需求,其中包括由體型較小、造價也較低的立方體衛星組成的星群。

查爾斯·博爾登是一位宇航員,曾4次乘坐太空飛機執行任務,在2009至2017年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博爾登承認最初他對一些太空企業家持懷疑態度。他不信任那些「商業空想家」,那些人覺得私營企業能把每件事都做得更好。

但博爾登說他已經開始欽佩這些公司的技術創造力、合作意願以及行動速度了。「我喜歡上了他們,」他說。「想要為SpaceX這樣的企業效力,需要敏銳得像某一種貓才行。他們的工作節奏令人難以置信。」

但太空探索的意義絕不只是取得投資的經濟回報。它還關係到深化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以及探索未知的領域。在這個層面上,太空企業家和政治領導人共同的遠大目標就是將人類送上火星。

馬斯克說過他要死在這顆紅色的星球上,而且不能是撞死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同樣設立了登陸火星的目標,并力爭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實現。

然而博爾登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唯一辦法就是讓參與太空探索的各方,包括中國人、俄羅斯人、歐洲人以及私營企業,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行。他說:「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但如果我們能夠繼續當今已有的國際合作,就會容易得多。」

這項任務無疑會因地緣政治競爭以及人們對太空軍事化的擔憂而受阻。然而過去17年來一直處於使用狀態的國際空間站表明,太空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與地球上的紛爭隔絕。第一次太空時代是由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和軍事需要推動的,而此次太空時代更多是受國際合作和商業動機的驅動。

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是一家位於華盛頓的諮詢公司,其首席執行官卡麗莎·麗絲坦森稱,每當涉及太空探索,通常就很難區分夢想家和瘋子。唯一實際的決定因素就是結果。

但她同時指出像馬斯克與貝佐斯這樣的企業家,在其他領域也取得了深遠的、開創性的矚目成就,如電動汽車業和在線零售業。「在太空探索上,能夠區分瘋狂與遠見卓識的往往只有時間,「克麗絲坦森說。」一個今天看似瘋狂的想法,在10年、15年、20年、或50年後可能會顯得了不起。」

(2017-09-08 11:19:02)

【延伸閱讀】過火星生活!港媒:中國花4億元在青海建首個「火星村」

參考消息網9月8日報道港媒稱,科學家和政府官員就在青藏高原推動雄心勃勃的火星項目的計劃達成一致。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6日刊登作者勞里·陳的報道《登火星有價格嗎?中國的火星模擬基地將斥資6100萬美元》稱,據近期擬定的項目藍圖顯示,中國內地計劃在位於在西北部偏遠地區的一片高原上修建「火星村」,大約斥資4億元人民幣。

來自青海省德令哈市——該基地的所在地——的科學家和政府官員召開會議商討推動實施該計劃,會後設定了上述預估數字。

媒體援引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主任劉曉群的話說,該項目將綜合旅遊和科學探索,但報道沒有說明該項目何時開始運營。

據一些政府官員此前稱,擬建的基地位於柴達木盆地——系青藏高原上的一片乾旱的沙漠地區,面積95000平方公里,那裡荒蕪且多岩石的地貌與火星的地理條件極為相似。

報道稱,該基地將由一個向公眾開放的大型火星主題旅遊地和模擬火星探索營組成,模擬火星探索營有配套的生存設備,有意者可體驗在火星上生活是一種什麼感受。

媒體援引劉曉群的話說:「人們一直夢想移居火星,我們希望提供一種高端體驗,讓人們體驗在外太空生活的實際感受。」他還表示希望,該基地今後可成為科研和教育中心。

報道稱,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自去年11月一直在進行策劃。青海省海西州政府當時簽署一項協議,允許中國科學院使用該基地。

德令哈市副市長張標表示希望,該項目將成為提振地方經濟的及時雨。

他說:「修建模擬火星基地具有重大科學和生態意義。該基地不僅可讓人們更多地了解火星和太空探索,還有利於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報道稱,儘管蘊藏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青海相比中國沿海地區一直在發展上嚴重滯後,青海省國內生產總值在中國各省中排名倒數第二。

策劃者們當前還希望利用該地區靠近河西走廊——位於鄰近省份甘肅——的優勢。河西走廊有多個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旅遊地。

報道稱,中國政府去年公布計劃,將在2020年啟動無人火星之旅。此外還有一些國家設立了模擬在火星上生活或模擬火星之旅的基地。

2015年,一項由美國航天局出資的科研項目讓6名科研人員在夏威夷的火星實驗室里生活了一年時間。2010年至2011年,一群志願者——其中包括一名中國人——在莫斯科的模擬宇宙飛船里生活了520天。據估算,地球和火星之間的往返時間為520天。(編譯/王超 )

這是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紅崖地區的模擬火星基地(9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博 攝

(2017-09-08 00:47:01)

【延伸閱讀】探月之後 出征火星--專訪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

新華社上海8月24日電 題:探月之後 出征火星——專訪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

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劉暢

隨著人類深空探測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火星的探測已成航天大國追逐的目標。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火星移民」可以實現嗎?人類能在火星上建起「第二個家園」嗎?強人工智慧將在「火星基地」建設中發揮什麼作用?中國火星探測計划進展如何?

2017上海書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火星科學概論》主編歐陽自遠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

在紅色的星球上,能實現藍色的夢嗎?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人類探測和登陸月球,只是跨出了門檻,我們始終沒有到達更廣闊的太陽系空間。」歐陽自遠說。探月工程技術積累和火星觀測研究讓人類具備了「離開自己搖籃」的能力。

太陽系中,金星和火星是離地球最近的兩大行星。各國航天機構均將探測重點瞄準火星。

歐陽自遠認為,火星最像地球:

第一,人類已經找到火星有液態水的記錄,乾涸的河道、湖泊,火星北半球的海洋盆地,陡坡塌方引起地下水湧出形成的沖積扇。最新研究顯示,火星上的水可能隱藏在地下。

第二,中國科學家林楊挺團隊關於火星隕石碳同位素研究認為,火星歷史上可能存在生命。

第三,火星有四季變化,火星上一天與地球上一天相近。

但是,火星與地球相比,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火星表面非常乾燥、年平均溫度零下六七十攝氏度、火星大氣稀薄、氣壓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歐陽自遠說,把火星改造得宜居可能還需要長時間努力。

據介紹,改造火星可能會實現,人類已提出一些改造火星的初步設想和行動方案。

首先,人為增加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增強火星大氣層溫室效應,提高火星表面溫度,使火星極區乾冰升華和水冰融化,乾冰升華增加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持續提高火星大氣壓;其次,極區水冰融化和地下水排出可在火星赤道區域保證水的自由流動,用於農業灌溉;再次,引種適宜在火星生存的植物,產生氧氣,改變火星大氣組分,建立火星表面生態環境,為在火星上自由行走提供條件;而後,建立「火星基地」,開展農牧業,實現糧副產品自給,建設能源和原材料工業設施,建設人類生活基礎設施;最後,實施火星旅遊或移民。

火星土壤里有很多紅色赤鐵礦,由於地表氣壓低、風速大,火星表面經常出現颱風,區域性沙塵暴有時引起全球性紅色沙塵暴,使火星看起來像紅色星球。研究發現,火星北半球曾存在乾涸的巨大海盆,很早以前應該有河流和湖泊,後來由於某種原因,有些水逃逸進入太空,有些水轉入地下。

「通過改造火星,把這些地下水引出來,讓火星變成像地球一樣生機勃勃的藍色星球。」歐陽自遠說。

人類要建「火星基地」,什麼樣的機器人能完成任務?

在歐陽自遠看來,為人類移民火星發揮實質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於強人工智慧的機器人。

人工智慧已廣泛應用於探月工程。中國的月球著陸器在軟著陸月面時,拍攝了4700多張照片,通過分析這些照片,著陸器自主選擇能讓「四條腿」安全著陸的區域。「月球表面坑坑窪窪,著陸區附近有數萬個撞擊坑,將照片傳回地球、再由地面髮指令傳回月球車,有明顯時間延遲,就得依靠人工智慧。」歐陽自遠說。

他認為,深空探測中人工智慧的應用目前仍處在基於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弱人工智慧的階段。而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過程中,強人工智慧機器人將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

由於相距遙遠,火星探測器與地球的交流需要15-20分鐘。如在火星探測器上配備強人工智慧技術,機器人可以協助航天員完成一系列操作和實驗,還可通過初步勘探,發現最有價值的觀測點,輔助航天員決策。

在改造火星初期,人類將在火星上建起密閉式「火星基地」。「火星表面氣壓低、寒冷,人要穿很重的航天服工作,呼吸、行動、體能都是問題,必須依靠強人工智慧機器人,完成原料製造、設備搬運、基地建設、基地密閉艙環境調控等複雜任務。」歐陽自遠說。

中美探測計劃兩條路徑,中國的「天地協作」優勢在哪?

據歐陽自遠介紹,中國開展火星探測的可行性論證與探月工程幾乎同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4月正式立項,計劃在2020年實現火星軌道器環繞探測和火星車軟著陸巡視探測。美國火星探測計劃藉助「好奇號」火星車將配有高精度儀器的實驗室搬到火星。中國火星探測計劃則是火星軌道器+火星車的「天地組合」協同工作。

歐陽自遠解釋「天地組合」,即火星軌道器在「天上」圍繞火星運行,通過環繞遙感探測,對火星表面和大氣進行綜合性調查,包括火星大氣層成分與結構、全球形貌、土壤分布、表面物質成分、岩石類型、地質構造、內部結構、地下水的全球分布、火星表面環境變化和火星磁場特徵等。而火星車通過軟著陸巡視探測,可獲得著陸區氣象特徵、地形地貌、火星地質構造、表面岩石類型、土壤種類和地下水分布等巡視探測數據,為火星資源環境研究提供基礎性資料。

完成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後,中國還將發射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後鑽孔取樣,取得火星岩心樣品,再把樣品裝入返回艙,從火星表面起飛,將樣品帶回地球,進行系統分析,深化人類對火星成因和演化歷史的認識。

探月工程提升了中國深空探測整體實力,培養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專家。中國已瞄準更遠的深空。

(2017-08-24 08:52:39)

【延伸閱讀】英媒:NASA計劃明年探索火星內部

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道英媒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下一台火星航天器「洞察」號的準備工作今夏加速進行,按計劃將於明年5月在加利福尼亞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這將是歷史上首次由美國西海岸進行星際發射。

據英國物理科學新聞網站8月29日報道,美國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公司正在丹佛附近的一處無塵室設施組裝並測試「洞察」號航天器。該公司航天器項目經理斯圖·斯帕思說:「我們的團隊7月恢復了系統層面的整合和測試活動。著陸器已建造完成,儀器也已整合到著陸器上,以便我們能夠完成最後的航天器測試,包括聲學、儀器部署和熱平衡測試。」

報道稱,「洞察」號的全稱是「利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以及熱傳導進行內部探測」項目,是第一個專註於探究火星內部深處的任務,它所收集的信息將幫助人們了解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岩質行星是如何構成的。NASA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洞察」號主要研究員布魯斯·巴納特說:「因為火星內部的攪動在過去30億年里比地球少得多,與地球相比,火星很可能更好地保存了有關岩質行星誕生初期的證據。」

無論這台航天器在自2018年5月5日開始的五周內的哪一天發射,導航員都計劃讓它在2018年11月26日到達火星。

報道稱,此次任務將在火星赤道附近放置一台固定的著陸器。這台著陸器最大寬度約20英尺(約合6米),有兩塊能像紙扇一樣展開的太陽能電池板。在登陸(就火星而言這一直是一項重大挑戰)後的幾周內,「洞察」號將使用一條機械臂將兩台主要儀器直接並且永久性地置於火星表面,這將是在火星上進行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活動。

其中一台儀器是由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與美國、英國、瑞士和德國合作提供的地震儀,這台地震儀可以防風,探測靈敏度足以發現幅度為氫原子半徑的地層移動。它將記錄「火星震」或隕石衝擊所帶來的地震波,這些地震波可以提供有關火星內層的信息。另一台儀器是可以通過錘擊到達10英尺或更深的探熱儀,它將測量來自火星內部深處的能量,這台探熱儀由德國航空航天中心提供。

該項目還將使用火星和地球之間的無線電傳輸來評估火星在其軸線上旋轉時的攝動,這可以提供有關火星核大小的線索。

這台航天器所攜帶的科學儀器也為明年的發射做好了準備。這次任務原計劃於2016年3月發射,但因用於在地震儀主要感測器周圍保持接近真空條件的一個金屬容器出現了泄漏問題而取消。一個經過重新設計的真空容器已經製造並測試完成,隨後與地震儀的其他部件組合在一起再次接受了測試,完整的地震儀於7月交付科羅拉多州的洛克希德-馬丁航天器組裝設施,並已安裝在著陸器上。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洞察」號項目經理湯姆·霍夫曼說:「我們已經解決了兩年前的問題,我們正急切地為發射做準備。」

報道稱,探測火星的發射窗口期每隔約26個月出現一次,只持續幾周時間。

「洞察」號攜帶的著陸器及主要儀器在火星表面工作示意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網站)

(2017-08-31 14:11:44)

【延伸閱讀】為實現火星上自給自足 科學家探索建造人工生態系統

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道西媒稱,征服火星是人類的夢想。為實現人類長期定居這個紅色星球,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在極端惡劣的火星大氣條件下培植出各種植物和蔬菜,而地球上最乾旱地區的氣候條件與火星比較相像。

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7月23日報道,在大西洋的一個名為阿森松的偏僻小島上,生物學家正在進行一項始自19世紀的實驗。阿森松島是一個火山島,屬於英國領地,位於巴西和非洲之間,地形狹長。1843年,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胡克聽從朋友查爾斯·達爾文的建議,在這個極其乾旱的小島引入了若干種植物,試圖建造一個人工生態系統。

胡克最初從倫敦運來了大約330種植物。然後從1850年到1870年,他與世界各地的植物園合作,每年都運送一些新的植物種類到阿森松島,在這裡總共種植了5000多種來自各大洲的樹木。這個人類創建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人工生態系統完全覆蓋了阿森松島的主要山體,該山後來被稱為格林山(綠山)。

當然,並不是所有植物都存活下來,並且在阿森松島原有的少數本地植物之中,有一些因為外來競爭物種的入侵而滅絕,令胡克深感惋惜。無論如何,那些最頑強的植物適應了當地氣候並繁殖起來,深深改變了島嶼的氣候和地理條件。

產生和保留水分的樹冠孕育了阿森松島上第一個小小的淡水池,它就位於山頂上。小島生態系統發生了迅速和顯著的改變,用新術語來說就是「地球化」了,而這正是科學家想在火星上複製的活動。

阿森松島的人工生態系統可以幫助理解物種在孤立環境下如何發展和共存。同時該實驗可為在地球上最貧瘠地區創建植物生態系統和增加糧食產量提供珍貴信息。

數十年來,宇航員一直在研究微重力如何影響植物生長。在上世紀70年代,蘇聯宇航員就修建了太空溫室來進行相關實驗。

目前的國際太空政策正轉向火星上的人類生存探索。由於距離遙遠,人類不可能從地球往火星運送足夠多的食物、水和氧氣,因此必須在火星上創建一個能夠通過最初資源的不斷再生來維持人類生活的系統。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所有太空機構都正在與國際工業界和科學界合作,努力開發簡單、封閉、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

在電影《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用火星土壤種植土豆,而這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現實。秘魯的國際馬鈴薯中心已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土豆能否在火星的大氣條件(即極端氣候條件)下生長。

該項目開始於去年2月14日,實驗室設置了與火星條件相似的土壤和環境,唯一的添加因素是火星上缺乏的水和某些營養物質。最後,實驗中的土豆生長正常。研究人員表示,除了火星任務外,這個實驗對地球人類生活也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意味著可以在乾旱地區種植土豆。

植物學家在阿森松島格林山上考察(美國《國際地理》雜誌網站)

(2017-07-28 13:45:2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大獎花落誰家 的精彩文章:

TAG:科學大獎花落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