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四攝法:攝化眾生信奉佛法的巧妙方法

四攝法:攝化眾生信奉佛法的巧妙方法

四攝法:攝化眾生信奉佛法的巧妙方法

四攝法:攝化眾生信奉佛法的巧妙方法

佛教常用語「四攝」,即「四攝法」,所謂「攝」是指引導、攝受的意思,修菩薩行者度人的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人與人之間是彼此相關聯的,懷有一顆憐憫之心,體恤別人的疾苦,以自己之力解除這種苦難,大家才能斷除煩惱,脫離苦境得到快樂。在救度眾生的過程中應學會巧妙的方法,才能有利己利人的效果。

第一、布施。涵蓋三種:

1.經濟上的「財施」,以錢財衣物等授予他人,資助其度過當前困難。

2.學識上的「法施」,以佛法道理解惑於他人,給與別人所需求的。

3.精神上的「無畏施」,當別人面對任何種種困難,都能及時給到幫助,解救眾人,這種行為就是無畏施的表現。

第二、愛語。

古德說:「今生人見歡喜者,前世見人歡喜故。」

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要保持著和藹可親的態度,善言善語,才會令對方產生恭敬之心,引導踏上正途。

第三、利行。

修菩薩行之人,應在說話、做事上存有善念,以大眾利益為出發點,循循善誘,通過修行尋找凈土,得到涅槃的樂果。

正如《普賢行願品》中所示:「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 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 令得伏藏。」

第四、同事。

在同一個環境中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以同心同修之力,增加彼此的信任,更好地鼓勵眾生修行,最終成就菩提。

《觀音普門品》說: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 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世人知曉、領會四攝法的真正內涵,才能更好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攝化眾生信奉佛法,「巧把塵勞作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五、

四攝法,是攝受眾生的方便法。

用現在話說,就是四種交際法,處眾的方法,引導人入佛門的方法。

維摩經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就是屬於攝受法,攝受眾生;攝受之後,再幫助他入佛智慧。

這也叫公共關係法。我們跟一切人怎樣建立關係,佛教給我們第一用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先用財,然後再用法。

財布施是手段,法布施是目的。財裡面包括的範圍就非常之廣。中國人所謂「禮多人不怪」,對人有禮,逢年過節,跟鄰居、街坊送一點禮物。

平時我們有多的,都可以用來布施。布施以什麼人最重要?以鄰居第一重要。鄰居將來都信佛,都接受佛法了,這個村子變成念佛村、彌陀村。變成念佛村,影響就很大,這是學佛的一個示範點。示範點做成功了,功德無量無邊。為什麼?許多學佛人都來向你學,都到這邊來考察參學。

慢慢的去推廣,推廣的範圍愈大就愈殊勝。一定從近鄰開起,所以要化導眾生,先要化導你自己家人,家和萬事興。所以要勸人,先要勸自己。自己確實對於佛的教誨明白通達了,真正落實了,自自然然感化一家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性本佛 的精彩文章:

忍辱的六個部分:力忍、返忍、觀忍、喜忍、慈忍、忘忍
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談(十七):小修在深山,大修人世間?

TAG:人性本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