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懿開掛?——為什麼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都失敗了?

司馬懿開掛?——為什麼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都失敗了?

賴正直/時拾史事,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司馬懿開掛?——為什麼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都失敗了?

司馬氏篡魏,從司馬懿開始,經歷了三代人才最後成功,可見在這一過程中,反對勢力相當強大,制約著司馬氏的篡權行動。

司馬氏面臨的阻力,最具有挑戰性的莫過於在淮南先後由王凌、毌丘儉、諸葛誕發動的三次軍事叛亂,即史稱「淮南三叛」。在淮南發動叛亂,本來有不少優勢,例如曹魏長期在淮南屯駐重兵,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和軍用物資可以調動使用,可以利用淮北水路威脅譙、沛、汝南、潁川等戰略要地,還可以取得東吳的軍事支持,等等。

然而,「淮南三叛」無一例外地全部失敗,而且持續時間都很短,王凌還沒開打就被迫投降了,毌丘儉只撐了一個多月就在逃往東吳的路上被殺,只有諸葛誕是在固守城池一年多後戰死。

「淮南三叛」的失敗,當然不是因為司馬懿開掛作弊,而是因為一系列主客觀原因,導致「淮南三叛」不能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只能在司馬氏的打擊下歸於覆滅。


一、「淮南三叛」都是因私人利害關係而反叛,並非真心忠於魏室,政治道義上有欠缺

「淮南三叛」起兵時都是打著「匡扶魏室」的旗號,正如毌丘儉在起兵時給皇帝(曹芳)上表說的:「惟欲使大魏永存,使陛下得行君意,遠絕亡之禍,百姓安全,六合一體,使忠臣義士,不愧於三皇五帝耳。」看起來大義凜然。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王凌之叛,根本上是出於對司馬懿的敵意。王凌出身東漢名族太原王氏,是王允的侄子,他曾受到曹操的賞識,在丞相府中擔任掾屬,曹丕即位後歷任兗州、豫州、揚州刺史等地方大員,是曹魏集團中資歷甚深的重臣,他雖然沒在曹魏中央政府任職過,但他與同郡名族太原郭氏的郭淮聯姻(郭淮之妻是王凌之妹),又與賈逵、王昶、王基等人關係密切,在朝廷中有龐大的人脈關係網。(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專制朝政,放眼當時曹魏文武百官之中,資歷、實力、聲望足以和司馬懿相抗衡的,就只有王凌了。因此,即使王凌不反,也遲早要成為司馬懿清除的目標。只是因為當時王凌已經年屆八十歲,司馬懿不想來硬的,而是想等王凌死後再慢慢清除他的黨羽勢力。於是,同樣野心勃勃的王凌不甘於坐以待斃,遂率先動手舉起反旗。

相對而言,毌丘儉的表現比較像忠臣。他是在齊王曹芳被司馬師廢黜的情況下起兵的,而且在起兵時還上表曹芳,列舉司馬師的罪狀,闡述起兵的初衷和目標。毌丘儉不愧是曾經當過尚書郎的才子,他的表文沉痛指責司馬師的種種罪惡,把自己的起兵過程描繪得極為悲壯,全文主旨鮮明、氣勢磅礴,今人讀來亦不免動容。然而,毌丘儉起兵的真實動機並沒有他公開宣布的那麼高尚。

毌丘儉之所以走上反叛道路,肇始於他和司馬氏的關係變化。毌丘儉曾經受到司馬懿的賞識,與司馬懿關係密切。但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執政,毌丘儉與司馬師的關係就不如他與司馬懿的關係那麼緊密了。於是,他轉而在朝廷中尋求其他政治靠山,結交了名望較高的李豐、夏侯玄等人。

但沒想到,李豐、夏侯玄因與齊王曹芳密謀策劃推翻司馬師,慘遭司馬師屠戮。毌丘儉與李豐、夏侯玄的親密關係,讓毌丘儉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恰好,與毌丘儉同在淮南的文欽(譙縣人)也因和曹魏皇室是同鄉的關係而遭到司馬氏的疏遠,兩人一拍即合,決意共同起兵反抗司馬氏。他們都是為自己的利益打算,並無絕對忠於曹魏之心,所以一旦事敗,兩人都是各自逃命,誰也顧不上誰。

諸葛誕之叛,也是因為他和司馬氏的關係變化。諸葛誕和司馬師曾是關係親密的老鐵,在魏明帝曹睿時,兩人都捲入「浮華案」而遭到禁錮處分(即不能出任官職),可以說是難兄難弟。司馬師執政後,諸葛誕深受信任,被委以地方重任,而諸葛誕也堅定地支持司馬師,在收到毌丘儉請求聯合起兵的消息後,他毫不猶豫地斷然拒絕,而且發布公告揭露毌丘儉謀反的事實,堅定不移地站在司馬師一邊。

司馬懿開掛?——為什麼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都失敗了?

司馬懿開掛?——為什麼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都失敗了?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司馬師死後,諸葛誕和司馬昭的關係就沒有那麼親密了,這一變化難免讓諸葛誕感到失落和不習慣。而且,諸葛誕和夏侯玄的關係也很好,夏侯玄之被殺,在司馬師執政時,諸葛誕是一點也不擔心的,因為他堅信司馬師不會拿多年的老鐵開刀,但換了司馬昭,情況就不同了,這使諸葛誕不免陷入自疑的困境。

這時候,司馬昭徵召諸葛誕入朝為司空,按當時慣例,三公一般不直接統兵,將前線高級將領召為三公,通常是用於「優待老臣」,不令其有羈旅在外之苦,這在司馬昭看來,或許是保全諸葛誕的一種辦法。但諸葛誕認為,按資歷,王昶應該在他之前先任三公之位,自己正當壯年,突然破格越位升任三公,無緣無故,情況異常,不免更加起疑。最後,他認定這是司馬昭的陷阱,自己入朝之後必死無疑,於是被迫舉起反旗。

總的來說,淮南三叛中沒有哪個可以稱得上是「魏氏純臣」,他們都是基於對個人利害關係的算計而起兵造反的,缺乏政治道義上的正當性。毌丘儉起兵的時機選得相對較好,在齊王曹芳被廢之後,還可以說是匡救魏室,但王凌和諸葛誕就純粹是因個人得失而造反的了。淮南的廣大將士並不願意為了幾個主將的個人利害關係而拚命,所以大多士氣較低。王凌還沒和司馬懿交手,就先心虛了;毌丘儉的部隊打公孫淵、打高句麗、打東吳的時候都是生龍活虎的,但一遇到司馬師,不是投降就是崩潰;諸葛誕手下的將領和士兵更是一波接一波地出城投降,使諸葛誕最終也只能開城逃竄。淮南三叛的起兵缺乏政治道義和號召力,廣大將士不願為其賣命,士氣低落,是三次叛亂最終歸於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反叛勢力內部矛盾重重,不能凝聚力量,甚至在關鍵時刻相互拆台

王凌在密謀立楚王曹彪為帝時,曾派人與其兒子、在洛陽任尚書的王廣聯繫,徵求他的意見,但王廣堅決反對此事,父子之間產生矛盾。在司馬懿出兵征王凌時,王廣隨軍出征,還寫信給王凌,勸其出降。王凌看到連兒子都不支持他,喪失了信心和鬥志,只好束手就擒。如果王廣支持王凌的話,王凌至少不會這麼快就放棄,那麼歷史又將是另外一種局面了。

內部矛盾在諸葛誕這裡表現得更為突出。諸葛誕先是沒有採納其心腹將領蔣班、焦彝關於出城突圍的意見,困守孤城,導致蔣班、焦彝二將出城投降司馬昭。此後,被東吳派來支援的文欽從吳國的立場出發,主張將城中的北方人趕出城,以節省糧食,專用吳國軍隊守城,因此與諸葛誕發生分歧,諸葛誕怒殺文欽,導致文欽的兩個兒子文鴦、文虎翻牆出城投降了司馬昭,二子投降後被表為將軍,賜爵關內侯,還派人向城中大呼:「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對城中守兵的士氣影響極大。等到司馬昭親自指揮攻城時,城中人已經毫無鬥志,不願再戰,迫使諸葛誕只能開城強行突圍,被胡奮戰敗所殺。

就連東吳派來支援諸葛誕的援軍也是各懷心思、很不團結的。東吳支援諸葛誕的部隊分兩支:一支由全懌和文欽率領,趁司馬昭的部隊尚未完成包圍時進入壽春城,與諸葛誕會合;一支由朱異率領,攻打位於壽春西南的安豐城,牽制司馬昭的兵力。此前,全懌的侄子全輝、全儀因在家族內爭訟財產不成,渡江投奔魏國。這時,鍾會獻計司馬昭,由全輝、全儀寫信給全懌,說他未能救出諸葛誕,執政的大將軍孫綝十分惱怒,要盡誅諸將家人。孫綝本是凶暴殘虐之人,全輝的說法,全懌不敢不相信,他越想越害怕,最後聽從全輝的勸告,率所部七千人出城投降了司馬昭。本來諸葛誕之所以敢於困守孤城,所憑恃的就是有東吳的支援,現在連東吳援軍都投降了,引起「城中震懼」,士氣大受打擊。另一方面,朱異攻打安豐城,也被魏國兗州刺史州泰打敗,孫綝要朱異再戰,朱異不肯,二人發生爭執,孫綝一怒之下將朱異斬首。這樣折騰下來,東吳的援軍大多已消耗殆盡,幫不了諸葛誕了。

淮南以一地之力對抗司馬氏掌控的全國兵力,需要團結凝聚自身內部的一切力量,並極力爭取外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才有成功的勝算。但淮南三叛不但不能有效爭取其他地方勢力的支持,而且不能處理好內部矛盾,導致己方將領、士兵不斷投向司馬氏一方,甚至出現像文鴦、文虎那樣在關鍵時刻還來拆台的情況,真是自己作死自己。


三、主事者採取的政治、軍事策略存在較多失誤

王凌之敗,主要原因是行動遲疑,使司馬懿搶先動手,喪失了先發優勢。王凌圖謀廢立,早在嘉平元年(249年)九月就派人聯絡楚王曹彪,但因其子王廣反對,王凌猶豫至嘉平三年(251年)仍未動手。在這一期間,王凌所依賴的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病死,使王凌失去了兗州的兵力支持,實力大大削弱,而且其密謀還泄露給新任兗州刺史黃華,黃華並非王凌親黨,他趕緊向司馬懿告密,使司馬懿得以迅速採取行動,逼王凌出降。

王凌打算立楚王曹彪為帝,也是極為失策的。曹彪並不是合適的新君人選。首先,曹彪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弟弟、曹睿的叔叔、曹芳的叔祖父,曹彪如果即位,對曹丕來說還可以勉強說是兄終弟及,但對於曹睿、曹芳來說,則斷無由叔、祖來繼承侄、孫之位的說法。所以,曹彪的即位,在曹魏的宗法制度上是不能成立的(這意味著曹睿、曹芳的絕嗣),註定不能得到眾人的支持。王凌之子王廣不支持王凌的陰謀,部分原因也是在此。其次,楚王的封地雖然在楚國(即淮南郡),但曹彪其人實際上是在黃河南岸的白馬縣(屬兗州東郡),與壽春相隔甚遠,王凌、令狐愚要聯絡曹彪,都得派人千里迢迢跑到白馬去,信息聯絡十分不便。不知王凌為何會選中曹彪,但這確是極為失策的一步棋。

司馬懿開掛?——為什麼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都失敗了?

毌丘儉和文欽一起起兵,但兩人之間既相互依存,又互不信任。毌丘儉讓文欽率兵在外游擊,而自己卻安居壽春城,企圖把文欽當炮灰。文欽被鄧艾示弱引誘,中了埋伏,大敗而歸,此時毌丘儉不但不出兵對文欽施以援手,反而率兵棄城而逃,導致大軍崩潰。毌丘儉虎落平陽,只能和弟弟毌丘秀等幾個人藏匿在水草中,最終死於一介農民之手。

殿中校尉尹大目,是譙縣人,和文欽一樣是皇室同鄉,尹大目冒險上前線暗示文欽,司馬師目疾甚重,將不久於人世,勸文欽忍耐一段時間,然而文欽智略不足,不能理解尹大目的意圖,錯失重要情報,結果貿然出擊,被鄧艾打敗。

諸葛誕的失策就更加多也更加明顯了。

首先他不敢主動出擊,進攻近在咫尺的汝南、潁川等戰略要地,佔據主動地位,而是選擇被動守在壽春孤城,一味等待和依靠東吳的援軍,失去了先發制人的戰略優勢。本來,司馬昭的能力和聲望稍遜於司馬師,在接位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煩,其統率和動員軍隊的能力也不如司馬師。毌丘儉之反,司馬師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集結中外諸軍並且兵臨壽春城下,但諸葛誕之反,始於甘露元年(256年)冬,直到第二年(257年)六月,司馬昭才都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奉車駕東征,光是集結部隊、準備出征就前後花了大半年時間,可見其控制和指揮軍隊的能力與司馬師相差不止一籌。然而,諸葛誕面對反應慢半拍的司馬昭,卻不能抓住機會先發制人,攻佔汝南、潁川,進逼洛陽,而是困守壽春,只等東吳來援,可謂坐失良機。

其次,在心腹將領蔣班、焦彝建議趁司馬昭尚未完成包圍前出擊突圍時,諸葛誕不但拒絕合理建議,而且逼反二將,使二將出城投降。諸葛誕手下有數百義士,在諸葛誕死後仍不肯投降,世人將其比擬為田橫八百壯士,可惜諸葛誕對這些義士並未重用,而是將蔣班、焦彝兩個見風使舵的人當作心腹爪牙,由此也可見諸葛誕識人用人的水平相當有限。

其三,在與文欽就是否要驅趕城中北方人發生爭執的時候,諸葛誕未能好好處理內部矛盾,而是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將文欽殺死,又逼反了文欽的兩個兒子文鴦、文虎。最要命的是,司馬昭藉此機會反施一計,將文鴦、文虎拜將封侯,並對城中人宣傳:「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司馬昭這一計非常高明,一舉徹底瓦解了城中守軍的士氣,等到司馬昭發動攻城的總攻時,城中守軍已經無心作戰了。


四、司馬氏反應迅速,措施得當

與反叛者的屢屢失誤、臭棋連連相比,司馬氏一方反應迅速,應對措施穩妥得當,因而能夠順利平定叛亂,渡過軍事危機。

司馬懿在得知王凌謀反的企圖後,毫不猶豫地出兵,且進兵神速,讓王凌幾乎沒有反應的時間。司馬懿還利用王凌的兒子王廣,大打心理戰,成功擊潰王凌的鬥志和信心,使王凌自動解除武裝,放棄反抗。不戰而屈人之兵,可謂高明之至。

司馬師面對毌丘儉的反叛,反應也是相當迅速,一個月之內就完成了中外諸軍的集結和部署。司馬師很有戰略眼光,他一看毌丘儉和文欽一內一外的兵力分布,就知曉兩人貌合神離,不能協同行動,於是果斷兵分三路,由諸葛誕率豫州軍進攻守在壽春的毌丘儉,由胡遵率青徐軍出譙、宋之間,切斷毌丘儉和文欽的聯繫,自己則親率諸軍主力,屯於汝陽,迎戰擔任急先鋒主動出擊的文欽。這樣部署,是因為司馬師早已看破,毌丘儉並沒有全力出擊以掌握全局主動權的魄力,他的小算盤是拿文欽來做試探,讓文欽主動出擊,如文欽勝,他就尾隨前來渾水摸魚,如文欽敗,他就棄城撤往東吳。此戰的關鍵,其實在文欽而不在毌丘儉。因此,司馬師只派諸葛誕去打壽春,實際上是佯攻,而他的主力大多集中於對付文欽。

在打文欽的時候,司馬師也不是憑著兵力數量優勢硬打硬攻,而是先派兗州刺史鄧艾率人數相對較少的兗州軍示弱誘敵,將膽大輕敵的文欽引入埋伏圈進行伏擊,文欽大敗。果然,毌丘儉一看文欽戰敗,並不出兵救援,而是棄城逃跑,路上軍心不戰自亂,大軍潰散。此時,只需一個會射箭的農民,就足以解決淪為光桿司令的毌丘儉了。

在應對諸葛誕之亂時,司馬昭的反應沒有乃父乃兄那麼神速,因為他的統治基礎沒有父兄那麼穩固,他不敢輕易離京遠行。為此,他的此次遠征,需要帶上皇帝、皇后、皇太后,以「奉車駕」的名義出征,以防止他不在京師的時候有人利用皇帝搗亂。天子親征,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需要準備大量人力物力,以維持天子出警入蹕的威儀。司馬昭花了六個多月的時間,才做好準備,帶著皇帝的大駕鹵簿和二十六萬大軍,臨淮征討。雖然速度慢了點,但穩紮穩打,步步踏實,確保後方穩固,為前線取勝打下了堅實基礎。恰好諸葛誕也沒有主動出戰的膽略,只是守城待援,所以司馬昭的速度慢點也沒耽誤事兒。

在圍攻壽春的時候,司馬昭妙計連出,一步步瓦解了城中守軍,十分精彩。他先是用鍾會之計,離間全懌,使全懌率部出城投降。在諸葛誕和文欽鬧翻臉,文欽被殺,文鴦、文虎出城來降時,司馬昭拒絕某些人提出的殺掉文鴦、文虎的建議,不但不殺二人,反而給二人拜將封侯,為城中人樹立了「優待俘虜、歡迎投降」的榜樣,成功瓦解了城中守軍的鬥志。司馬昭並不在乎文欽父子叛魏降吳的眼前之恨,而是著眼於戰爭大局,高瞻遠矚,能夠在諸葛誕決策失誤的基礎上神補一刀,其智計遠遠高於感情用事的諸葛誕。兩人對局,高下立判。

五、與東吳互不信任,東吳未給予全力支持

淮南臨近東吳,本來可以尋求東吳的軍事支援。但淮南諸將長期和東吳作戰,雙方仇恨由來甚深,很難進行有效的合作。

王凌之叛,根本就沒有考慮請求東吳支援。毌丘儉一開始也沒打算依靠東吳,只是在兵敗之後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想到投奔東吳。真正完全依賴東吳援軍只有諸葛誕。

諸葛誕為什麼會依賴東吳援軍,不太好理解。諸葛誕曾和東吳大軍打過幾仗,互有勝敗,雙方都損失慘重,按理說雙方都不會有什麼好感。諸葛誕雖然和東吳的諸葛瑾家族是同族,但在諸葛誕反叛時,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已經被夷三族,諸葛誕在東吳其實沒有什麼可靠的人可以依賴。因此,諸葛誕一味依賴東吳,並不是高明的戰略選擇,已註定他必然失敗的下場。

在東吳方面,也沒有給予諸葛誕以全力支持。東吳派出全懌為大將統領一支援軍,全懌是東吳貴戚,名將全琮之子,其母親是孫權之女孫魯班(人稱「全公主」),其侄女是少帝孫亮皇后,但此時東吳執政者孫綝與外戚素有矛盾,他派全懌率兵出戰,其實是借刀殺人,借司馬昭之兵削弱全氏家族的兵力(東吳的兵制是私兵制,士兵類似於將領的私有財產,可以繼承)。而從全懌的表現來看,他膽小怕事,不能識破鍾會之計,只憑一封書信就驚慌失措,投降敵軍,並非大將之才。將熊熊一窩,全懌所部的七千人,數量本來就不多,從質量上看大概也不是什麼能征善戰的精兵。

另一支由朱異率領的東吳援軍也很有問題。朱異倒是東吳名將,打起仗來比全懌之流靠譜一些,但他並不看好諸葛誕,不願意竭盡全力來幫諸葛誕。因此,他與州泰、胡烈一戰,稍稍失利,就不願再戰,想要撤軍回江南。而孫綝對朱異一向猜忌,看到朱異竟敢不聽他的指揮,一怒之下,將朱異斬首。孫綝自戮名將,大失軍心,也無意再拚命去救諸葛誕了。

淮南三叛起兵動機不純,不能得到將士和群眾的廣泛支持,又不能處理好內部矛盾,無法凝聚力量全力對抗司馬氏,而且在叛亂中屢屢決策失誤,實力不斷削弱,最後也沒得到東吳的有力軍事支援,在面對強大而行動高效的司馬氏大軍時,幾乎可以說是必敗無疑的了。

參考資料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唐】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6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更多內容關注公眾號:時拾史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阿拉伯土豪閃開,看我大唐土豪的寵物
怪談 過去的日子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