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緬懷一本書之二——逃不過業力熏習

緬懷一本書之二——逃不過業力熏習

逃不過業力熏習,這是感慨。看了自己幾年前寫的文章,最後一篇定格在15年9月28日,我發現突然不認識我了。這是非常詭異而又奇妙的事,而又確然的發生了。什麼是「我」?現在嚴重懷疑「我」根本不存在。

在某種層面上,所謂的「我」是由所有的境遇和自身內在的「種子」生成的,這兩者但凡有一者發生變化,「我」便不是一致的「我」。

時間不停流逝,流逝意味改變。

作古之人,有三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變化中。就像物理中的微觀世界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人眼所看到的是暫存的現象,是假象。如白色的桌子泛黃;衣物褪色;金屬光澤暗淡,這些還只是分子原子層級的運動,當人意識到它的變化時,在量子世界已經發生了無數次天翻地覆。 其實量子瞬息萬變與分子活動之間本不具有可比性,這麼比較只是為了說明:固以為的不變,已然發生變遷。

時間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是過去。說出"現在"已經過去,「未來」就是現在,也是「過去」。這是不可得的,人類的一切知覺、感受,都是如此。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可得,就會創造觀念中的妄相,認為確有恆定的存在。當然換個角度,也確有恆定的存在,它只在人的觀念中。然而當觀念中的恆定所指向的事實發生變化時,人們也意識不到它的變化,只當它還是恆定的。

「觀念」確實存在,但是難以名狀,只能通過外界來反映回溯。舉個例子,一堆線條和形狀湊在一起,達到某種相對的位置關係,某個人看到就覺得很美,換一個人看,就認為是丑。我們說這兩個人的觀念不一致。人世間的絕大多數爭議,都是由於世界觀的不同。

不同線條位置關係,何謂美?丑?

這組照片同為梅花,眾人美醜取捨各有不同。

在同個時代中,多數人的觀念是相近的,唐代人以胖為美,現代人認為瘦的美。

我們一般人認為觀念是主觀的,主觀就是由「我」所決定的,是由我們自己所掌控的,純粹的唯物主義者則貶斥其認為所謂觀念、生產關係都是由物質所影響。

認為原子是這個世界的本源,從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開始,一切都已經決定了。依此理論,我去寫這篇文章及出現多少錯別字,都不是我所能決定的,都是客觀世界運行的結果。

與此相近似的另一種叫作有主宰的唯物主義,好比有人設立了一個套路,其他人當到達某個階段時,以為在這個節點上所做出決定是我們自己做出的,然而我們的決定只是這個套路設定者的預想發生而已。假如沒有看到這個套路的設計者,沒有披露這是個套路,也就無法知道自己的決定只是在理論上具有可選性,也無法超脫於此外。廣義上的催眠包括廣告心理學就是利用這個原理,不停的重複一個辭彙,當受眾在超市遇到某種商品,就會下意識的【選擇】這個品牌;或者將某兩樣沒有聯繫的事物放在 一起,人們對A物的觀念就會轉移向B物而形成對B物的腦中印象,而多數人不能對這些觀念與實質進行嚴格區分。營銷學上的「品牌」與「代言人」某種意義上就是利用了人類思維上的某種缺陷。

當人們所生活的世界有無數自然生成的和人為生成的「宣傳」「套路」涵蓋在這群人的思想、觀念、起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從而形成一個人類個體所接觸到的一切,也就形成這篇文章開始所說的「境遇」。

寫這幾篇文章的因由是放在我桌面上的《菩提道次第論》不見了,此書溯源於《菩提道炬論》,又源於世親、無著所整理的唯識。這是一套完整精實的理論,密宗的大經《大日經》以毗盧遮那佛為本尊,超越宇宙的本體,宇宙萬有由他自性所生。以現今科學角度理解,宇宙原為奇點爆炸所產生,里外為空間,先後為時間。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入的概念,使傳統物理理論世界發生了變化,使我們明白絕大多數人類在現有的知識領域只是觀測者和描述者,當觀測物超越感官及知識範圍之外便無從得知,眼見物卻不知物,墨水和石油也就無分別了。按照廣義相對論解釋,在引力場中時空的性質是由物體的"質量"分布決定的,物體"質量"的分布狀況使時空性質變得不均勻,引起了時空彎曲。因為一個物體有質量就會對時空造成彎曲,而觀測者可以認為有了速度,有質量的物體變得更重,時空彎曲的曲率就變得更大。物理上把一個存在又不存在的點稱為奇點。這句話在凡夫看來自相矛盾,因為只顧表象,對事物的理解也只停留在眼鼻舌身。

空間和時間具有無限曲率的一點,也在該處完結,一切由此產生其義是有,又沒有一個東西畢竟是空。奇點是「幾何點」,就是實際不存在的點,沒有大小,沒有大小的奇點物質竟是能級無限大的物質。這是同我們感官所生成的現有觀念不相合的。

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可以十分精確的描述這個概念——無極,此點為無極點。如果說宇宙的原點是奇點,奇點之外即是超越宇宙所屬範疇。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由於涉及到某些概念想借用一些名詞,所以接觸了一本由彭羅斯和霍金合作的《皇帝新腦》。不知道是不是天氣太冷的緣故,一邊看背後一陣陣發涼,感覺起雞皮疙瘩。形容我的感受,就四個字,不謀而合。

古人的說法龐雜豐富,結合現今的科學技術以及理論的發展,二者銜接處就會出現諸多空白待充。而這些空白處就是使我感到震撼的地方 ,就像看到了兩個拼圖塊之間的連接處。

如何表述出我的感受,則是一個大工程。如何建這個工程項目,是依受眾而定的。

如何分類、定義基本概念和闡述方式的差別,對於不同受眾而言就是毫釐之差千里之別。

分類標準不一樣,如正方體可以定義為「八條棱都等長的立方體」,也可以定義為「每個面的面積都相等的立方體」,束縛於空洞的文字之中,漢字雖強亦有局限。

我們看現在的文明、文化發展對於事物的表述,比如「雲盤」「雲計算」,即使是我們現在有了「維度」這個概念和這個詞語,但為了流行與通讀方便,還是用「雲」來表述。如果糾結問於天上的哪朵雲搞計算的,哪朵雲是我所說的「盤子」,則是毫無意義的。

再舉例,我們用手機拍攝的視頻,存在哪?為什麼能把這個現實中的空間存在手機這個盒子里?這是用模糊思維,也就是用常規思維所提出的問題。

而對此進行分析,實際上是感光元件組將光轉化為信號,將三維光線信息轉化為數據,再在手機上播放是將數據轉化為二維。現在的VR技術則是將三維記錄成兩個二維,通過人的感官從而使大腦作出某種認識,達到還原三維的效果。

推究其實際存儲的地方,可以是金屬、晶體管等等,如果將他們取出,在沒有讀取、顯示設備的情況下與廢鐵無異。我們現在可以理解它能存儲無數空間、人物、書籍卻不佔體積,因為那是不同緯度的事。

存儲技術從發明至今不過幾十年,如果有一個發展二百年存儲技術的人描述他們的科技,我們如何理解?如果我們在某個星球發現相當於中世紀時期文明的人類,我們又該如何解釋什麼是手機?假如兩個文明之間沒有溝通、交流,但是他們又見到了這些現象,他們理解為魔法也都不足為奇了。

在佛學裡,提到過一座山,幾本經書里所說的「須彌山」,有的人解讀為喜馬拉雅山,有的人解讀為太行山,有學者解讀的是地球磁場中軸,他們都能給出模糊的依據(模糊是指:A說人是有眼睛、鼻子、耳朵的生物,於是B依據這些標準定義找到了大象、猴子、貓,C找到了鳥、蝙蝠……B、C都認為自己找到的是「人」這種生物。),經書上說此山高八萬四千由旬,摺合百萬公里左右,插入海底也是百萬公里,而地球直徑才一萬兩千多公里,在地球上去認定此山位置不是搞笑么。

我斗膽說,他們所給出的這些解釋都是以自己之心度釋迦之腹。所謂解讀,是用自己的眼界去解讀別人的話語。人的眼界、格局有大小之分,見地有不同,同莊子所說「小知不及大知,夏蟲不可以語冰」,以小讀大自然會發生似是而非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可怕,可怕的是,現代的人往往以貶斥錯誤的解讀去否定本體,或者一照面就戴上了有色眼鏡,古人雖有望氣之學,然今人武斷者居多。我是希望人們都不要以這種先入為主的主觀感受主導了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這也是我借題發揮去寫這些文章的動機之一吧。

佛經中說成佛需要的時間是三大阿僧祇劫,我用現代的計算方式換算了下,過程大約是這樣,依據華嚴體系,一小劫(84000-10)*100 *2 =16,798,000年,一中劫=小劫*20=335960000年,一大劫=中劫*80=26876800000年。一個阿僧祇=10^20282409603651670423947251286016*100000=10^(7.1×10^31) (註:還有說法是10的56次方,即1兆兆兆兆兆=1000t,這種說法廣為流傳,但是在華嚴中這只是頻婆羅,故不取此數)三大阿僧祇劫=26876800000*10^(7.1×10^31)*3年。

至於最終的數值……東漢《數術記遺》中的京、垓、秭、穰、溝、澗、正、載這些記數單位有了用武之地,有興趣者可自行對應。

這些數字結論寫出來簡單,我揣摩了一兩周,可能大體不差,但也不排除仍然有誤。由於一般的計算器已經無法計算這些數字,有一個比我更無聊的人,寫了一個計算程序。

對她我是佩服的,自愧不如。其實我在看書的時候,對於這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即過。但是寫文章就需要把這些內容給精準的表達出來,因而才會去計算,以供受眾觀我所感。

三大阿僧祇劫是這個數字。地球生成至今約為46億年,宇宙生成也不超出140億年。地球史上物種大滅絕有五次,從間隔與時間推算上,只算中小劫。而所謂大劫是一個婆裟世界的毀滅,恐怕連痕迹都不會留下,比如一枚硬幣被刻刀划出幾百條劃痕,破爛不堪,融了重鑄,則一道也看不見。這融化並鑄造的過程是一個大劫。

釋迦摩尼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呆過幾大部洲,而所謂四大部洲只是同一個維度而言,其中南部為婆娑。《大智度論》里:「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世界中又蘊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其中又有六、十八、四天的詳細劃分。如同理解「雲」一樣,是多種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組合所形成的有別於三維世界存儲在某種介質上的時空,如果將「天」理解為維度,就是二十八個維度。

上世紀九十年代所提出的M理論宇宙是11維的。如何理解?一幅畫相對於人類所感知的空間是平面,人類所感知的空間相對於一幅畫是立體;在四維、五維中人類所感知的空間是高緯度空間的投影,而如果在高緯度的物質沒有投影在三維中,人們就感知不到。而事實上,人類的視覺所捕捉到的只有二維平面投影,雙眼取像不同,綜合大腦加工視覺信息才能處理成三維。我們通常把看不見、摸不著的認為是「沒有」。我們看不到紅外線及超聲波,現在的科技已經告訴我們,感知不到的不等於不存在。

如果讓古人去理解「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比我們現今何止難十倍,我感謝這個時代。

很多人沒把佛學當做科學,一方面是因為在中土心學大盛,另一方面因科技限制把目光局限在地球三維,若以科學角度則經書描述得不到印證,於是乾脆摒棄不談,殊不知佛學是最講究實證的。

後世所流傳,比如互聯網以及公眾號里有關於佛學無論是傳播還是灌雞湯99%是有問題的,當然目的是導人向善,然則沒有根基,虛浮於上,就引人生疑,疑則無答,無答則不信,所以同樣可能走向末法。

《華嚴經》:

「諸佛子!此中有何等世界住?我今當說。諸佛子!此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諸佛子!彼諸世界種,於世界海中,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各各方所,各各趣入,各各莊嚴,各各分齊,各各行列,各各無差別,各各力加持。

「諸佛子!此世界種,或有依大蓮華海住,或有依無邊色寶華海住,或有依一切真珠藏寶瓔珞海住,或有依香水海住,或有依一切華海住,或有依摩尼寶網海住,或有依漩流光海住,或有依菩薩寶莊嚴冠海住,或有依種種眾生身海住,或有依一切佛音聲摩尼王海住……。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諸佛子!彼一切世界種,或有作須彌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迴轉形,或作漩流形,或作輪輞形,或作壇墠形,或作樹林形,或作樓閣形,或作山幢形,或作普方形,或作胎藏形,或作蓮華形,或作佉勒迦形,或作眾生身形,或作雲形,或作諸佛相好形,或作圓滿光明形,或作種種珠網形,或作一切門闥形,或作諸莊嚴具形。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內外 的精彩文章:

TAG:宇宙內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