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承包童年回憶的電影大廠,終於還是說了再見

承包童年回憶的電影大廠,終於還是說了再見

《芳華》,可能是最後一部,將「八一電影製片廠」作為出品公司放在片頭的電影了。

據消息,創建65年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正式面臨改制,將與總政歌舞團、總政話劇團等單位一同併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藝術中心,並更名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

大概這是所有老牌影視公司都要面臨的困境。

從黑白到彩色,從《地雷站》到《大決戰》再到《芳華》,時代前行,那個從小伴隨著我們,吹著衝鋒號,有著五星光芒四射片頭也開始退出歷史舞台。

而回望這屏幕上的56年,也是一部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發展史。

1952年,共和國剛誕生不久,鴨綠江戰火正燃,為了利用電影這一現代化工具配合部隊進行軍事政治教育,經總政治部批准,八一廠正式建廠。

1955年,八一廠的第一部故事片《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放映。

從建國後到六十年代中期前,八一製片廠拍攝的大多都是大歷史框架下的戰士故事,也展現了一大批至今都讓我們耳熟能詳的英雄形象。

《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年)根據革命烈士李白的事迹改編,講述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者的形象。

《狼牙山五壯士》(1958)的上映,讓全國人民得知了馬保玉、葛振林、宋學義、胡福才、胡德林五位壯士的英雄事迹。

1960年拍攝的《林海雪原》,高潮迭起,引人入勝。黑話「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穿越時代,結尾203跟楊子榮抱一塊兒的全場掌聲雷動更是一代中國孩童的豐沛記憶。

54年後,由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8.81億的票房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原作早已架構好的娛樂驅動支撐。

抗戰英雄外,雷鋒也在人民心目中有著不朽的光輝形象。

1965年電影《雷鋒》的放映,讓上世紀60年代的後期,掀起了「全民學雷鋒」的大潮。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會有不平凡的事迹。

除了英雄形象,對戰爭周邊的展現也是當時的題材之一。

即便很多人沒看過《閃閃的紅星》(1974),但一定會對這個名字有種莫名的熟悉。

電影里的三首主題曲至今還在各大學校音樂課上唱響——

《紅星照我去戰鬥》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映山紅》

「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

《紅星歌》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萬代~」

經典台詞"我胡漢三又回來啦",也是出自《閃閃的紅星》。

同樣是以歌曲讓我們記憶的 ,還有中國第一位女導演王蘋的作品《柳堡的故事》(1958)。

這部影片開始於蘇聯經典畫法模樣的樹木,房屋、行船、河流,布滿雲朵的天空。《九九艷陽天》的旋律在戰士為田老頭修葺房屋時響起。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坐在河邊,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轉哪,蠶豆花兒香呀,麥苗兒鮮~~~」

在之前的中國電影里,愛情與戰爭從來都不是平等的,多數時候,愛情要被戰爭犧牲,或一同服務於革命的激流。

但《柳堡的故事》的誕生,則宣告中國人逐漸從戰爭的傷痛里舒緩,去發現人性中另一種值得去拾起的柔軟。

戰爭年代的情歌要麼沒有,要麼就如此深情。

或許許多人已經記不清《柳堡的故事》,但「十八歲的哥哥和小英蓮」之間細膩動人、清新柔婉的對唱卻撥動著幾代國人的心弦。

除了人物,八一製片廠還有對戰爭的直面描寫。

與如今手撕鬼子,包子炸彈,拐彎子彈,褲襠藏雷等,將先烈艱苦殘酷的赴死行為改編成各種戲謔獵奇的超現實打鬥場景的抗日神劇不同,1963年的《地雷戰》和1965年的《地道戰》,將戰場的真實慘烈和軍民的聰明才智做了恰到好處的折中,也成為了幾代人小時候對抗戰時期作戰方式的驚嘆嚮往。

多少孩子在看完電影后幻想找到當年八路軍挖過的地道,埋過的地雷。不時一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準放空槍」、「狡猾狡猾的」、「高!實在是高!」也是《地道戰》中的經典台詞。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思想解放風潮開始,一時間諸如《小花》、《黃土地》、《高山下的花環》等優秀戰爭影片橫空出世,打破了八一廠在戰爭類型片一統天下的格局。

但如吳子牛導演的《晚鐘》依舊為八一廠爭回了顏面。

這部講述了日軍投降後,5名八路軍戰士與遺留在中國32名日軍小分隊狹路相逢的故事,以人性的真誠撫摸著戰爭給人留下的傷痕為主題,獲得了第39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而九十年代初拍攝的《大決戰》三部曲,是八一廠最輝煌的時刻,也是國產戰爭片最輝煌的時刻。

1986年1月,中央指示,要將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拍成故事片,中央軍委將任務交給八一廠。

為了達到要求,《大決戰》劇本創作耗時三年,查閱檔案資料六千多萬字。動員了當時瀋陽、北京、濟南、南京、蘭州五個軍區以及海空陸和相關院校、武警部隊等,共20多個軍級單位和30多個獨立師團單位,約13萬人參加拍攝。

過億的電影拍攝資金是中央軍委批的,還專門成立了電影攝製領導小組和顧問委員會來幫助劇組協調與各處的關係。

八一製片廠文學部研究室主任張東後來說:「這是無法複製的巔峰。」

《大決戰》之後,八一製片廠又拍攝了很多重大軍事題材的創作。如《大轉折》《大進軍》《風雨下鐘山》《四渡赤水》《巍巍崑崙》等。

可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中國電影市場徹底告別國有企業壟斷資源的時代。

好萊塢大片攻進,民營電影公司興起,華誼兄弟、萬達、光線、華策等新勢力開始搶奪市場資源。「內外夾擊」下,主旋律電影逐漸式微,產業市場化改革也成了傳統電影廠的唯一選擇。

雖然嘗試過在觀賞性上有所改變,比如侯勇的代表作《衝出亞馬遜》。內容上不再局限於國內,拍攝手法也對好萊塢商業片進行了借鑒,運用了更具現代感的視覺衝擊配以刺激的音響。

但主旋律有主旋律的體質。

2008年馮小剛執導的《集結號》就曾希望能和八一廠合作,但劇本中那個給戰友討說法的主人公,被總政等部門認為不符合軍人形象而被打回。

最後,雖然八一廠為電影提供了美術、道具等幫助,但還是沒有署名。原廠長明振江透露,影片上映後,有老同志寫信提意見,上級機關答覆說:「不是八一廠拍的。」

老同志說:「不是八一廠拍的就對了!」

層層審查下,不能放開搞市場化的八一廠又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大事件+明星臉」,《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以及去年的《建軍大業》皆屬此類。這也算是突破了之前使用特型演員飾演歷史人物的做法。

可最後,八一電影製片廠還是走向了改制。

放眼望去,不止八一廠,曾經的老牌「八大廠」都已經沒有了昔日的輝煌:

北京電影製片廠被拆;長春電影製片廠基本上成了旅遊基地;上海電影製片廠合併到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峨嵋電影製片廠成了峨嵋電影集團;珠江電影製片廠成了「珠影集團」;曾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培育基地的西安電影製片廠,自從2010年王全安執導的電影《團圓》獲得第六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後,再無消息。

他們,都曾經是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而如今,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改制、合併、重組,各有去向。

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衰落是因為題材的單一和體質的限制,而其他國有電影廠則是時代震蕩的結果。

幸好,中國電影市場依舊存留著他們打下的基石,培育的演員,創造的經典,良好的風向。

而這些,都將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電影人不斷前行,艱難破繭,最終成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每次參加答題遊戲,我都希望沒有主持人嗶嗶
直播答題告訴我,會甩鍋的人生輕鬆很多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