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九)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九)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九)

本文系一九七二年二月六日上午,南懷瑾教授應台灣孔孟學會邀請專題演講之講詞記錄。

宋明理學與禪宗(九)

南懷瑾

(六)有關理學家們排佛的幾個觀念

根據以上所講,好像在說宋儒的理學,都是因襲佛、道兩家學術思想的變相,理學的本身,便無獨特的價值似的。這是不可誤解的事,須要在此特作聲明。現在只因時間與篇幅的關係,僅就本題有關禪與理學的扼要之處,稍作簡介而已。如果必須要下一斷語,我們便可以說:「禪宗到南北宋時,已逐漸走向下坡,繼起而王於中國學術思想界者,便是『理學』。相反地,元、明以後一般的禪宗,或多或少已經滲有『理學』的成分了。」換言之,理學就是宋代新興的「儒家之禪學」。元、明以後的禪宗,也已等同是「禪宗之理學」了。佛學不來中國,隋、唐之間佛教的禪宗如不興起,那麼,儒家思想與孔、孟的「微言大義」可能永遠停留在經疏註解之間,便不會有如宋、明以來儒家哲學體系的建立和發揚光大的局面。幸好因禪注儒,才能促成宋儒理學的光彩。

如果再要追溯它的遠因,問題更不簡單。自漢末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引起學術思想界儒、佛、道三家的同異之爭,一直歷魏、晉、南北朝而到隋、唐,爭論始終不已。由漢末牟融著《理惑論》,調和三教異同之說開始,直到唐代高僧道宣法師彙集的《廣弘明集》為止,其中所有的文獻資料,隨處可見在中國的學術思想界中,始終存在著這股洪流。初唐開國以後,同尊三教,各自互擅勝場,已經漸入融會互注的情況。宋儒理學的興起,本可結束這個將近千年來的爭議,但畢竟在知識見解的爭論上,更有甚於世俗的固執。理學家們仍然存有許多不必要的意見與誤解,因此而使禪與理學,都不能爆放更大的慧光,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但在禪宗方面,卻一直對儒家思想和理學,並無攻毀之處,甚之,還保持相當的尊重。因為無論學禪學佛的人,只要是讀過書的人,都曾受過孔、孟思想教育熏陶,不會忘本而不認賬。即使毫未受過教育的學佛者,凡是中國人,對於聖人孔、孟思想的尊敬,也都牢入人心。並且已將儒家和孔、孟的思想,變成個人生活與中國社會形態的中心,極少輕蔑的意識。

理學家們排佛的要點,除了對於「宇宙觀」和形而上「本體論」的爭辯以外,攻擊最力的,便是出世(出家)和入世(用世)的問題。有關「宇宙觀」和形而上「本體論」的哲學思辨,理學家們的觀點,雖然屬出入佛、老而契入《易經》與孔、孟的學術思想範圍,畢竟還不如禪佛的高深。此事說來話長,而且也太過專門,暫時不談。至於有關入世和出世的問題,的確有值得商榷之處。不過他們忘記了在唐、宋以來的中國社會,雖有大同仁義的思想,但並未像現代有社會福利的制度,因此貧富苦樂懸殊,以及鰥、寡、孤、獨、殘疾、疲癃、幼無所養、老無所歸的現象,也是一件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幸好有了佛、道兩教出家人可以常住寺觀等的制度存在,無形之中,已為過去歷代帝王治權和社會上,消弭一部分的禍亂,解決了許多不必要的慘痛事故,未嘗不是一件極大的功德。因此而批評離世出家,就等同墨子「無父無君」的思想,那也是一般不深入的看法。這是理學家們,大多都未深入研究大乘佛學的精神和大乘戒律思想的誤解。況且墨子思想的「尚同」、「兼愛」、「尚賢」,也並非真如他們所說的完全是「無父無君」的慘酷。不過這又要涉及儒、墨思想的爭端問題,在此不多作牽連了。

此外,宋、明以來理學家們講學的「書院」規約之精神,是受禪宗「叢林制度」以及《百丈清規》的影響而來。理學家們講學的「語錄」、「學案」,完全是套用禪宗的「語錄」、「公案」的形式與名稱。不過這些都是屬於理學與禪宗有關的小事,順便一提,聊供參考而已,並不關係大節。

總之,本題是有關中國學術思想史的演變與發展的大問題,實非匆促可以討論的事。當時因為黃得時、錢鞮男兩位先生的命題,我只好提出一些有關的簡略報告,等於是作一次應考的繳卷,並未能夠詳盡其詞,敬請見諒。

(西元一九七二年,台北)

◎ 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簡體): 南懷瑾先生著《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出版信息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九)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作```者:南懷瑾先生

出```版:東方出版社

網```址:www.rmdf.cn

年```份:2016年4月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九)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長期徵文及史料 郵箱:ws@nanss.org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虛雲老和尚:如何能腳踏實地呢?只有口誦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如何能腳踏實地呢?只有口誦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