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維護國家統一、力促民族融合的晚清鬥士——紀念趙公爾豐

維護國家統一、力促民族融合的晚清鬥士——紀念趙公爾豐

我們不該忘記那些湮沒在歷史塵埃中、卻作出許多切實貢獻的所謂封建官僚們。

今天這篇文章寫一個人,一個清朝人,一個已經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有著諸多黑點的清朝官員,一個值得當下人們去紀念的人,他叫趙爾豐。

一、國人是否能夠想像,我們今天只擁有半個四川?

為了更好說明趙爾豐的功績,有必要先簡單介紹一下背景情況。

承平太久,文明太久,很多當下的年輕人對於我們今天的國土面積和民族構成,可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理所當然是960萬平方公里,理所當然有新疆有西藏。其實並沒有,這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裡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1840年之後,清政府陸續失地數百萬平方公里,到1898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之後,列強暫時同意「維護中國的統一」。但是帝國主義的話要是能信,母豬亦能上樹,這是真理,值得我們永遠牢記。1898年之後的每一年間,英、俄等國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西藏、新疆、蒙古等地的搞事。年復一年,有的最後成了,比如蒙古,有的差點成了,比如西藏。所以,西藏能繼續在祖國疆土內,不是什麼理所當然,而是鬥爭得來。

清末所謂西藏的概念,一直抵今日的川西雅安、康定一線,此線以西,基本在西藏黃教政權勢力範圍內。清政府內憂外患,自顧不暇,致使對西藏的控制日益減弱,加之連續幾任駐藏大臣慵懶無能,西藏地方政府離心狀態愈演愈烈。此外,英印政府自1885年吞併緬甸後,集中精力向西藏擴張,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已從開始的通商、傳教、情報搜集發展到了公然企圖分裂西藏。高峰是1903-1904年發動的第二次侵藏戰爭。在此情形下,西藏搖搖欲墜,隨時有可能在內外因的作用下被從法理或事實上分裂出去。

而川邊,是控制西藏全局的關鍵。

川邊穩,則西藏穩;川邊在手,在西藏不敢亂動;川邊若失,則大局必定糜爛。是以,穩定和控制川邊藏區、牢牢打通並掌握川西進藏通道就成為控制西藏的關鍵。

而趙爾豐,正是在這風雨飄搖、至關重要的晚清幾年,以一己之力,撐起和挽救了川邊局勢的人。沒有他,或者換一個人,川邊局勢絕不會更好,或失控,或完蛋,進而將導致整個西藏玩完。除了他,沒有第二個人,在彼時,有那樣的毅力、魄力、能力去大刀闊斧、堅忍不拔、篳路藍縷的在短短6年時間裡推行那麼多促進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的政策。

趙爾豐,字季和,1845年生,漢軍正藍旗人,祖籍遼陽,祖輩屬替清朝賣命的漢人,因軍功而入漢旗。其父叫趙文穎,進士出身,曾任山東蒙陰知縣,1854年與太平天國北伐軍作戰戰死。趙爾豐兄弟四人,其排第三,兩個哥哥和弟弟都中進士,只有他屢試不中,只能做一些文書小吏工作。後遇廣東鹽運使,認為其是個人才,給他捐了個知縣銜,其後,先後任陝西靜樂、永濟等地知縣,由於才幹突出,深受上司錫良(其實比趙還小8歲)賞識,1903年錫良調任四川總督,趙爾豐隨之入川,從此開啟其人生中最輝煌和為國貢獻最多的一段歲月,並得到了一個趙屠夫的稱號,以致解放後川邊老人提到趙屠夫仍感恐懼。

漢語里的有些辭彙,除非我們自己遭遇到類似情境,否則在聽到或看到時並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深刻的感受,臨危受命,就是這樣的一個詞。

趙爾豐是百分百的臨危受命。1905年,他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在當年的條件下,這絕對是三分之二已經入土的年紀;擱在今日,早已是官場二線或廣場舞中的一員。但60歲的趙爾豐,由臨危受命而在危局之中開創了他自己和國家的新局面。

1905年3月,駐藏幫辦大臣鳳全在巴塘被當地喇嘛和土司設伏襲擊,連同隨從65人,全部遇害,死狀慘烈,史稱「巴塘事件」。清廷震怒,派四川提督和時任建昌道員趙爾豐進剿。不知其接到命令時是何心情:一年多前還在山西為官,一年多來,任職之地越來越偏,現在竟要偏到苦寒無比、人地兩疏的川西去了。

具體心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很快,4月,趙爾豐即帶領西軍三營、衛隊20人及隨從前往巴塘,自此,開始了他6年苦心經營川邊的歲月。趙爾豐很快即查明事件原因:巴塘土司是主謀,拉薩方面進行了煽動,而出手的行兇者為土司下屬的七村溝百姓及丁寧寺喇嘛,該寺喇嘛也來自七村。隨即,趙爾豐決定剿平七村,以顯朝廷天威。他是這麼想也是這麼乾的,真的對七個村莊滅村。這成為他後來被屢屢詬病和批評的一段經歷,說他好殺,說他是劊子手等等。剿平七村後,其親率兵力,進剿桑批寺。該寺此前將理塘游擊施文明活剮剝皮——殘酷折磨害死朝廷四品官員不能不進行追究。經三個多月戰鬥,全殲該寺僧俗400餘人——之所以耗時如此之久,實在是因為地形、氣候和對方防守太周密。

通過殘酷鐵腕手段,在短時間內,趙爾豐迅速穩定了川西藏區形勢,震懾住了一大批土司和喇嘛寺,使這些與拉薩有緊密聯繫的上層不敢輕舉妄動,極大程度上重新樹立了中央政府在川邊的威信。清廷隨即任命趙為川滇邊務大臣,專辦邊務。

活到60歲,老趙才終於迎接到來自己人生中的高潮時刻。

此後短短6年時間,通過殫精竭慮、苦心經營,採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動,牢牢穩定了川邊形勢,更在川滇一帶全面加強了中央統治。

(一)強行推動改土歸流

趙爾豐在第一次到川邊之時,就感到康藏地區的司制度是川邊多事的根源,所以他奏請清廷,主張在康藏地區改土歸流,收繳土司頭人印信,並於康藏地區設置行省,因地制宜,分設府、廳、州、縣。1908年,改打箭爐為康定府,並強力將德格、瞻對、孔薩等土司印信盡行收繳。砸人飯碗,如同淫人妻女,其間艱難險阻無數,但趙頂住壓力,全力推行,終於在1911年基本完成,從而為民國西康建省打下了基礎。

(二)革除農奴制,廢除僧侶特權

多說一句,當下的白左、小清新們大概已經不知道或故意不知道什麼叫做農奴制了,更不願意去相信他們眼中美好虔誠的藏傳佛教本質上是多麼的殘酷、害人。

川邊地區的農奴制度是使當地社會停滯落後的主要原因,也是清政府推行賦稅政令的嚴重障礙。土司、寺廟對農奴的壓榨令趙爾豐這樣見多識廣的職業官僚都為之震驚:又如牛羊肉及皮張乳酥等項,釘頭木屑,尺絲寸縷,誅求無厭。每至盡取所出而去,不為佃戶留食。趙爾豐規定,凡喇嘛無論自種佃種之地,皆應與百姓一律按等完糧,不得以廟地私有歧異,從根本上否定了農奴主土地所有制。

(三)改革烏拉制度

趙爾豐下大力氣改革川邊百姓深為之苦的烏拉制度。當年的川邊,「寺院道場募化之施捨,建壘房舍木石之工料,上山採獵帳幕之飲食,悉百姓均攤供給,稍有不遂,即鞭答,罪者鋸腳剁手,行以為常。而喇嘛寺院更甚於,常見大雄寶殿,列陳鼎鑊,重懲罪犯,凡割鋸手足懸掛兩廊,以示神威。——還有誰,還有哪個宗教能這般行事?這他娘的就是藏傳佛教在黨國進去前的美好模樣?黨國不去,現在估計他們還在這麼干。趙爾豐宣布廢除一切差搖和雜役,政府徵調烏拉及工役,均計時給以工價,並公布《規定烏拉章程給價僱用札》,使下層人民不再交納雜稅和無償服役。

(四)竭力鞏固邊防

1909年至1910年冬季,英屬印度企圖將中印東段邊界從喜馬拉雅山腳北移至山脊,並向東延伸,把雲南西南的大片領土囊括於英屬印度。為此,宣統二年正月初二(1910年2月11日),趙爾豐派程鳳翔部進抵桑昂曲宗,奏報清廷,詳陳進兵緣由,呼籲收回邊疆要地以固國防。趙爾豐分析英國的戰略意圖,「英人覬覦藏地,已非朝夕」,若得波密,則由工布入藏,僅數日程即與印度聯成一片」。

短短一年多時間裡,趙爾豐以敏銳的意識、對國家強烈的責任心在察隅地區進行了一系列有效治理活動,一是樹龍幟,建界牌,阻止英人北犯,二設縣治,建鄉村基層政權,強化邊地治理;三是招撫人民,發給護照,建立邊境藩籬屏障;四是規劃屯墾,開發資源,促進邊地商貿。不僅在當時阻止了英人的北犯,而且為我國對包括麥克馬洪線以南的瓦弄在內的下雜瑜和其招撫地區的主權提供了歷史證據。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許多規劃未能落實,但那些舉措對於捍衛祖國主權,阻止英人入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二、竭力推行民族融合的另類大員

(一)鼓勵民族間通婚

整個大清朝,能突破華夷之防、鼓勵漢人與少數民族相互通婚的朝廷大員估計只有趙爾豐一人。

經營川邊期間,趙爾豐頒布《漢蠻聯婚通告》、規定娶少數民族婦女為妻的漢族營勇必須是原無妻室者。對與少數民族婦女結為妻後願辭兵務農的營勇「皆聽其便』,以後該類營勇因故進入內地,應將其少數民放妻子帶,不準輕易拋棄。凡是有省買聘娶少數民族婦女為妻,「必覓妥實保人證書,該棄勇家事由營保,擔保該勇家無妻室。」漢藏姻並保數民族婦女地位的作法,在封建社會中,不僅提高了婦女的地位,而且有利於民族團結,不能不說是進步的思想。

(二)努力辦學,推動藏族兒童接受教育

川邊時期,趙爾豐把相當大的精力投入到了興辦教育事業中去,這種投入不少假心假意,不是為了向上級彙報成果,而是本著破除民族隔閡、「收拾人心、必需文字語言相通」的理念。為此,不僅要費力延請辦學人才,還要極其費力籌措辦學經費。其辦學的辦法是:小孩七歲以上者啟蒙,送入附近蒙學。第一年教以漢藏語言中通用的白話之字,第二年教以將白話通用字聯貫成句之法,語文的學習以能寫白話信札為度。算則授以計數、珠算、筆算等方法。而綱常名教則訓以事親敬長,待人應行禮節,應盡情義,及起居、飲食、行立、進退之規則。學生學習年畢業.因為學的內容「不求高深」在人煙稀少的川邊地區,興學一事才是易於普及的。趙爾豐這種從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提出辦學要求是十分明智的。在大約五年時內,在川邊藏區興設小學堂二百餘所,約有五千餘漢藏兒童入學。這個數字只略高於當時內地發達地區一個縣的數字,但是川邊地區的學堂從無到有,這不能不說是趙爾豐的一大功勞。

(三)統一度量衡

光緒年間,英屬印度盧比流入藏區,極大擠壓了西藏貨幣使用,趙爾豐改革藏幣,發行新藏元,採用多種手段,以抵制盧比的影響。使藏元得以在川邊地區流通使用,在清末以後.藏元仍在川邊地區廣泛使用,抵制了盧比的影響,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趙爾豐敏銳的意識到,國家統一,必須從形式到內容都要統一。如果少數民族不能掌握通用語言、文字,則難以收拾人心。這一點見解,比現在整天推行雙語、鼓勵少數民族學習自己語言的民宗委不知高了幾個姿勢水平。當然,這種見解自然會被人扣個大漢族主義之類的帽子,真的是不是,大家心裡都清楚。

三、境遇、人、事

歷史,說到底是由人創造的,更是由那些竭力承擔、勇于堅韌前行的人創造的。

在晚清的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中,左宗棠、張蔭棠、楊增新這樣一批湮沒在歷史之中的人,在萬馬齊喑、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在左支右拙之間,在面臨無數艱難險阻之際,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嘔心瀝血,奮力支撐危局,努力維持國家統一,上對得起朝廷,下無愧於自己。他們都屬我們傳統敘事話語中的封建官僚,他們都盡到了人臣的本分,盡到了作為一個官員的責任,用自己的行動有力維護了國家統一,推動了民族融合,為後來的民國和新中國的逐漸和全面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

可見,任何時代,都是可以幹事的;任何時代,都是給想有作為之人留有空間的。再差的時代,再糟糕的各種制度阻礙、破爛規矩、人事複雜、上司猜忌、同僚嫉妒、百姓憎恨會比晚清更加糟糕?不存在的。

再回到趙爾豐身上,清末早已貪污成風,無人不貪,無人不撈錢,人人拍馬逢迎,幾乎無人干實事。在這樣的醬缸官僚系統中成長起來的趙爾豐,絕不可能是個不諳世事的傻子,也不會是個清白如水之人,但他是個勇於幹事、正確幹事、堅持幹事的人,這,就夠了。

其知人善任,對人推心置腹,用人不疑;極為關愛、不吝保舉推薦下屬,連下屬們在川邊苦寒之地的出差、生活費都周到想到;賞罰分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懲官護民,嚴懲貪污。其境界之高、膽識之深、魄力之強,令人欽佩。

舉一例證明其為人。為支持關外興學,他特許一切文犢統由關外學務局擬稿直接呈送他核裁,以提高其辦事效率。同時諭令打箭爐廳,凡有學務局物資,到廳即火速運送出關,不準借端需索運費。1908底,因邊務經費緊缺,關外學務局體諒趙爾豐的困境,主動呈文請撤局,以節省經費。他即批示:「關外學務賴該主政提倡,興辦具有規模,一二年後必有成效可觀,豈可半途中止。謂年可省費六千金,大政者不惜小費,用之得當,何吝此區區之數耶。」趙爾豐言行一致,不說大話,深知僅憑一紙空文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故同時令關外各縣委員將戰爭繳獲物資即行變價,次年就得銀二萬零二百七十二兩八錢,發交打箭爐廳收存,全部作為邊地學務經費。人非木石,關外學務局總辦吳嘉漠怎不為之感動!古雲士為知己者死,昊嘉漠亦的確豁出命來,全力推進辦學事業。

這一件小事足以見兩點:一是趙爾豐確實不貪污,其每年經手銀錢數百萬,此次物資變賣,要是挪為己用,別人還能說什麼?二是其眼光長遠,殊為不易,令後人感動,因為當時大清已大廈將傾,政毀軍敗,趙爾豐在如此局面下還在苦心在川邊這樣的地方努力推行教化,難道是為了政績?為了自己?

在趙爾豐周圍,雲集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出身的各種人才,既各有所長,又勵志圖進,對營邊事業勤於職守,對他本人耿耿忠心。故在趙被害時,就連伺候他的藏族丫頭亦置自己年青的生命於不顧,誓死相護。若非平時待人有德,何能如此?

趙爾豐最後橫死,落了一身罪名。其從事邊務數年,手上染血無數,一肩承擔無數,自然也是黑材料無數,但無論如何,也不應遮蓋他在川邊數年為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所做的巨大貢獻。

我們紀念他,更是紀念他在艱難歲月中的貢獻。回到當下,我們要同樣支持那些正處在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一線戰鬥的同志們,從拍板去除清真泛化、深挖兩面人的陳書記到披星戴月巡邏的武警戰士,從網路積極發聲反對極端伊斯蘭的網友到體制內的有識之士。

主要參考資料:

陳國勇,《功過兩存不相掩——趙爾豐經營川邊述論》

何雲華,《論趙爾豐人事思想的基本特點》

徐銘,《清末藏區改土歸流初探》

徐君,《清末趙爾豐川邊興學之反思》

國慶,《趙爾豐及其巴塘經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和之語 的精彩文章:

TAG:季和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