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明是又高又帥的大才子,卻偏偏把自己作成了人渣

明明是又高又帥的大才子,卻偏偏把自己作成了人渣

文人傲氣,自古而然。提到「文人」二字,似乎總會想到清高和傲骨這兩個詞。

古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種豆南山,歸隱田園;近有朱自清為明愛國之志,堅拒美國大米,賣文為生。這些都是文人氣節的典型。

然而大唐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文才奇崛的詩人,品行惡劣到毀三觀無下限,完全顛覆了普羅大眾對於文人的一貫想像。

這個人就是初唐時期有名的詩人,與陳子昂、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人並稱「仙宗十友」的——宋之問

宋之問並無顯赫的門第家世,但他長得帥氣,還寫得一手好詩,是標準的翩翩佳公子。

他的父親宋令文是禁衛軍里一個小小的武官,起自鄉閭、勤奮好學、重情重義。

不僅文章和書法一流,而且天生神力,曾徒手弄倒並扭斷了一頭牛的脖子。時人稱之為「三絕」。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勇猛過人,宋之遜擅長草隸,宋之問則頗精文辭,在當地一時傳為美談。

公元675年,年僅19歲的宋之問考中了進士,早早登臨「龍門」。

隨後,與「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一起,被分配到了習藝館,主要負責教授宮廷人員書、算眾藝。

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正是武則天獨攬朝政之時。武后承接「貞觀」,選拔人才不拘一格。

後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此後15年間,宋之問很快躋身五品學士,為世人欽慕。

武后喜好華詞麗句,宋之問便絞盡腦汁取幸於她。

據《唐詩紀事》記載,有一次,武則天心血來潮,率領文武百官游幸洛陽龍門。

興之所至,「命群官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由其文學侍從——著名才女上官婉兒主持並裁定優劣。

正當眾人苦思冥想之際,左史東方虯率先吟出了一首《詠春雪》。按照規定,武后賜給了東方虯一件錦袍。

然而,這錦袍在東方虯的身上尚未焐熱乎,宋之問奉呈了一首300多字的《龍門應制》,上官婉兒認為「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

於是,武后無視皇帝威信,直接奪東方虯錦袍轉賜於他。

從此,「龍門奪袍」成了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一戰成名之後,宋之問成了朝野上下的香餑餑。

很快,他就進入了朝廷內閣的圈子,一躍升為五品大學士。

並寫下了無數的奉承之作,「微臣一何幸,再得聽瑤琴」;「今朝萬壽引,宜向曲中彈」;「芳聲耀今古,四海警宸威」……用最虛誇的詞藻,只為博權貴們一笑。

按說,年紀輕輕就做了五品官,也應該知足了。可是小宋同志是個有「鴻鵠之志」的人,還沒當上北門學士,怎麼可以就此滿足呢?

風頭正勁的宋之問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本事詩》記載,某次,宋之問趁著武后又誇獎他的時候,厚著臉皮說想做北門學士。

這北門學士表面上是武后招募的親信智囊團,一個個手握實權,身居高位;實際上這些人暗裡還是武后的面首,供武后閑暇時玩樂寵幸。

小宋同志那會才二十多歲,而女皇陛下已經七十多歲,保養得再好,也是古稀老婦了。這都能下得去手,可見權利的誘惑是有多大。

對於宋之問的要求,武后並未表態。他不罷休,寫了一首《明河篇》送給武則天,以表達自己迫切渴望爬上龍床的心情。

詩的結尾有這樣一句:「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

武后看到這篇文章,跟自己的御用學士崔融說道:「宋之問這人好是好,就是有口過。」

原來,之所以沒讓他當北門學士,是因為口臭問題。宋之問聞聽這話,「終身恥之」。從此,出門都要口含雞舌香,祛除異味。

眼見武后這尊大佛傍不上,宋之問退而求其次,轉而巴結上了深得武后喜愛的男寵張易之與張昌宗兩兄弟。

經常為他們代筆寫一些歌功頌德、無病呻吟的錦繡華章,以討武后歡心。

甚至毫無骨氣地親自為張易之倒夜壺,斯文掃地,為人不齒。一個滿腹經綸的讀書人,卻搶著去做這種腌臢活兒。

正所謂靠樹樹會倒,靠人人會跑。

這不,好景不長,神龍元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后退位,誅殺「二張」。

太子李顯複位,是為唐中宗。作為二張黨羽,宋之問自然沒有倖免,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

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滋味太難受啦!

宋同學根本熬不住,第二年就從嶺南蠻荒之地偷偷潛回了洛陽,躲在友人王同皎的家中。

逃亡途中,寫下了那首後世廣為流傳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比起那些諂媚逢迎的違心之作,這首詩將他靠近家鄉時的那種不安又畏怯的複雜心理表達得淋漓盡致。「貶客歸家心事,寫得逼真地絕」。

宋之問一生歷經高宗至玄宗五代帝王,多次在血雨腥風的政治風暴中轉危為安,一直活到了56歲。

《新唐書》對他的評價是,「偉儀貌,雄於辯,無品」。身材高大,儀錶堂堂,卻有才無行,攀附權貴,留下了千古罵名。

一身才華也被大打折扣,甚至野史記載他曾經殺人奪詩。

他的外甥劉希夷,與之年齡相仿,善彈琵琶,也是一位才貌雙全的詩人。

寫過傳世名篇《代悲白頭翁》,尤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句,已成為哀嘆流光易逝的不朽金句。

宋之問初見此詩,便愛不釋手,想佔為己有。

劉希夷自是不願意,宋之問殺心頓起,命家奴用裝滿黃泥的土袋將自己的外甥活活壓死。

過後立即將詩改了幾個字,變成自己的作品,公之於眾。

於是在《全唐詩》中,劉希夷的名下收錄了這首詩,宋之問的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不過改了一下標題和幾個字,其餘一模一樣。

殺親奪詩這件事的真實性已難查考,但無疑,大唐的眾多詩人中,宋之問的人品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評價都極差。

作為詩人,他才華橫溢,細化了六朝以來格律詩的法則,完善了五言律詩的體制,首創了七言律詩新體,是近體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然而做人未免太失敗,品格與詩才完全成反比。

讀書,是為了明禮儀、知廉恥,而不是為了達到目的謀財害命、不擇手段。

如果做不到萬古流芳,寧願平淡一生,也別遺臭萬年,世代遭人唾棄。

畢竟,一份正直、赤誠的品性是多少榮華富貴也換不來的。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高薪招聘

只為等你

轉載須知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總有一個人在堅守,

總有一件事要完成。

茫茫人海,

匠心之城。

不喧嘩,自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心之城 的精彩文章:

大學還在,讀書人沒有了,先生也沒有了
一個中國女人竟然捐獻96億!外國網友炸了,國內卻如此安靜

TAG:匠心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