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著孔子去旅行之101:蘭考「封人請見夫子處」

跟著孔子去旅行之101:蘭考「封人請見夫子處」

8月22日上午11點多,我們離開菏澤,前往開封。本來在我的行程中沒有開封,在曲阜,駱承烈先生得知我們要去河南,他讓我們到河南後去找河南孔子學會會長孔岩,並把孔岩的電話給了我們。

我們到達開封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找了家飯店簡單吃了點飯,就去孔岩家,他家住在包公湖邊上。孔岩的聲音在電話里就聽到過,今天又見到本人,感到十分親切。孔岩個子較高,身體瘦削,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精神矍爍,待人十分熱情。他說前些時候,他們也像我們一樣走孔子路,不過他們走的僅限於河南,對河南的孔子遺迹進行調查,他們在河南找到了89處孔子及其弟子的遺迹。他還告訴我,他們正在編一本《孔子周遊河南考》,把孔子在河南的一些考證文章彙集成冊。書出版後定名為《孔聖足跡遍河南》,程子良先生寄給了我一本。

晚上,他把我們安排在「世家快捷酒店」住下,因在這家酒店還住一位台灣朋友,名叫張蓓茂,也是來拜訪孔岩的,他讓我們也認識一下。在開封,還認識了開封市委黨校原校長程子良,他跟孔岩一起,在共同打理河南孔子學會的事務。

為了趕路程,我們沒有在聞名遐邇的古都開封逗留,23日一早,便驅車前往蘭考縣儀封鄉,去看封人請見夫子處。

大約10點左右,我們到達儀封鄉,過了一座小橋,右手方向就是封人請見夫子處。這裡是一個很大的廣場,迎面立著一塊巨石,上書「封人請見夫子處」7個行書大字,題字者為徐光春。巨石後面是魯樞元所書《重修封人請見夫子處記》,記述了封人請見夫子和重修封人請夫子處的經過。

轉過巨石碑前行不遠,有一座亭子,亭子裡面有一口井,俗稱琉璃井。因孔子曾飲用過此井之水,所以亭內立有一碑,寫著「夫子飲泉亭」。在請見亭上有一通石碑,上書元代詩人王惲寫的《琉璃井》七絕一首:「聞道東昏即古儀,封人從此見宣尼。空餘百尺琉璃井,萬古無窮聖澤施。」

在井的東側,有一尊巨大的孔子立像,兩手握在一起,面目慈祥,笑容可掬。基座四周為孔子行跡圖浮雕,其中一幅便是《儀封仰聖》。

過了琉璃井,前邊有一條東西向的道路,東通請見書院,西通請見亭。請見書院最早建於清康熙年間,為當地鄉紳、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佰行所建。《清史稿·張佰行傳》有云:「丁父憂歸,建請見書院,講明正學。」請見書院後圮。今所見請見書院為2012年所新建。書院大門上書有一副對聯:「循禮循道一部論語教化天地;至聖至尊萬世師表輝映古今。」

正對著請見書院的是請見亭,是請見處的核心建築。亭為四角雙檐,建在很高的基座上,基座正面刻有陳先義所書《重建封人請見夫子亭賦》。站在亭上,放眼田疇,綿延無際。亭中立有石碑一通,上書「封人請見夫子亭」,碑的後面,便是《論語·八佾》所載封人見夫子的那段話:「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關於「儀」,《論語》鄭玄注曰:「儀,蓋衛邑。」這為儀划了一個大致範圍。清焦循《論語補疏》云:「《郡國志》『浚儀』注引晉《地道記》:『儀封人,此邑也。』《水經注》引《西征記》亦以儀封人即浚儀縣,而酈氏非之。浚儀在開封,漢屬陳留。」不過他對此持保留意見,說:「使儀封人在浚儀,當今祥符、蘭陽之間,雖為由陳至衛之道,而邑非衛邑矣。鄭雲蓋衛邑,『蓋』者疑詞也。」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也說:「又《一統志》以儀為開封府儀封縣,其地在蘭陽之東,去浚儀更遠。考儀封,漢名東昏,後易東明,宋元始改今名。」不過他認為:「謂儀即儀封者,尤非也。」楊伯峻《論語譯註》上說:「儀,地名。有人說當在今日的開封市內,未必可靠。」但不管怎麼說,上述說法基本沒有離開開封的範圍。

今天的蘭考縣,屬開封地區,1954年由蘭封、考城合併,取二縣首字,因名蘭考。而蘭封又是在蘭陽、儀封基礎上合併而成。今蘭考縣的儀封鄉,就是清代儀封縣舊址。而儀封之名,顯然與儀封人請見的事情有關。早在金代,這裡就建有先聖過化碑亭、封人請見亭、封人廟、聖井等紀念設施,我們在儀封鄉見到的這組建築群,就是依據金代的建築重建的。

封人,指守衛疆界的小官。宋邢昺《論語註疏》云:「畿上有封,若今時界也。天子封人職典封疆,則知諸侯封人亦然也。《左傳》言穎谷封人,祭仲足為祭封人,宋高哀為蕭封人,此雲封人,皆以地名。封人蓋職典封疆,居在邊邑,穎谷、儀、祭皆是國之邊邑也。」但這位儀封人,則非一般守衛邊疆的小吏,在朱熹看來,是一位「賢而隱於下位者也」。

他與一般邊疆小吏不同的是,凡是到這裡來的名人他都要拜見,正是這個理由,使他順利地見到了孔子。他聽完孔子的教導之後,果然有了不同凡俗的見解。他出來之後對孔子的弟子們說:「你們完全沒有必要為沒人任用而發愁。天下無道已經很長時間了,上天就是要讓孔子來號令天下,扭轉這無道的局面。

封人所說的木鐸,指的是一種有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他把孔子比作木鐸,是對孔子的極高評價。如黃式三《論語後案》所說:「蓋封人所見君子既眾,一旦見出類拔萃之大聖,遂以為天生君子,復生大聖,此天心之復,即否極而泰之候也。」《四書發明》亦云:「封人一見夫子,能知聖道之不終窮,世道之不終亂,天意之不終忘斯世,可謂智足以知聖人且知天矣。」

這是孔子周遊列國14年,唯一一次受到肯定。誠如魯樞元在《重修封人請見夫子處記》所說:「是時諸侯爭霸,政局板蕩,大道陵替,民不聊生,夫子明道濟世之心,多遭人忌而鮮為人知,故王者靈公慢之,智者晏嬰詆之,賢者子西懼之,狂者接輿諷之,隱者桀溺避之,惟儀之封人仰慕之,求見之,讚歎之,視夫子為天下木鐸,將為蒼生振德音,徇道路。封人雖棲遲下位,然深明大義,知聖知天。」可謂至論。

孔子是在什麼時候過的儀?也有不同說法。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云:「夫子五至衛:第一去魯司寇輒適衛;第二將適陳,過匡過蒲,皆不出衛境而反乎衛;第三過曹而宋而鄭而陳,仍適衛;第四將西見趙簡子,未渡河而反衛;第五如陳而蔡而葉,復如蔡而楚,仍反乎衛。夫子之至儀邑,不知在何時。焦氏以為由陳至衛之道,是指第三次至衛,此假設言之。閻氏若璩《釋地》以『喪』為挫位去國,是第一次適衛,並恐未然。」他這裡列舉了幾說,最終也沒有結論。有人認為,孔子南行至楚,求職未果,應在衛弟子之招而北返,孔子正是在北返期間路過儀邑。這一年為魯哀公六年(前489),孔子63歲。此說為是。

2013年11月21日第一稿

2014年5月31日第二稿

梅慶吉簡介:

著名孔子研究專家,跟著孔子去遊學項目創始人。自2012年以來,曾先後四次重走孔子路。曲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曲阜孔子文化學院教授。出版有旅行記《跟著孔子去旅行》(上下冊),攝影集《孔子周遊地域影像志》《梅慶吉跟著孔子去旅行展覽專刊》《跟著孔子去遊學·曲阜七日》等著作。

項目簡介:

讀者在作者的帶領下,走回了歷史,走進了孔子的生活,就好像一個活生生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人們會清晰的看到孔子是怎樣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聖人的,成長為受人尊敬的「至聖先師」以及「萬世師表」的。

我的旅行記《跟著孔子去旅行》

定價:88元

我的攝影集《孔子周遊地域影像志》

定價:56元

定價:36元

定價:39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跟著孔子去旅行 的精彩文章:

TAG:跟著孔子去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