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兵王」是怎樣煉成的?聽6位一級軍士長講他們的故事

「兵王」是怎樣煉成的?聽6位一級軍士長講他們的故事

「兵」當到極致是什麼樣?一級軍士長就是這樣一種存在。他們在不同的崗位,用二三十年的堅守,成為各個專業領域的翹楚,是官兵心目中當之無愧的「兵王」。

1月17日,海軍東海艦隊某基地把6名來自基層單位的一級軍士長請上「兵王故事會」的講台,講述他們的軍旅人生,激勵官兵不忘初心,在強軍路上實現人生價值。這6名「兵王」,有的來自高山海島,有的來自艦艇一線,軍齡最短的28年,最長的32年,都是各自單位響噹噹的頂樑柱。但這些當年的普通一兵是如何蛻變為「兵王」的?且聽他們在「兵王故事會」上娓娓道來。

「老海」傳奇——


在看不見海的地方當水兵

兵王名片:楊愛民,1990年3月入伍。現任海軍某導航台機電班班長兼技師,全軍愛軍精武標兵,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今年已經是我到部隊的第29個年頭。就像大伙兒愛叫我「老楊」一樣,駐地群眾管我們這群水兵叫「老海」。不過,我們這群身在大山深處的導航台水兵離「海」可有點遠。我呢,最初離得更「遠」。比起同批兵學導航、干機電,我的第一個專業是給養員,這個「買菜的」名頭確實有點上不得檯面,當時給家裡寫信都不好意思提。可為了讓戰友們吃得好一點,每天天不亮我就騎著單車、掛著菜簍子,不厭其煩地在幾個菜市場來迴轉,精挑細選,反覆砍價,盡量多買可口又便宜的菜,不少商販都笑話我「比猴子還精」。大半年下來,菜名和價格被我記滿了厚厚5大本。年底,我是下連新兵中唯一一個受到嘉獎的。

第二年,我又干起了炊事員。我給自己定的標準很直觀:泔水桶里有剩菜就是我工作失職。不到4個月,我就被提升為炊事班班長,年底我們這個小小的食堂被上級評為先進食堂,炊事班榮立集體三等功。

炊事班長剛乾一年,我又被調去當倉庫保管員。這項工作很普通,就是「收收發發」。我想,再普通的崗位也得有人干。那時倉庫沒有貨架,數萬個零件備品亂七八糟地堆放著,收發很不方便。上任第一天,我就自己動手量尺寸、訂材料、找油漆,一個星期趕製了37個貨架,把零件備品分門別類逐個編號。進口器材上的英文看不懂,我就照抄下來找人翻譯。當保管員期間,我收發了數萬件零件備品,無一差錯。雖然沒有獲得現實中的榮譽,但在「收收發發」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把簡單的事情干到極致,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優秀。於是,我就把這句話獎勵給自己。

1994年3月,組織安排我去某研究所學習導航專業。我剛下了數月工夫找到點感覺,台里機電專業又缺人,讓我改行干機電。第一次走進柴油機房的場景我到現在還沒忘記,當時整個人都傻掉了: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線路圖和英文註解,讓我一個初中生咋干?當時我就想找領導彙報思想,但靜下來仔細一想,眼下機電缺人,讓我來干是組織的信任。我咬咬牙,兩橫一豎:干!這就有了後來我賴以安身立命的專業本領。

2006年12月,我四期士官服役期滿,由於機電專業沒有高級士官編製,自己面臨著轉業複員。台黨委經過鄭重考慮,決定把我作為特殊人才保留下來,通過層層請示報給上級機關。後來聽台領導說,還有領導專門為我寫了推薦信。我永遠記得那一天,當時我把所有的業務資料都留給了徒弟,回家的車票也已經訂好,下午接到通知,第二天上級考核組要來考核我。經過重重考核,最後我順利留轉為五級士官,成為導航台建台以來第一位高級士官。

有人說,我這個「老海」的經歷有點傳奇。但我只是「老海」中的普通一員,在這裡話歷史、講故事,就是想跟大家一起品讀我們這群在山旮旯里從未見過大海的水兵。我伴隨導航台一起走過28個春夏秋冬,看到了一代代導航官兵演繹著紮根深山、心懷大洋的「老海」故事。我堅信,新一代的導航官兵會接過「老海」們的接力棒,繼續用青春與熱血書寫新時代的強軍故事。

雷海芳華——


掃雷兵的世界沒有怯懦和退縮

兵王名片:王文強,1990年12月入伍。現任海軍靖江艦掃雷區隊長,兩次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榮立三等功1次。

初分配到掃雷艇上時,我內心滿是迷茫和失落。因為當初一起入伍的戰友,大都分配到登陸艦和護衛艦,差一點的也分到勤務船,只有我來到掃雷艇。在座的可能都知道,以前有個說法叫「上艦不上掃雷艦」。為什麼?就是因為掃雷艦不僅噸位小,而且物理場對人體影響非常大。因為艦上有巨大的鐵芯線圈,在通電一瞬間會產生強大的高斯磁場,連倒地的扳手也能馬上「立正站好」。除此之外還有看不見的次聲場和音響掃雷具製造的雜訊,所以長期在掃雷艦工作會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反應:記憶力減退、掉發、心律不齊、免疫力下降等。

不過,這些迷茫在我了解到大隊的往昔後就漸漸消失了。因為,我加入的可是一支有過輝煌戰史的大隊,曾有3艘艦艇、11名個人榮立過戰功,湧現過朱重濱、夏保三等一大批戰鬥英模。這些光輝歷史讓我肅然起敬,也堅定了我「紮根掃雷艦、奉獻雷海場」的決心。

這些年,大隊反水雷新型裝備和教材從無到有,反水雷核心能力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領跑海軍反水雷建設,無數個首艦、首次、首創、首功,我既是見證者,也是親歷者,我深感這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就親身經歷過一次演習中戰雷意外爆炸,造成艦體傾斜、全艦停電和尾軸艙大量進水。但正所謂「雷海礪劍顯本領,不破『伏兵』終不還」,掃雷兵的世界沒有怯懦和退縮。經過這麼多年的鑽研,我已然能做到手不抖、心不慌,保持穩、准、輕的原則,一次次精準地將戰雷投送到布雷點,不懼艱險、攻堅克難的一代代「掃雷人」也叫響了我們這支大隊的威名,樹立了反水雷領域的「品牌」。

集體至上——


平凡「黑哥」的不平淡生活

兵王名片:何世榮,1990年12月入伍。現任海軍某掃雷艦大隊電工班長,兩次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因為我的臉比較黑,過去大家都習慣稱我「小黑」,後來年紀大了,都親切地叫我「黑哥」。從軍29年,如今回憶起來,也沒幹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自己笨嘴笨舌,也沒啥可炫耀的。但有一點,只要領導交給我的任務不是靠嘴「說」的,我都敢拍著胸脯說:「沒問題,保證完成!」

不過,雖說經歷平凡,但這麼多年軍旅生涯還是有些讓我難忘的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有一天擔負安保任務的我艦在錨地拋錨待命,隨後接到命令需要馬上前往指定海域進行巡邏,但拉完「起錨部署」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動靜。原來起錨過程中錨鏈絞到一起,根本起不上來。這時,要麼把人吊到水裡扣上活鏈環把錨鏈拉上甲板進行處理,要麼把錨鏈直接扔掉。可指揮所先後派了3名戰友下去嘗試都無果。看著大家心急如焚的樣子,想著自己還有點力氣,我就說:「讓我試試。」我迅速穿好救生衣翻過護欄下到舷外,下去一看才傻了眼,錨鏈打了個結,再加上當時水流急,在水裡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沒法發力。我就一隻胳膊抱著錨鏈,另一隻胳膊奮力用活鏈環將打結的那裡上下兩段系在一塊。好幾次就要扣上時,又被浪給拍掉……就這樣折騰了快一個小時,我終於把兩段錨鏈系好,拉上來後解決了問題。我上來以後,整個人像虛脫了一樣,胳膊內側由於一直摩擦錨鏈還被磨破一大塊皮。事後有人說;「黑哥,你一個電工隊長,這槍帆的事和你有什麼關係,幹嘛自己找這個罪受?」我只是笑了笑。其實當時也沒想太多,就覺得作為一名老同志、老黨員、老骨幹,在單位遇到難處時會本能地站出來盡自己一分力。在我心裡,集體榮譽高於一切。

為戰而練——


能吃苦、能奉獻還要能戰鬥

兵王名片:王立民,1990年12月入伍。現任海軍三明艦主炮班長,編寫了《某型艦炮操作使用規程》等教材,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剛入伍時,我對「當兵」還沒什麼概念。新兵第一年的冬天,大隊接到支援駐地河道工程改造建設的任務,記得當時看到河道邊打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標語時,我就覺得倍受鼓舞,渾身像有使不完的力氣。後來,我不僅被編入了突擊隊,施工結束後還因表現突出榮立了三等功。

這些年,海軍的訓練和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但我始終覺得,無論武器裝備等硬體發展到哪一步,戰鬥精神還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那麼,軍人的戰鬥精神怎麼來呢?就要像實戰那樣去訓練,從嚴從難,才能錘鍊出過硬的戰鬥作風。

大家看我右臉的這道疤痕。那一年組織艦長全訓合格考核,要進行艦艇綜合攻防操演,當天海況很差,風急浪高,但從考核組到艦上都堅持按計劃考核,就是要在惡劣條件下檢驗訓練成果。我在主炮戰位作準備,艦長按照戰術要求操縱艦艇機動。「左滿舵!」突然,一個大浪襲來,我一下子向右舷摔了出去。我一個機靈順勢撲倒,下巴卻重重地磕在一處鋼板上。我趕緊爬起來,捂著劃開的傷口忍痛堅持,回到戰位繼續操作。後來這處傷口縫了13針,但我覺得沒什麼。考核就是實戰,平時危不施訓、險不練兵,戰時怎麼敢亮劍、怎麼能打贏?!

首突尖兵——


「活化石」的衣缽傳承

兵王名片:任在慶,1987年11月入伍。海軍某快艇大隊原裝備修理所技師,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官和優秀共產黨員,榮立三等功1次。

像我這樣干到一級軍士長的人,有些小同志會叫我「活化石」,就像我們指導員常說的那樣:「老班長,你當兵時我還沒出生呢!」是呀,32年間我經歷了很多,也真切感受到部隊翻天覆地的變化。

入伍後我就被分配到魚雷艇上,現在我還清楚記得,艇上生活很艱苦,淡水供給就靠一個帆布水囊和幾個塑料水桶,睡覺的床鋪就是吊床。日子苦,但我們內心有信念支撐。那時常聽艇長講起他參加過的大隊「三戰三捷」的故事,我們也想像他一樣衝上戰場,所以每次出海,我們都會以參戰的標準去準備、去訓練。

32年間,從魚雷艇到導彈快艇,我見證了人民海軍由弱到強的轉型式跨越發展,見證了一批又一批戰士成長進步。但有一樣東西始終沒變,那就是大隊「忠誠驍勇、衛海先鋒、快速機動、首突建功」的團隊精神。只要把這個「魂」保持住,就一定能在未來戰場再立新功。

去年,也在海軍當兵的孩子給我打電話說:「爸爸,我想留改士官,在部隊繼續幹下去。」當時我眼眶都濕了。我很欣慰在我脫下這身軍裝的時候,兒子繼承了我的事業,看到兒子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我想,只要我們一代代接力前行,離我們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就會越來越近!

率先垂範——


老兵什麼樣, 老連長告訴我

兵王名片:朱秋軍,1991年12月入伍。現任海軍某岸導團通裝修理班班長兼技師,兩次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榮立三等功5次。

新兵剛下連,我接觸的第一個人是我的連長關鎖金。他皮膚黝黑,眼睛炯炯有神,一眼看去就特別精幹。有一天他帶我們下山挑糞,埋在農副業地里算是施肥。開始我以為他和老兵們肯定是布置完任務就在旁邊抽支煙,喊幾句「大家加把勁!」結果連長和幾個老兵搶著去掏糞,挽起袖子就往糞坑跳,動作慢了都擠不進去。關連長幹得最賣力,一盆盆的端糞,手都沒停過,那一幕給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跟著關連長工作了一年,他從沒擺過官架子,卻一直用實際行動告訴我,該如何用「看我的」和「跟我上」為戰士們樹立好形象。

我是全團唯一的一名一級軍士長,有的同志說你多「自由」,訓練工作可以自己安排。其實從雷達班班長到修理所技師,再到航模組組長、士官長,我發覺自己「老兵」的經歷越厚實,肩上的責任也越重。單位戰鬥力提升很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班長隊伍建設。當兵20多年,我帶出來的班長骨幹不少,要說有啥訣竅,就是像我的老連長那樣以身作則,在各項工作中走在前面。所以從雷達兵轉行到航模組時,「半路出家」的我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通過鑽研飛行原理、空氣動力學、航空發動機、無線電遙控、氣象理論等航模兵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對配備的航模都能做到收放自如,一般故障能「手到病除」。即便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時刻注意作表率,像平時到營區外的小店買點生活用品,雖說只有幾步遠,但我要出營門就會跟單位請假。因為制度制定了就要落實,老兵更要嚴守規矩。

本文刊於今日《解放軍報》06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部隊官官關係調查:跟曾經的領導搭班子,關係該咋處?
別為「面子」傷了「里子」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