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埃及旅遊不得不去的四大景點,你最喜歡哪一個?
胡夫金字塔
埃及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處在尼羅河下游的西岸。胡夫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國家的象徵,是埃及人民的驕傲,還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位於埃及首都開羅西南約10公里吉薩高地的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又稱吉薩大金字塔 ,位於埃及吉薩,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主要作為其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埃及式金字塔。約建於前2580年,完工於前2560年。位於吉薩金字塔群的中央一座,也是最為高大的,被喻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蹟"之一 。在埃及境內已發現的110座金字塔中,吉薩高地的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是最古老的金字塔。 金字塔,形狀像"金"字,它是一種方底尖頂的石砌建築物,是古代埃及埋葬國王、王后或王室其他成員的陵墓。它既不是金子做的,也不是我們通常所見的寶塔形。是由於它規模宏大,從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漢語里的"金"字,故中文形象地把它翻譯為"金字塔 "。
埃及迄今發現的金字塔共約八十座,其中最大的是以高聳巍峨而居古代世界八大奇觀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在公元519年(北魏熙平元年)永寧寺佛塔(塔高147米)建成之前,胡夫大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9米,因年久風化,頂端剝落10米,現高136.5米,相當於40層大廈高。塔身是用230萬塊巨石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達1.5噸至160噸,塔的總重量約為684萬噸,它的規模是埃及至今發現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它是一座幾乎實心的巨石體,成群結隊的人將這些大石塊沿著金字塔內部的螺旋上升通道往上拖運,然後逐層堆砌而成。十萬多個工匠共用約20年的時間才完成的人類奇蹟。
獅身人面像
古埃及文明中與金字塔齊名的是獅身人面像,也是到埃及旅遊必須要去的地方。獅身獅身人面像人面像(又譯「斯芬克斯」 sphinx)坐落在開羅西南的吉薩大金字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與金字塔同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遺迹。像高21米,長57米,耳朵就有2米長。除了前伸達15米的獅爪是用大石塊鑲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塊含有貝殼之類雜質的巨石上雕成。面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即國王)哈夫拉的臉型。相傳公元前 2611年,哈夫拉到此巡視自己的陵墓——哈夫拉金字塔工程時,吩咐為自己雕鑿石像。工匠別出心裁地雕鑿了一頭獅身像,而以這位法老的面像作為獅子的頭。在古埃及,獅子是力量的象徵,獅身人面像實際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寫照。雕像坐西向東,蹲伏在哈夫拉的陵墓旁。由於它狀如希臘神話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西方人因此以「斯芬克斯」稱呼它。
原來的獅身人面像頭戴皇冠,額套聖蛇浮雕,頦留長須,脖圍項圈。經過幾千年來風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項圈不見蹤影,聖蛇浮雕於1818年被英籍義大利人卡菲里亞在雕像下掘出,獻給了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鬍子脫落四分五裂,埃及博物館存有兩塊,大不列顛博物館存有一塊(現已歸還埃及)。像的鼻部已缺損了一大塊,據說是拿破崙士兵侵略埃及時打掉的,實為訛傳,它是被朝聖遊客中世紀伊斯蘭蘇菲派教徒砸掉的。歷經4000多年的獅身人面像,現已痼疾纏身,千瘡百孔,頸部、胸部腐蝕的尤其厲害。1981年10月,石像左後腿塌方,形成一個2米寬3米長的大窟窿。1988年2月,石像右肩上掉下兩塊巨石,其中一塊重達2000公斤。
帝王谷
在埃及,除了蜚聲世界的金字塔外,還有一處令無數旅遊者嚮往的地方,那就是「帝王谷」。在開羅以南700公里,尼羅河西岸岸邊7公里,與盧克索等現代化城市隔河相望的一大片沙漠地帶就是古代埃及都城底比斯的所在地。帝王谷就坐落於離底比斯遺址不遠處的一片荒無人煙的石灰岩峽谷中。在那斷崖底下,就是古代埃及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70年~前1090年)安葬法老的地點。幾個世紀以來,法老們就在尼羅河西岸的這些峭壁上開鑿墓室,用來安放他們顯貴的遺體,同時這裡還建有許多巨大的柱廊和神廟。這裡曾經是一處雄偉的墓葬群,一共有60多座帝王陵墓,埋葬著埃及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間的64位法老,其中有圖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最著名的法老。在這些陵墓中最大的一座是第19王朝塞提一世之墓,從入口到最後的墓室,水平距離210米,垂直下降的距離是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宮殿,牆壁和天花板布滿壁畫,裝飾華麗,令人難以想像。墓穴入口往往開在半山腰,有細小通道通向墓穴深處,通道兩壁的圖案和象形文字至今仍十分清晰。
尼羅河
尼羅河(阿拉伯語:,埃及語:iteru,科普特語:piaro或phiaro)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羅河長6,853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來源,但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它源於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區,其最遠的源頭位於盧安達(2°16′55.92″S29°19′52.32″E),向北它流經坦尚尼亞並注入維多利亞湖,再從此湖中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往北流入烏干達和蘇丹共和國南部,並於後者處形成大面積沼澤濕地。青尼羅河源於衣索比亞的塔納湖(12°2′8.8″N37°15′53.11″E),從東南流入蘇丹。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羅河青尼羅河相匯,形成尼羅河。尼羅河從蘇丹首都向北穿過蘇丹和埃及,所經過的地方均是沙漠。從古代開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羅河而形成和興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數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羅河畔,幾乎所有的古埃及遺址均位於尼羅河畔。在其入海口尼羅河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洲,在這裡它注入地中海。
尼羅河在埃及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法老使得尼羅河漲水,作為這生命水和穀物的代價農民將在沃土上生產出來的產品的一部分交給法老。而法老則用這些財富來建設埃及社會。


TAG:夫子史記 |